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习意愿评价的高校慕课发展路径研究

2020-11-25李悦叶婕妤李玲吴志勇

科教导刊 2020年36期
关键词:发展路径慕课高校

李悦 叶婕妤 李玲 吴志勇

摘 要 为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高校积极参与慕课的建设与推广。本文对在校大学生的慕课学习意愿进行调查,运用UTAUT模型分析影响学习意愿及学习行为的关键因素。结果显示,慕课的资源质量、学生的努力期望、周边的社会影响对慕课的学习意愿有正向影响,感知成本对学习意愿有反向影响,便利条件、教师引导对学习行为有正向影响,个体特征、课程特征与学习意愿有较强的相关性。结合评价结论及慕课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高校慕课应走课程资源精品化、课程推广校园化、教学过程规范化、分层收费合理化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 UTAUT模型 高校 慕课 学习意愿 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20.12.010

Abstract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ctive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MOOCs.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MOOCs learning inten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analyzes the key factors affecting their learning intention and learning behavior based on UTAUT mod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quality of MOOCs resources, the expectation of students' efforts and the surrounding social influence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willingness to learn, the perceived cost has a negative impact on the willingness to learn, the convenient conditions and the guidance of teachers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learning behavior, and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and course characteristics have a strong correlation with the willingness to learn. Combined with the evaluation conclusion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OOCs teaching,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at MOOCs in universities should take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course resource refinement, course promotion on campus, teaching process standardization and layered charge rationalization.

Keywords UTAUT Mode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OOCs; learning intention; development path

隨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模式呈现多样化特征。慕课(MOOC,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习成为一种社会活动。[1]我国慕课的建设、推广、传播与高校息息相关,一方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知名高校主导课程在线平台建设,高校教师团队录制教学视频;另一方面各大高校积极引入慕课课程,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推广。这对于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推动高校教学方法更新有着重要的意义。[2]

慕课能够引起高校的重视体现了慕课对于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作用。[3]高校慕课发展到现在,研究焦点已经从慕课本质探讨、发展思路研究深入到了学习效用评价、教学模式探索。在高校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背景下,秉承以学生为本,对慕课的学习意愿进行研究,找出影响慕课学习意愿的关键因素,进而探索慕课未来的发展路径,才是高校慕课教学的真正目标。

1 UTAUT模型及应用研究

1.1 UTAUT模型简介

UTAUT即技术接受和使用整合理论(Unified Theory of Acceptance and Use of Technology),UTAUT模型被广泛应用于用户对新事物的接受度调查。Ventesh Davis和Morris于2003年针对探讨“影响使用者认知因素”的问题,提出UTAUT模型,主要分成四个维度:绩效期望PE(Performance Expectancy),努力期望EE(Effort Expectancy)、社会影响SI(Social Influence)和促进因素FC(Facilitating Conditions)。其中,PE、EE和SI决定用户的使用意愿;FC和使用意愿直接正向影响信息技术的使用行为。此外,该模型还引入性别、年龄、经验和自愿性四个控制变量,调节四个核心变量对使用意愿和使用行为的影响。

慕课作为教育领域的新事物,从接受度的视角出发,对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找出影响意愿及行为的关键因素,UTAUT理论为此提供了科学有效的可能。

1.2 UTAUT模型在慕课学习意愿研究中的应用

慕课作为一种新的授课方式,已经进入大学校园,成为教学改革研究的推动力。张千帆等基于UTAUT模型和学习者视角,向武汉市八所高校发放问卷,探讨影响大学生慕课学习意向的相关因素,[4]姚艳玲以UTAUT为模型探究山东管理学院本科生对于慕课接受意愿的影响因素,提出增加用户需求层次、加强宣传水平对于提高慕课接受度有正向影响。[5]王丽颖等针对大学生对“慕课”的认知和使用情况以吉林财经大学为例进行调查,分析学生对“慕课”的认识和使用情况,得出要加大宣传力度、完善课程设计、构建有效激励约束机制以促进慕课发展。[6]常敬等对大学生慕课学习意向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提出影响大学生慕课学习意向因素有自我学习意愿、品牌知名度、信息质量、学习动机、终端设备等。[6]从现有文献来看,慕课学习意愿的评价已经从定性发展到了定量,但还存在调查对象的范围不够广泛、问卷设计与慕课教学实践结合不够紧密的问题。

