APP下载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下作物栽培学教学改革探讨

2020-11-25许凤英

科教导刊 2020年36期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

许凤英

摘 要 作物栽培学作为高等农业院校农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其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特点。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下,对作物栽培学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的改革进行探讨,旨在为本科农学专业培养适应社会的创新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 应用型人才 产学研合作教育 作物栽培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20.12.017

Abstract Crop cultivation is one of the core courses of agronomy major in higher agricultural colleges, with strong practical and comprehensive characteristics. In order to cultivate innovative and applied talen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production-study-research cooperative education model, the reforms of theoretical teaching, practical teaching, teaching methods and assessment methods of crop cultivation were explored.

Keywords applied talents; production-study-research cooperative education; crop cultivation

0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社会对能够熟练应用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这类人才需求的增加,培养具有应用型的创新创业人才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导向,也逐步成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之一。2012、2015年国家分别制定了《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明确提出了推动高等教育转型发展以及创新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结构,加大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力度等一系列指导性意见。因此,为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高学校真正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职能,很多地方院校逐渐由单纯教学型向创新应用型方向转变和发展。而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便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通过系统构建“实践教学、科学研究、校企共建”相结合的多层次、立体化的实践创新平台,充分利用学校与科研单位、企业各自不同的教学环境和科研、产业资源优势,把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创新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模式。

作物栽培学是农业科学中农学专业的一门应用学科,是作物学与农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提高作物高产优质,解决我国人口温饱问题,保障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生态环境的变化,农村产业结构以及农业生产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土地大量流转,农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的形成导致作物布局改变,促进了机械化种植的发展及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因此对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和农业生产技术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充分利用和科研机构在作物栽培实践中的优势,与高校合作共同为社会及作物的高产优质栽培提供高质量的创新应用型的农业技术人才,结合长江大学农学院产业班的设置以及作物栽培学一流学科的建设,对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的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下作物栽培学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

1 作物栽培学的特点

作物栽培学是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农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首先作物栽培学知识直接与农业生产相联系,对生产具有指导作用。其次作物栽培学课程又涉及与多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融合,如土壤学、肥料、农业气象学等,也是农学、农业经济管理、农村区域发展等专业开设的实践型、应用型课程。另外作物栽培学因涉及多种作物和不同的种植区域,如作物栽培学分为南方版本、北方版本,因此该课程教学内容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严格的地域性,不同的作物在不同的季节以及同一作物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生态环境下,其配套栽培技术也各不相同,而且课程内容涉及作物种类多,包括水稻、小麦、棉花、油菜、玉米及特种作物等。因此从教学质量方面讲,仅凭某位老师来通授作物栽培学整本书是不现实,也是不科学的,需要多个领域的熟知某种作物的生长发育特点及研究或从事该种作物的农业生产管理的教师或专家共同合作授课,才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传授给学生;从课程内容看,所授内容与地方产业结合不紧密,没有突出实用與技能的结合,如湖北稻虾产业化的种植,这与培养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的要求不符。此外,由于作物栽培学还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应用学科,其实践周期长、跨度大,涉及作物种类多,因此对场所的需求也具有多样性,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可以利用企业、科研机构比较完善的作物研究创新平台、作物机械化或生态栽培种植相关产业基地和不同地域环境各类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的栽培管理技术来进行人才的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下作物栽培学教学改革探讨

2.1 理论教学的改革

在作物栽培学的理论课教学中,对于课程的总论部分可由理论知识较好的专业老师讲解,而各论部分内容由校内从事相关作物栽培研究的且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老师讲解。对一些实践应用性较强或涉及产业化方面的内容则可聘请企业或研究机构的专家进行讲授,如讲授水稻的工厂化育秧和机械化栽培技术时,就可以聘请农业合作社或企事单位从事水稻工厂化育秧和机械插秧的一线工作的专家来讲授,再如涉及再生稻种植和稻虾种植技术,可以聘请长期从事改行业的技术人员或研究的校外专家讲授,并结合现场拍摄的录像资料进行讲授,这样讲解即直观又具体,学生会有亲临现场的感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理论知识的掌握。同时,企业及研究机构作物栽培专家或管理者在授课过程中可以把现有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促进科研与教学的互动,或融入本人在农业生产实际中遇到问题时的迷茫、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思考和应对及解决问题后的喜悦,也包括他们的创业过程,企业的运行管理方式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等这些方面的内容。学生与企业家或科研专家进行面对面直接交流,更有效地加深了学生对本专业及作物栽培学该门课程的理解,明确了学习的目的性。

