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梁漱溟早期东西文化观之通约性研究

2020-11-25赵卫妮

西部论丛 2020年4期
关键词:西方文化东方文化

摘 要:中西文化通约性问题的解决之法是梁漱溟先生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所探讨的主要问题之一。梁漱溟先生首先表明了自己对西方化之态度,认为东方文化在接受西方化的同时更应坚持其本身文化主体性,继而通过东西文化之比较,肯定了东西文化蕴含的内在积极价值,进一步对东西文化的通约性问题的述说预见性地指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可能的发展路径。梁漱溟先生的文化观对于构建未来中国文化主体性的发展模式具有重要启示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东方文化;西方文化;通约性

近代以来中国文化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震荡与激变,在探寻文化重铸之路上,中国学人不断探寻救亡图存之路--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然则,在1915年《新青年》和《东方杂志》上展开的东西文化问题的探讨在中国的思想界以及学术界激起了轩然大波。面对西方化的节节斩伐,梁漱溟先生生出了道义承荷的勇气,担起寻求民族文化如何重生的重任。为了阐明梁漱溟先生对于东西文化通约性之观点。因此,对梁漱溟先生是否主张西方化问题进行划界是非常之必要。

(一)梁漱溟先生的东西文化观

(1)梁漱溟先生的“西化”态度

自《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出版以来,对于梁漱溟先生是否反对西方文化这一问题众说纷纭。一是将梁漱溟先生视为当时反对西方化的代表 ,这种观点也是多数派系的看法。代表人物之一郭湛波在其《近五十年中国思想史》中所认为梁漱溟先生反对西方民主与科学思想,在他看来梁漱溟先生的思想仍是中国农业的宗法封建思想。在其书中言道“然在此西洋新思想新文化澎湃潮流中,忽起反动的思想,反对西洋文化,崇拜中国固有文化 ,那就是梁漱溟先生了。”[1]二是认为梁漱溟先生并不反对西方文化 ,且肯定西方的民主与科学思想。以陈来先生、景海峰先生为代表,认为“梁漱溟先生早期的文化观根本不是反对西方化,而是对西方文化内在价值的一种肯定。”[2]

梁漱溟先生曾对自己是反对西方化代表一事做了澄清与回应。显然,梁漱溟先生是认可西方化的。他曾言道:“欧化实世界化 ,东方亦不能外。”[3] 继而对于西方民主与科学思想进行了肯定,“我当时叙说我的意见,就是我观察西方化有两样特长,所有西方化的特长都尽于此。……所以我的提倡东方文化与旧头脑的拒绝西方化不同。”[4] 可以看出梁漱溟先生是不反对西方化的,并且是比较仰慕西方文化。一方面,梁漱溟先生认为近代中国的落后根源在其文化。无论是西方科学技术的发达还是其制度的完善,在梁漱溟先生看来实是西方文化的向前要求,制度完善的根本仍在于西方文化。另一方面,他认为西方化是其他各民族、国家不可避免的,中国亦是如此。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也证实了这一观点的先见性。梁漱溟先生此时已认识到西方国家的强盛在于其文化根本,并同时意识到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之根区别所在。

概言之,梁漱溟先生预见性提出西方化是世界文化发展的大势所趋。梁漱溟先生肯定了西方文化内在的价值,赞扬西方文化民主和科学思想,正是这种西方文化自身所蕴含的内在旨趣,造就了近代西方各国物质、社会、精神文明的强盛。梁漱溟先生既深知不领纳西方文化就会走向文化的覆亡,所以,他当然是不反对西方文化和西方化的。梁漱溟先生在当时文化的大背景下,看到融合东西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重新创造性转化之必然结果,面对异质文化的入侵和中国文化传统的根基动摇,要想保持住民族文化现实生命力,就必须要不断地创造与革新,以便能够适应新形势。“梁漱溟先生肯定西方文化与西方化,并不是主张拋根弃祖全盘西方化,而是要在多种新因子聚合之下重新找到东西文化的平衡点,并且用新的意义来赋予传统文化的内涵。”[5]