基于此,本文结合慕课教学特征,在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UTAUT模型进行修正,同时扩大调查范围,对不同类别高校中接受过慕课学习的大学生进行测评。

2 高校慕课学习意愿评价模型的构建

2.1 慕课学习意愿评价模型构建的思路

在UTAUT模型的基础上,考虑到慕课的自身特点,结合大学慕课实践的基本情况,以更有明确指向意义的“资源质量”替代“绩效期望”,“学习意愿”替代“使用意愿”,“学习行为”替代“使用行为”,设置“样本特征”“课程特征”“教师引导”“感知成本”四个调节变量,构建高校慕课学习意愿评价模型。如图1所示:

在这个模型中,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H1:资源质量、努力期望、社会影响对学习意愿有正向影响;

H2:感知成本对学习意愿有反向影响;

H3:促进因素、教师引导对学习行为有正向影响;

H4:样本特征、课程特征与学习意愿有一定的相关性。

2.2 变量定义及维度

2.2.1 学习意愿与学习行为

学习意愿(LI)是指大学生对是否愿意进行慕课学习,按照五分制进行,有很愿意、愿意、一般、不太愿意、不愿意五个级别。学习行为(LB)则包括“视频学习的认真程度”“作业或小测验的完成程度”“讨论及提问的参与程度”这三个选项。

2.2.2 关键变量

(1)资源质量(RQ)。根据慕课特点,资源质量评价从视频、资料库、作业及测验、公告及互动这四个方面进行全面评价,其中视频质量包括内容设计、出镜教师形象及表现力、视频生动性及趣味性三个部分,共六个指标。

(2)努力期望(EE)。努力期望从学生特点出发,用“对成绩的自我评价”“对慕课的了解程度”两个指标来进行评价。

(3)社会影响(SI)。社会影响是指大学生接受慕课教学的过程中,是否受到周边人群的影响。本问卷选取了“周边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家庭成员的支持度”这两个指标来衡量社会影响。

(4)促进因素(FC)。促进因素是指在进行慕课学习的过程中,所能获得的各种便利条件、技术支持条件,选取“网站登录方便程度”“视频观看流畅程度”两个指标。

2.2.3 调节变量

(1)样本特征(SC)。在问卷中个體特征设置了性别、年级两个指标。

(2)课程特征(CC)。本问卷设置了“课程类别”“每周课时”“课堂教学所占比例”“授课方式”四个指标。

(3)感知成本(PC)。本问卷设置“是否花费更多时间”“是否增加额外开支”等两个指标。

(4)教师引导(TG)。设置了“教师在开始慕课学习前有详细辅导”“教师根据反馈意见及时调整教学节奏”这两个题项。

3 高校慕课学习意愿的实证分析

3.1 调查对象及范围

调查问卷采取两阶段式,前测问卷的发放对象为湖北大学的在校生,共回收126份;第二阶段根据反馈问题对问卷进行修正,设置8个核心变量,包括28个测试问题项,通过网络对在校大学生全面发布,共回收394份问卷,获取有效问卷338份,有效率85.8%。整体来说调查范围较广、样本数量充足。

3.2 问卷的信度及效度分析

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 Statistics 24对问卷中的变量进行信度分析,同时以Cronbach's Alpha信度系数对各个测量题项进行验证。调查问卷的Cronbach's Alpha的等级系数为0.79,该值大于0.7,本问卷的量表可信度较高。

对问卷所有变量进行效度分析。KMO值在0.9~1之间,表示极好,在0.84~0.9之间,表示可行的。总表的KMO值是0.865,Bartlett球形测试的近似卡方值为2623.456,达到显著效果。根据KMO判断标准,总表具有有效性。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Kaiser标准化的等量最大法来提取公共因子,因子提取中以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来确定因子个数。根据方差累计贡献率,取相应的公因子有五个,这五个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74.424%,通过数据分析,发现自变量各指标的旋转后因子载荷均大于0.5,说明信息量足够且聚合效应较好。

3.3 相关性分析

3.3.1 总体相关性

对UTAUT模型进行相关性分析,如图2所示,资源质量、努力期望、社会影响对慕课的学习意愿有正向影响,这与假设H1相符。感知成本对学习意愿有反向影响,这与假设H2相符,促进因素、教师引导对学习行为有正向影响,这与假设H3相符。由此可见要促进慕课的发展,提高资源质量、加强教师引导应成为研究重点。