2.2 实践教学的改革

在作物栽培学的实践教学中,以往多是老师写好实验方案,然后用口述的方式讲授栽培实验和实践环节的内容,并对学生进行全程指导实验的实施过程,使得学生参加栽培实践过程的积极性较差,处于较为被动的地位,学习兴趣不高,其主动性、创新性不能得到很好的表现和发挥。另外,作物栽培的实验实践涉及领域较多,学生的实验实践活动往往只能涉及某一作物某些生育期阶段简单的形态指标的认识,无法全面系统地掌握作物现代化的栽培及管理技术。如水稻、棉花等作物实践,通常是学生在大田播种以后只进行各生育时期的观察,而对棉花的育苗、机械化收获,水稻工厂化育秧,机械化插秧、无人机喷施农药、肥料以及通过电脑远程管理水稻等产业化和智能化的技术、操作流程,一般没有机会参观和接触。所以这些内容往往由教师通过课件内容浮于文字进行讲解,学生感觉抽象,枯燥乏味,学生的实践能力难以提高。因此,添加部分设计性实验,由老师提供实验方向,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在实验过程中,通过团队合作,相互配合,也能很好的锻炼学生的集体协作的团队精神和创新能力。另外加强校企合作,可以借助农场、农业企业、农业生产合作社等企业以及研究机构完善的作物栽培设施及充足的技术专家完成实验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习家庭农场、农业生产合作社、企业等的经营管理模式,了解当前农业体系、市场前景以及相关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学生还可能接触企业或研究机构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与指导教师或相关成员一起开展技术研究与技术创新等攻关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既有利于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学生毕业后适应社会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通过与企业或科研机构等用人单位合作培养,也很好地解决了学生就业问题。

2.3 教学方式的改革

在教学方式上,把作物栽培产业化、智能化的栽培管理的主要过程与环节进行录像,或把作物播种到收获期间的整个过程(包括作物的生长发育、水肥管理)以动画效果的形式制作视频。这样教学过程中就可以采用板书、多媒体和虚拟仿真等教学手段,并结合田间现场教学的方式,为课堂教学提供作物生长、管理的实時场景,从而改变老师在讲台上整堂课纯理论的教学模式,使作物栽培学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把一些学生不能够直接参与的实验实践过程通过虚拟仿真的形式直观的展示出来,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理解知识,从而达到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而不是死记硬背。

2.4 考核方式的改革

在考核方式上,降低理论课考试的比例,突出实践应用能力的考察。教师将课程内容分为理论与实践两个部分。理论部分由校内教师通过期末卷面考试以及课堂提问的方式对学生理论课的学习进行考核,实践教学成绩由校内导师根据学生的实验操作过程及实验报告以及校外教师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进行共同考核。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重视实践,善于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其成为创新应用型的农业技术人才至关重要。

3 小结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下,作物栽培学教学改革中,除了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外,高校作为教育的主要场地,应当起带头作用,主动与企业和研究机构在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下,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方面形成共识,使三者形成“共赢”的局面,建立完善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充分利用企业或科研机构的资源优势,加强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教学平台,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实践创新应用能力,而且借助校企合作这样的平台,选派青年教师进入涉农企事业单位进行挂职工作和实践锻炼,有利于他们将理论知识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并转化为实践知识,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培养了年轻教师团队。相信通过产学研合作的教育模式,对于培养具备较为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为熟练的实践操作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定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曲元海.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通化师范学院报, 2012,33(8):42-44.

[2] 王成雨,仇飞,李金才,等.新形势下《作物栽培学》教学方法改革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 2015,21(9):144-146.

[3] 张坤朋,何莎莎,王景顺,等. 推动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探究[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6.15(6):113-115.

[4] 姜凯月.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5.1.

[5] 蔡敬民,魏朱宝.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战略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8(12):58-60.

[6] 郎耀秀.系统论视阈下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之构建[J].学术论坛,2011(7):203-206.

[7] 鞠玮,沈玉林,屈争辉,等.多层次全方位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建设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8(12):167-169.

[8] 张桂莲,肖层林,张海清.学研产合作培养农学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探索与实践[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103-104.

[9] 陈云飞,强继业,李孙洋.等.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的作物栽培学教学方法改革创新[J].安徽农学通报,2020,26(6):156-158.

[10] 陈兵林,马丽琴,李刚华,等. “作物栽培学”MOOC 课堂的基本教学模式探讨[J].长沙大学学报,2017,31(5):125-129.

猜你喜欢

应用型人才
论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
地方院校新办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大学英语教学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论析
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探索研究
财务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考核与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研究
浅析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物理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模块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基于CDIO的服务外包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