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政府会计准则制度的一点认识
2020-11-25杨怿帆
有人说,会计的本质是一门语言。他通过一种特殊的处理,使得一个主体发生的交易事项及其经济实质能够反映在财务报表上,让每一个人可以通过一定逻辑读懂他。不同的地区,不同的业务,如何通过一种语言,像一本字典一样串联起这些经济事项的共同点,使他具有可读性,会计提供了一种记录和计量的方法,将这些交易和事项反映在会计凭证和财务报表上,为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
有用的信息可能让信息使用者直观地了解到想要的资料,这些信息会为各个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的依据。例如,对于单位管理者来说,他们可以通过这些信息判断单位运行情况,以此完善部门管理。对于老百姓来说,他们需要了解政府的各项开支,以此判断政府是否规范合理使用纳税人缴纳的税款,通过外部监督将政府的自审变为持续性的社会审查。对于政府来说,他们可以通过信息分析,进行宏观调控,进而推动社会有序发展。
但是,如何将信息变得可读呢 在中国,就有一百多种语言,如果每一种语言都有一本字典,要想全部读懂这些语言,除非是语言天才,不然很难做到这。而在政府会计制度改革以前,我国的会计制度就和这些语言类似。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医院、学校,不同单位的会计制度好比不同的语言体系,在这种标准繁杂的情况下,要想有效使用会计信息,很难实现。那么,如何将不同政策、不同口径的会计信息变得具有共通性呢 方法很简单,即使每个人的家乡话都不一样,但是上海人和广东人依然可以畅通无阻地聊天,——使用普通话,普通话搭建起了语言的桥梁,使得不同地区的人依然可以无障碍的交流信息。政府会计标准体系改革同样是这个道理,将现行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和各项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归并统一,用通用或共性的业务会计处理,从而让财务报表更加有用。
另一方面,语言又在不断传承与发展。从甲骨文演化到简体字,从文言文过渡到白话文,我们可以看到,不管是汉字还是语言,都是一个不断变化、不断创新的过程。而这种创新,同样适用于会计,政府作为管理的大家长,一方面,需要了解资金的流动,有多少钱,用了多少,还剩多少;另一方面,更要摸清家底到底有多大。要想掌握准确信息,改革前会计体系是不够的,预算会计体系更像是现金流量表,报表内容仅能表现实际支出情况,而无法反映收入和费用的配比关系,因此,需要引入权责发生制度,让信息具备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特征,在理清现有资产净值的同时,提升资金使用效率。
当然,会计信息已经渗透到了单位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从预算会计出发,通过分析单位的收入支出,可以全面系统地了解单位规模和财务状况,收入往往与单位规模正相关,人员支出越大说明职工越多,日常所需开支也就越高,如果单位规模相同,而日常支出差距巨大,可以猜测有一家单位的运行管理可能不够规范。从财务会计出发,则可以分析单位资产状况,改革后政府会计准则制度通过折旧方法,让单位管理者了解现有资产,以此加强管理,并在此基础上找出问题,弥补差距。每个单位的管理者都身负重任,在他们履行职责和评价业绩时,都离不开会计信息的支持。
对于会计工作者来说,政府会计制度改革是一次全新的变革。如何认识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的差别与联系,做好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计量工作,在平稳衔接新旧会计制度的基础上,对每一个会计要素进行准确披露,让我们的會计报表能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有效信息,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作者简介:杨怿帆(1995—),女,四川成都人,管理学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