3.3.2资源质量、努力期望、社会影响、感知成本与学习意愿的相关性分析

如图3所示,在资源质量的六项指标中,与学习意愿的相关性重要程度排序为:视频生动及趣味性、作业及测试试卷的合理性、出镜教师形象及表现力、资料库的丰富程度、视频内容设计、公告及互动设置的活跃度。从数据反馈来看,提高慕课资源质量应着重从增加视频生动性及趣味性、设置合理作业及测验入手。

努力期望的两项指标中,慕课了解程度的相关性系数为0.283,学生对成绩自我评价的相关性系数为0.266,社会影响的两项指标中,家庭影响的相关性系数为0.416,周边同学影响的系数为0.386。这表明面向社会公众加大慕课的宣传力度,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慕课学习意愿。

感知成本的两项指标中,时间成本、经济成本与学习意愿的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152、-0.172,均有反向影响。数据显示,84.91%的学生认为慕课学习并没有增加额外开支,67.46%的学生认为没有花费更多时间。这表明合理设置慕课未来收费标准方能不影响学生的学习意愿。

3.3.3 学习意愿与学习行为的相关性分析

从整体数据分布来看,按5分制评分,学生作业完成程度为3.83,视频学习认真程度为3.62,在线讨论积极程度为3.23,可见在慕课学习中,学生对于作业的重视程度较高,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不足。

3.4 交叉分析

3.4.1 个体特征、课程特征与学习意愿的关系

如图4所示:女生比男生的慕课学习意愿更强、大一新生的慕课学习意愿最低,最受学生欢迎的慕课类型为通识课,其次是专业基础课,对于专业方向课、学科大类课,因为受众面较小、专业性过强,慕课的学习意愿不强烈。

慕课的每周课时统计结果显示,每周2课时的慕课,学习效果最好。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比例占1/3为最佳,学生对案例式教学评价最优,其次是翻转课堂。

3.4.2 促进因素与学习行为的关系

促进因素分为网站登录便利程度与视频观看流畅程度,以使用行为中的三组变量为X轴,以网站登录便利程度和视频观看流畅程度为Y轴,分别进行交叉分析,其结果如图5所示。

分析有如下结论:(1)网站登录越便利,视频学习认真度越高、作业完成度越好,对在线讨论是否积极的影响并不直接,这说明只有积极引导,才能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互动。(2)视频的流畅程度与视频学习认真程度直接相关,影响作业完成效率,与参与讨论的积极程度没有太大的必然联系。

3.4.3 教师引导与学习行为的关系

教师引导方式分为教师课前辅导和课中节奏调整两部分,以使用行为中的三组变量为X轴,以教师课前辅导和课中节奏调整为Y轴,分别进行交叉分析,其结果如图6所示。

分析有如下结论:(1)教师的课前辅导能够有效促进学生认真观看视频、完成作业,但对于是否能够促进学生的在线积极讨论并不明显;(2)教师在课中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4 高校慕课的发展路径探索

4.1 高校慕课发展的问题

慕课有着鲜明的特点和优势,碎片化的课程组织形式、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以及线上线下的混合学习模式吸引了大量学习者。[8]尽管慕课在发展迅速,但同时也面临着许多现实的困境。从问卷分析的结论来看,慕课在高校的推广与应用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資源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从分布来看接受调查的大学生对慕课资源质量的评价总体为良,说明慕课资源的质量还有提升的空间,尤其是视频的趣味性、互动区和讨论区的设置,应引起重视。

(2)学生参与互动的积极性不高。在学生的学习行为的数据显示,慕课学习过程中因为缺乏面对面的交流,师生互动相对较少,学生的主动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还有待培养。

(3)教师引导相对不足。学生普遍认为,不同于传统课堂,慕课教学有着“大规模”“开放”的特点,慕课对学生主动性要求高、无法保证学生的自学质量,这对教师的引导方式提出较高要求。

(4)学生投入成本不高。学习从来都不是件容易的事,学习是一个不断克服困难不断提升自我的过程。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获得的成就感与付出的艰难程度成正比,应从学生心理出发,在学习过程中设置任务关卡、奖惩措施让他有不断征服的成就感。

4.2 高校慕课发展路径探索

4.2.1 课程资源精品化

慕课资源质量与学习意愿显著正相关,要提高慕课的影响力,推动慕课教学的发展,资源的精品化是未来发展方向。在现有的慕课平台中,国家级精品课程的比例较少,推动课程资源精品化是未来的发展重点。

