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班级管理策略
2020-11-25覃想
覃想
摘 要:小学班级管理对小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尤为重要。文章就班主任以自身为表率、为学生树立榜样、培养班干部以及学生自我管理意识四方面作了简要分析,以期为班主任实施更加科学、高效的班级管理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小学;班级管理;策略
前 言
在当代小学生群体中,独生子女数量较多,他们一直处于被呵护、被包容的环境中,有些学生甚至被家长过分溺爱,没有集体意识,事事都以自我为中心。而班级作为一个大的集体,需要学生之间能够友好交流、和平相处。这就需要班主任采取有效的班级管理策略,集中解决矛盾冲突,以创造良好的班级环境。
一、班主任要严格要求自身
小学中段的学生对生活经验的积累较少,加之没有形成固有认知,所以周围的新鲜事物对他们是极具吸引力的[1]。小学阶段的学生善于模仿,他们会在生活中不自觉地模仿他人的行为举止。在小学阶段,除了家庭教育外,对学生影响最大的便是学校教育,学校教育中班主任的角色就显得尤为重要。对学生来说,班主任是学生的半个家长,是学生崇拜和模仿的对象,班主任的每个动作、每个神情都会多多少少地影响着学生。这就需要班主任严格要求自己,充分发挥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班主任应该耐心对待学生,用暖心的话语温暖学生,用实际行动感化学生,不断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班主任的关怀与照顾,使学生了解到温情待人的原则,从而学会礼待他人。比如在进行班级卫生管理时,班主任不能生硬地对学生进行指挥,或是单方面教导学生该如何去做,如“你去擦玻璃”、“你去扫地”、“你去洗抹布”等都是错误的管理方式。班主任应该改变自己的姿态,用实际行动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教给学生具体的操作方法。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融洽师生关系,从而达到良好的班级管理效果。
二、对学生一视同仁,起到榜样示范作用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要求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工作时必须做到一视同仁,班级管理的相关制度要公平公正[2]。在以往的班级管理工作中,部分教师会存在管理漏洞。比如,班主任对待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时态度较为温和,对待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时态度较冷硬。这样的管理方式对整个班级的管理是极为不利的,它削弱了学生对班主任的信任,会让学生对班主任的管理产生负面情绪。要想建立有效的班级管理体系,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和能力,需要班主任从自我做起,规范班级管理的施行,做学生的表率。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无论是优等生还是后进生都需要平等对待,做事待人要是非分明,对学生正确的行为及时提出表扬,学生做错事也要批评指正。在工作中班主任要做到就事论事,按照班里的规章制度管理学生,不能因人而异。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班主任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比如,学生甲的学习成绩不优秀但是体育成绩优异,学生乙绘画能力不好但是唱歌特别好听,诸如此类。对学生多鼓励表扬,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班级管理工作进展得更加顺利。
三、精心培养班干部,组建有力的班干部团队
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工作时需要清楚自身的定位,班主任是整个班级的引导者,既不是学生的保姆也不是班级的主体[3]。而班级管理的工作又极为复杂琐碎,班主任也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所以,在班级内培养班干部是十分重要的。培养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在减轻班主任工作的同时,使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工作中来,提高班级的凝聚力。
在选举班干部时,教师不能过于武断,凭借班主任自己的喜好或是按照成绩来安排班干部。班干部在班级管理中有很大的作用,班干部是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工作的好帮手,是班主任与班级学生友好沟通的纽带。班主任在组织班干部选举工作时,应该让所有的学生都可以参加选举,鼓励学生自荐,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进来。通过学生投票推选出来的班干部更具说服力、更具威信,班级管理工作也会开展得较为顺利,对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有很大帮助。值得注意的是,班主任在班干部选举工作中不能一直袖手旁观,在班干部管理的工作方面,需要班主任进行引导。班主任需要了解班干部的优势和劣势,合理分配班干部的工作内容,对班干部的工作要给予引导和支持。对工作中取得的良好成绩要给予表扬,对工作中的失误也要严格对待,从而使这些班干部在知识和能力上都能够取得进步,提高班干部的管理能力与责任意识,促进班级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四、着力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
班级管理工作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使学生能够在日后的学习与生活中学会自我约束。因此,班主任要让学生理解管理的重要性,使学生减少对班主任管理工作的逆反心理,避免师生冲突产生的不良影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班级工作的主体,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主要起引导作用,在解决问题时需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进行班级管理工作时,班主任可以建立适合所在班级的管理体系,让学生在管理体系中明白哪些行为是对的,哪些行为是错的,哪些事情应该做,哪些事情不能做。班主任应该重视学生的规则意识培养,使学生能够自觉遵守规章制度。此外,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班主任需要时刻注意学生的学习状态,发挥学生之间相互监督的积极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班主任可以以小组为单位,组织组内成员轮流当监督员,课间发现了问题及时与班主任沟通。让学生在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角色中培养自我管理的意识,逐渐形成认真听课、认真作业、课下与同学之间友好相处的习惯,争做遵守纪律的好学生。
班主任还可以在每周的班会上收集学生对班级制度的建议,给学生提供发言的机会,根据学生的意愿及实际情况,适当对班级管理制度作出改善。需要班主任注意的是,小学中段的学生年龄较小,想象力较为丰富。在班会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提出实用性较差,不符合实际情况的管理建议。为此,班主任应该合理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式,并将其拉回正轨。例如,在班会上有学生提出了增加中午朗读的建议,但是部分学生中午的时间想要休息。如此一来,想要在中午朗读的学生势必会影响到休息的学生,就此,班主任应该先在班级里做投票统计,再根据投票的情况对学生进行引导,而不是“一言堂”根据班主任自己的喜好作出决定。
结 语
总之,小学阶段的班级管理工作十分重要,班主任开展工作时需要慎重安排,着重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结合校规和客观规律,采用科学高效的班级管理方式。在日常管理中完善班级管理制度,以促进小学班级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提高班级凝聚力,提升學生的团队协作意识,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莫文英.小学语文教学与班级管理的有效结合策略[J].品位经典,2020(07):94-95.
[2] 王国儒.小学班级管理技巧与策略探析[J].科教导刊(中旬刊),2020(05):130-131.
[3] 胡婷娟.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策略研究[J].才智,2020(12):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