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二十四节气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2020-11-25祁雪
祁雪
摘 要:二十四节气是指中国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每一个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它基本概括了一年中四季交替的准确时间以及大自然中一些物候等自然现象发生的规律。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作为奋战在农村一线的基层教育工作者,让孩子们了解二十四节气知识、感受二十四节气的魅力,让孩子们喜欢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责无旁贷的责任。
关键词:二十四节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运用;传承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个孩子的童年里都有这样一首朗朗上口的童谣,这首童谣所描述的正是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精粹,表达了人与自然宇宙之间独特的时间观念,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沉淀。
历经千百年的沉淀,二十四节气不仅在农业方面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还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二十四节气饱含了中国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越来越小,农民对自然环境的依赖也越来越弱,“靠天吃饭”的思想越来越让位于“科技改变生活”,现代农业发展方式越来越取代传统耕作方式。但与此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一系列问题:一些地方的节气传统正在消失;年轻人对节气的认知逐渐模糊、感情逐渐淡薄;像“二十四节气”这类的传统文化正逐渐在我们的生活中消失……这一切都对传统文化的传承都提出了新的挑战。
对二十四节气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是与农村地区实际相适应,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使学生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养成热爱劳动、勤俭奋斗、创新奉献、吃苦耐劳、尊重普通劳动者的精神,形成良好劳动习惯。在二十四节气校本开发研究中,我们秉持这样两个原则:一是让孩子们在理论的角度了解二十四节气,二是从实践的角度看到二十四节气的实际功效。
一、从二十四节气古诗词中品味传统文化、提升人文素养
描述二十四节气的诗词不在少数,从“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田园诗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的思乡诗,首首都是学生们耳熟能详、朗朗上口的。一首首古诗描述的不仅仅是此时此景诗人内心的独白,更是在特定时间、特定环境中的情绪表达。每学期,学校都会举行“与经典同行 做少年君子”中华经典古诗词诵读之二十四节气大赛,诵读大赛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海选阶段,学校向学生发出邀请函,邀请每位学生根据学校设定的节气推荐与之相应的古诗词;第二阶段为入围阶段,学校将学生推荐的与节气有关的古诗词汇总后印发到每位学生手中,由学生投票选出入围古诗词;第三阶段为赏析阶段,入围的古诗词推荐者从作者介绍、内容赏析、推荐原因三方面与同学分享所推荐的古诗词;第四阶段为诵读阶段,利用晨读时间,全校学生对入围的古诗词进行诵读,感受中华诗词的无穷魅力;第五阶段为展示阶段,在全员诵读的基础上,每个班级推选出优秀诵读者进行诵读比赛,渲染美丽诵读氛围。对描述二十四节气古诗的诵读,不但能让学生们了解到不同的节气对于古人所具有的不同意义,同时也能让学生们掌握更多的古代文化,提高人文素养。
二、从二十四节气农谚中感受气候特点、增强劳动意识
二十四节气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指导着古代人们的农业耕作,通过数不胜数的农谚就可见一斑:“雨水节,把树接”雨水前后是果树嫁接的好时间;“雨水早,春分迟,惊蛰育苗正适时”“惊蛰不过不下种”惊蛰是养育幼苗的最佳时机;“处暑不种田,想种等来年”、“过了处暑不种秋,就是种上也不收”、“一朝有霜晴不久,三朝有霜天晴久”、“小满前后,安瓜点豆”……因为地处农村,学校在校园内开辟出“桃李园”“蔬菜园”“谷物园”三块试验园,春天,学生们在蔬菜园、谷物园中种下各种菠菜、土豆、南瓜、玉米等蔬菜、谷物的种子,在桃李园中修枝剪叶;夏天,学生们收获蔬菜、采摘杏子、桃子,同时又播种下萝卜、白菜……不同的季节,学生在试验园中进行劳动体验。通过实践,学生们在劳作中找到二十四节气的影子;躬耕田园,孩子们体会到耕种的辛苦以及粮食的来之不易。三块试验园的开辟,以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深地根植于每个学生的心田之中,学生的观察力、创造力、动手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劳动意识在体验中不断增强。
三、从二十四节气气候特点中话养生、培养感恩情怀
二十四节气中的每个节气都有自己独特的物候特点,这些物候特征说明了自然界的一切生活都与节气密切相关,人类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也不能脱离天地气息而生存,人体的五脏六腑、七窍四肢、筋骨皮肉等组织的的机能活动也无不受节气变化的影响。我们的二十四节气校本课程开发结合我校感恩教育的主题,开发出《节气时节话养生》这一课程,每一个节气到来之时,学生会根据课程所学内容,对家长进行生活起居、饮食养生等方面的建议。通过这样的活动,除了让学生们了解二十四节气以及背后的传统文化知识外,更让学生们对大自然产生敬畏之心,我们所能拥有的一切都是大自然无私地奉献给我们的。感恩自然,尊重自然,与大自然和谐共生才是可持續发展的长久之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二十四节气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感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推动文化传承,在劳动教育中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任禹丞.《城市文化视野下的二十四节气文化研究——以衢州市为例》[J].赤峰学院,2018。
[2] 宋健华.《天人合一话养生(一)》[J].《食品与生活》,2015年8期。
基金项目:本文为大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专项课题,课题名称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二十四节气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课题批准号:CW2018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