(2)梁漱溟先生对于东西文化的比较

梁漱溟先生早期的文化观是建立在对帝国主义时代西方社会的考察之上的。在梁漱溟先生看来,生活的根本在意欲,文化是生活之样法。在他看来求得一家文化的根本在于文化根源中所涵融的意欲,通过意欲便能分辨出与他家文化的是否同质还是异质。东西文化在梁漱溟先生看来二者是异质的,主要从精神生活、社会生活、物质生活三方面进行了阐述:

第一,精神生活方面,西方人的确是比东方更近一步,就中国人而言,与西方国家比较起来,仍处于未进状态。在梁漱溟先生看来,东西文化是既进与未进的差别,东方文化千年来历久如一的,造成东方人一种今不胜古的态度。而西方文化日日求新,造就了西方人古不如今的态度。因此使得中国近代以来不胜于西方。梁漱溟先生已经意识到社会意识对于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文化所含的意欲是导致近代西方国家和东方国家拉开差距的原因之一。

第二,社会生活方面,西方国家比中国进步更为显然。西方人主张自由、民主的精神,这种个性的伸展和理智的运用使得西方自由、民主、平等观念深入人心,个体得以自由全面发展。继而这种精神使得西方人走的是向外的路向,并在自由、民主、平等基础上完善了其政治体制,使得精神文明优于中国。然则,中国人一向很少向前要求,秉承调和、容忍的态度,使得中国的封建礼教得以维持,反而对西方的“公事人人都可参与,私事他人无权过问”[6]这一观点中国人是比较诧异的。梁漱溟先生已经意识到文化对于人们的精神生活以及政治制度等其他方面的影响功能,并指出了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之所在。正是由于中国文化所含的意欲与西方的不同,造就了近代国人思想的未开化,对于自由、平等、民主观念的缺失。

第三,物质生活方面,东方各国之不及西方各国尤不待言。西方在物质上主张科学,尚崇理性,艺术也是科学化的艺术。這种科学的方法使得西方近代以来在物质文明上胜于中国,文化上引领世界文明价值的走向。然则,中国在物质上主张艺术,崇尚非论理的精神,对于科学与艺术之间有明显的界划。在梁漱溟先生看来西方强调科学与技术,他们一贯将零碎的经验以及片段的知识与手艺全然分开,使得一切认识都规范化,无论是自然领域还是社会领域,他们都要求以科学为根本原则。中国则不同,充其量称得上技艺,根本无法与西方的科学精神同日而语,这种“技艺”使得中国近代国门被西方的船坚利炮所摧毁,迫使中国被动接受西方化。

基于梁漱溟先生对于东西文化的观点,东方文化无论是在其精神生活、社会生活、物质生活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由于东方文化的“早熟”而次于西方文化。这也是造成中国近代的落后的根源,学者们通过对于思想文化的学习使得中国走出了近代以来的积贫积弱的境况。但是梁漱溟先生并不否定东方文化,并且通过东西文化的比较进而肯定了东方文化其内在所蕴含的意欲与价值,认为中国文化近代的没落是由于“早熟、早启”而导致的结果,在未来文化的发展阶段仍有其重要的价值。

(二)梁漱溟先生对东西文化观之通约性的阐释

梁漱溟先生对东西文化的通约性有自己独特的体认。他认为文化无好坏之分。针对盲目调和的文化观,梁漱溟先生是持反对的观点。梁漱溟先生认为持这种观点的人是因为思想上存在两种谬误:“一是只看到了文化的表象,而未曾看到文化的根本精神;二是认为东西方文化各有其利弊,因此将其二者调和,取此之长补彼之短,却忽略了文化本身是一种态度和方向这一根本。”[7]显然,梁漱溟先生认为中西文化是存在通约性,因此,他不主张这种盲目调和论的。然则,就其文化之根本所蕴含的意欲与文化发展路向同今日我们对于异质文化因子所持态度而言,梁漱溟先生认为东西文化二者之间是可以融合汇通的。