视频趣味性,排在资源质量的首位,相关负责团队应根据学生需求设计内容及表达形式,根据教学内容将访谈、短片等应用于视频之中,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课程视频中激发学习兴趣,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作业及测验的合理性、资料库的丰富性,分别排在资源质量的第二、四位,但教师团队对于这两项的重视程度还不足。慕课制作团队应与教师深入沟通,注重资料的配套文档、案例库、作业库的建设。尤其是以案例教学为主的慕课配套教材,将是未来慕课建设发展的方向。

4.2.2 课程推广校园化

基于教育公平原则,慕课的平台建设、课程制作以高层次高校为主,但未来慕课的推广,应将重点放在普通高校,尤其是应用型人才培养高校。一方面可以通过平台共建、资源共享、学分互认,推进慕课在高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另一方面也应推动高校SPOC平台引进线上精品课程,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慕课进入校园、走进课堂,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4.2.3 教学过程规范化

调查反映出慕课教学的学习意愿,与学生的自我认知和教师的引导都有关。教师应在课前进行慕课学习引导、布置合理的教学任务;课中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对重、难点内容进行讲述,课后布置作业、测验对知识点掌握程度进行评估。教师还可与根据不同的课程特点,创新教学方法,如案例式教学法、翻转课堂教学法等。

另外,从学习行为的分析来看,学生完成作业及测验的积极性最高,这说明学生对分数是十分重视的。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在学习过程中实行积分制,对参与讨论、抢答、小组任务及时给予分数认定,并加强学习督导,有助于提高慕课的教学效果。

4.2.4分层收费合理化

尽管感知成本对学习意愿产生反向影响,但从目前的发展来看,平台完全免费则难以推动课程精品化,用户也会因为付出成本过低轻言放弃,慕课收费将是大势所趋,但采取怎样的收费方式,可以从用户心理角度来探索。

首先,建议采取分层级收费方式,即按照课程质量按不同档次进行收费。优质的慕课资源,如选课人数多的国家精品课程等可以定价略高;同等类型较多的省级精品课程和通识课程可以适当收费;对于还在推广中的专业课可暂时不收费。

其次,建议按学习进度收费。如绪论、基础部分免费,核心内容开始收费,让学生有一个了解、熟悉的过程之后再决定是否需要继续花钱学习。

最后,建议在收费的同时,慕课平台应制定一系列鼓励机制,如在视频学习、测验、讨论发言等方面表现积极者均可获得一定奖励,这样可以让付费学员更有学习动力。

慕课在前进路上的成功与失败应该被学生和老师视为获得新教育选择和改善教学的机会。[9]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学生、教师都应转变传统观念,通过慕课教学让教师灵活应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架构知识体系,这才是高校教学改革的目标所在。

项目支持:2016年湖北省高校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UTAUT模型的高校慕课学习效用评价及发展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6211),2019年湖北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UTAUT 模型的慕课建设与应用相互促进机制研究》

参考文献

[1] 邹勇.基于MOOC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究——评《MOOC:宏观研究与微观探索》[J].中国教育学刊,2018(07):148.

[2] 李悦,叶婕妤,刘铭.大学慕课的学习效果评价及优化路径研究——以湖北大学为例[J].科教导刊,2018(34):6-8.

[3] 张长海,焦建利.地方高校大学生慕课接受度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5(6):64-68,91.

[4] 张千帆,王程珏,张亚军.大学生慕课学习意向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高教探索,2015(8):66-70.

[5] 姚艳玲.基于UTAUT的大学生慕课接受意愿影响因素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35):27-28.

[6] 王丽颖,刘军君,荀荷惠.大学生对“慕课”的认知和使用情况调查分析——以吉林财经大学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18,4(01):132-133.

[7] 常敬.慕課在中国高校中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探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13):113-114.

[8] 翟宇卉,杨明辉.基于结构方程视角的大学生慕课学习意愿研究.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8(4).

[9] 吴万伟. “慕课热”的冷思考[J].复旦教育论坛,2014,12(1):10-17.

猜你喜欢

发展路径慕课高校
基于SWOT分析的西安现代物流业发展路径研究
大学生对慕课的了解和利用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慕课”教学的“八年之痒”
慕课环境下的学习者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民间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的困境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