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合作背景下高校骨干教师协同培养机制研究

2020-11-25王琳

银幕内外 2020年2期
关键词:校企合作高校

摘要:校企合作背景下,高校教育质量取决于教师,教师教学素质是否达标,将直接决定质量水平,因此在校企合作中需要重视高校教师素质水平。高素质教师一般被称为骨干教师,此类教师需要具备两方面素质,即教学素质与专业素质,且两项素质指标都要有高水平体现,但现代很多教师的素质偏向于教学素质,在专业素质方面比较薄弱,因此影响了校企合作质量,这时就需要进行高校骨干教师协同培养机制建设工作,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水平。对此本文将展开研究,阐述校企合作背景下高校骨干教师队伍当前问题,并提出高校骨干教师协同培养机制建设策略。

关键词:校企合作;高校;骨干教师协同培养机制

作者简介:王琳(1964.02-),女,汉族,江苏江宁人,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管理;

0 引言

校企合作中很多教师都身兼数职,其一方面是学校老师,同时也是合作企业的专业人才,因此当学生进入合作企业之后,教师可以从工作层面上对学生进行指导与培养,更好的落实教育目的。但现实情况中,不少高校并不具备此类教师,多数教师只是在教学专业上表现突出,没有企业职业技能证书与相关资质,因此不利于校企合作质量。由此为了避免质量问题发生,构建高校骨干教师协同培养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对此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1 高校骨干教师队伍当前问题

1.1 骨干教师队伍结构问题

根据现代高校骨干教师队伍情况可知,骨干教师队伍存在明显的结构问题,即多数高校教师队伍有老龄化特征,此类教师虽然具有较高职称,但在整个队伍内没有充足的低职称青年教师,说明队伍职称结构连续性不强,在校企合作中容易出现专业教育动力不足的问题,同时也带来了较大的工作负担。另外,高校内多数教师都不是专业教师,他们普遍没有要多企业工作经验,不知道企业当前情况、行业要求,教学只能从主观上来设定内容与要求,且使得教学偏向于理论,与校企合作中提倡的理实结合理念不符,说明队伍结构问题导致校企合作教学质量出现缺陷,需要得到改善[1]。

1.2 骨干教师队伍建设阻力大

校企合作作为高校教育中的主要途径,在政府、社会等多方便因素下开始推广,但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入,该教学模式中暴露出了校企关系不紧密的现象,这种现象使得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受到了巨大阻力。首先在外界推动力之下,现代校企合作开展会迫使教师进入企业,其在企业内的工作表现是教师职称评估、考核的主要指标,面对这种情况,多数教师会选择在企业中挂职,即只占据一个职位,但并不会过多的参与工作,时间与精力将更多的放在教学工作中,说明教师在企业内挂职只是一个形式。其次在挂职行为泛滥的恶劣环境下,企业作为教师挂职行为载体,其需要向教师提供一定的报酬,而这对于企业而言显然是一种不必要的成本,因此出于成本控制目的,很多企业不会给予教师参与工作的机会,只是用最低的报酬来维持表面关系,这时教师在企业中就得不到职业技能的提升,难以成为骨干教师,说明骨干教师队伍建设阻力较大[2]。

2 高校骨干教师协同培养机制建设策略

针对以上两大问题,现代高校迫切的需要建设高校骨干教师协同培养机制,通过机制对以上问题进行治理,对此下文将提出相关策略,分别为加强青年教师引入、加强骨干教师培养连续性;采用绩效机制、激发教师自我强化与积极工作意识。

2.1 加强青年教师引入、加强骨干教师培养连续性

骨干教师老龄化与高校引入教师的观念有關,即很多高校在引入骨干教师是存在明显的“谈资论辈”观念,使得青年教师难以进入骨干教师队伍,而这种观念显然是错误的,因此在高校骨干教师协同培养机制建设中必须先扭转这种观念,再积极引入青年教师。在观念扭转之后,高校应当围绕骨干教师标准设立评估指标,面向所有教师开放骨干教师竞选渠道,同时采用激励机制加强普通教师参与骨干教师竞争,这样就能大面积的引入青年教师,解决骨干教师老龄化的问题,使队伍职称结构连续性加强有坚实基础。在青年教师引入过程中,为了加强队伍职称结构连续性,应当让现有骨干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全过程教育,如组织青年教师参与骨干教师在企业中的工作小组,通过工作培养青年教师专业水平、实操能力,促使青年教师有能力去考取专业证书,转而成为专业型教师,说明队伍职称结构连续性增强,同时专业教师不足的情况也得以解决。

2.2 采用绩效机制、激发教师自我强化与积极工作意识

校企合作模式中如果教师只是单纯的挂职,不参与企业相关工作,就说明校企关系不紧密,工作开展只是表面形式。针对这一问题,在高校骨干教师协同培养机制建设中,建议企业采用绩效机制来评估教师报酬,同时借助该机制来激发教师自我强化与积极工作意识,即如果教师前来企业挂职,则企业在绩效机制下应当根据教师工作情况来给予对等报酬,说明当教师不参与企业工作,则其无法从企业处获取报酬,这样企业就不会存在抗拒教师进入企业的想法,使得大量教师进入企业,而在另一角度上,如果教师积极参与企业工作,则其可以获得更多的报酬,因此教师在逐利性下会表现的更加积极,希望通过工作来强化自身,说明教师自我强化与积极工作意识被激发,能够有效保障校企合作质量,逐渐向骨干教师发展。

3 结语

综上,本文对“校企合作背景下高校骨干教师协同培养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阐述了现代高校骨干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并提出了高校骨干教师协同培养机制建设策略。通过文中策略,首先可以解决当前高校骨干教师队伍建设问题,构建了一个骨干教师发展路线,其次借助高校骨干教师协同培养机制,能够起到激发教师积极性、加快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提高骨干教师质量的作用,同时还有利于校企合作工作质量,说明策略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叶秋红.校企合作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究[J].武夷学院学报,2017(36):96-99.

[2]郑锦汤,赵景阁,黄显高.培育骨干教师引领教师队伍整体发展的激励机制践行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8,000(011):24-26.

猜你喜欢

校企合作高校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