第一,梁漱溟先生认为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文化独立发展的历史阶段。梁漱溟先生不赞同人类社会进化的“单线历史观”[8]。他认为凡是想要把握贯穿人类全程历史动因,而在历史文化研究上建立普遍适用的理论,这种想法是不切实际的。在梁漱溟先生看来,同一历史阶段东、西、印三种文化并驱共生。西方、中国、印度的文化分别体现了这三种意欲的生活态度,西方文化的意欲遇到问题接受挑战,极力奋斗的精神;中国文化的意欲遇到问题是既来之,则安之、不求奋斗向前、自我满足的态度;印度文化暂且不论。此三种意欲是人们解决问题的生活样法,无论是在西方文化还是东方文化以及印度文化中,此三种意欲是共生与互融的,并不存在独立发展单一向前或者持中与向后的文化。人类文明之发展所产生的弊病,学者们急就成章的态度与科学的态度背道而驰,他们急于寻找社会发展的普遍定律,以解释人类是怎样由低级的原始生活进化到文明辉煌的顶点,但这种急于求成的态度始终未能解决文化发展的阶段与路径问题。然则梁漱溟先生的文化意欲说肯定了东、西、印三家文化之价值,并批判了文化发展的单线历史观,为文化的融合汇通提供了理论基础。

第二,梁漱溟先生文化发展观为东西文化的通约提供了可能路径。梁漱溟先生的文化发展观所提出的文化三路向是他文化观的核心观点。他认为文化的发展是一个过程,“初指古代的西洋及在近世之复兴,……再次指古代印度及其将在较远未来之复兴。”[9]将文化发展路向置于历史时间轴中,西方文化的发展路向即“现下阶段”,而东方文化与印度文化则为“未来阶段”。世界文化的发展从西方文化的第一路向经过中国文化第二路向最后至印度文化第三路向。而中国文化因其“文化早熟、理性早启”而未能成就它应该成就的东西,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自身没有价值,反而是在未来的世界文化发展中是人们正所需要的。梁漱溟先生所肯定的未来文化,旨在说明文化的发展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文化的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是一个不断发展、互相融通的过程,是开放的、包容的、多元的过程。西方文化在近代的复兴也是有其历史的必然性。近代文化路向发生的转变,使得文化发展的三路向为世界未来民族文化的通约提供了一种现实可能性。

第三,梁漱溟先生在对待异质文化因子时所呈现的文化通约性体认。梁漱溟先生“对于东方文化的观点是一种文化多元论者,……但并不排斥其他的文化元素。”[10]对于世界未来文化提出了自己的要求,中国人应持有的态度是在坚持民族文化的主体性上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对于西方文化是全盘承受,而根本改过,就是对其态度要改一改;二是应批评的把中国原来态度重新拿出来。对待异质文化态度是梁漱溟先生基于对于世界未来文化发展的趋势与东方文化同印度文化早熟这一理论前提得出的。他认为中国文化的早熟致使中国人个性得不到伸展,学术上落后于西方,而中国只有依赖引进西方的科学和民主精神才能发展起来。

概言之,梁漱溟先生所主张的对于西方文化的吸收也是一种“修正主义”的吸收。他的文化观是基于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即“现下的西方化同未来的东方化”而言,但其二者不是割裂的的关系,而是历史发展的一前一后。对于异质文化的态度也应有“主客”之分的区别。无论是梁漱溟先生的意欲说还是文化发展三路向,在其根本上梁漱溟先生认为东西文化的通约性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二者的“神似”上。因此,我们不能拘泥于个人立场、个别历史结论和具体分析方法或框架的选择。而应从中西文化的根本精神上出发,不难发现二者之间的通约性。

(三)论梁漱溟的中西文化通约性之现实意义

对于东西方文化孰优孰劣、孰舍孰取的问题,梁漱溟先生无疑是另辟蹊径,认为“一家民族的文化不是孤立绝缘的, 而是一个系统中发展的。”[11]因此,他并不是以主观臆想为其文化观的立论基础,而是根据西方各国近代以来文化的发展趋势所提出来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社会主义的出现使得世界文化发展方向从第一路向转向第二路向,则意味着东西文化的融合与对话。对梁漱溟文化观之通约性的当代反思, 为构建中西文化融合的路径具有现实意义。

正如梁漱溟先生所言,文化只有适合时宜之别,无优劣之分,每一种文化都是一民族的文化传承,一民族的文明象征。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二者有其自身的优势,二者在所含的意欲与精神存在优势互补,随着全球化的加剧,文化融合已是大势所趋。新时代,亦是不同国家、民族之间文化文明对话的时代。只有融合、接纳、吸收才能更好发展自己,才能使民族文化时刻保持自身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就当代如何处理外来文化与民族文化之间关系来看,梁漱溟先生是在全新的文化视域中来重新考虑本民族文化与异质文化因子的价值和地位的。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观的过程中,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我们应坚持民族文化本位,即增强中国传统文化自信心,坚持中国传统文化为本。积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的进行划界,正确区分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對于传统优秀文化合理继承与发扬。继而在坚持本民族文化主体地位的基础之上对于西方文化精华部分“修正”吸收。文化自身的包容性、开放性、多元性,使得每一种文化都有其自身的所蕴涵的积极意义,对于西方文化亦是如此。要以开放的态度接受西方文化,积极借鉴和汲取合理养分,实现文化创新,增加现代元素,积极实现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在全球化进程中的文明对话,实现文化融合、互补。然则,在实现东西方文化的融合过程中是否会影响东方文化的独立性?以及如何实现“中国文化自信”,继而促进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等等这些问题亦值得我们深思。

注 释

[1] 郭湛波:《近五十年中国思想史》,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 1997年,第 138页。

[2] 参见:陈来:《论梁漱溟先生早期的東西文化观》,《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1年第3期。

注释:陈来先生认为,就梁漱溟先生早期文化观来看,梁漱溟先生不是文化保守主义。他的文化观意在认同西方文化,肯定西方的科学民主思想,是站在“未来”来“修正”资本主义文化。

参见:景海峰:《梁漱溟对西方文化的理解与容受》,《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4期。

景海峰先生认为:梁漱溟先生的文化观是在现代文化背景下,融合中西、贯穿古今文化,对其重新进行创造性转化的必然结果。梁漱溟先生对于西方化的态度,是想在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生命力之上进行的革新和创造,旨在使中国文化以便能够适应西方文化洪流。

[3]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 4卷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 547页。

[4] 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梁漱溟全集》 第 1卷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49页。

[5] 参见:景海峰:《梁漱溟思想中的多元性与混杂性》,《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4年36期。

注释:景海峰认为,梁漱溟之坚守传统,并不是要回到过去,更不是反向寻求某种纯粹性,而是要在多种新元素的聚合形态之下重新找到平衡点,用新的意义来丰富自身传统的内涵。

[6] 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梁漱溟全集》 第 1卷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64页。

[7] 注释:此时的梁漱溟已经注意到西方文化的弊病,因此批判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新文化”派主张全盘西化的文化观。

[8] 赵志浩:《尊重历史事实,避免单线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模式的思考》,《哲学社会科学》2011年第25期。

[9] 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修订版),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180页。

[10] 参见:刘忠良:《试论梁漱溟早期文化观的折中主义》,《北方论丛》2004年第6期。

注释:陈来、景海峰认为,梁漱溟先生是一个文化多元论主义者。而刘忠良认为,梁漱溟不是多元文化主义者,但他也不是一元文化论者。

[11] 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梁漱溟集》,群言出版社,1993 年,第 122 -123页。

作者简介:赵卫妮,女,1992.8,陕西省咸阳市 硕士 汉 在职研究生 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猜你喜欢

西方文化东方文化
《玻璃珠游戏》中异质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多样解构
探究提升高中学术历史课堂有效路径
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思路
巧用西方文化导入,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质量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与大学英语教学
浅析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西方文化教学
中西文化对比与对外汉语教学
论21世纪国际法的理论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