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大学精神的的培育研究

2020-11-25唐小岩

银幕内外 2020年2期
关键词:途径大学

唐小岩

摘要:大学精神是一所高校的精神状态,是一所高校的文化内核与思想灵魂,更是一所高校与其他高校、组织区别开来的核心因素。大学精神的地位决定了它必然会对高校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因此,要想使高校成长为能真正有效推进社会发展的学术组织,就必须规范大学精神内容,并培养大学人的大学精神。但不容乐观的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社会思想观念的复杂化,致使一些不良的思想风气进入高校之中,并侵蚀了部分大学人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使大学精神产生了衰微现象。要想扭转这一衰落趋势,就必须采取一定的行动,这便是开展研究的原因。

关键词:大学、精神培育、途径

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习近平考察北京大学时指出:“青年要躬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将其在全社会加以推广。”各高校也很重视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但在培育的过程中出现了如教学缺乏说服力与吸引力、教育方式方法单一、学生对其认同度不高等问题。因此,急需一种先进文化来丰富其内容,拓展其形式,增强培育的说服力与实效性。红色文化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具有超越时空的感染力和震撼力,可为培育提供优质资源。将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重要而迫切。这项工作虽然正在积极推进,但对培育的实然和前景有待进一步分析和研宄,以使这项工作有的放矢,更好的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体现了这一历史时期中华民族对国家独立、民族富强和人民民主与自由的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了其内核,并将其从一种充满革命色彩的党性文化升华为一种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价值观。

一、大学精神概述

有效开展研究的前提是对基础性概念的准确把握。因此,本章分别从大学精神的内涵,大学精神的地位与功能,以及大学精神培育的概念界定,大学精神培育的对象,大学精神培育的影响因素着手,详细地分析了与研究相关的基础性概念,以期为研究的开展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1.大学精神的内涵

大学精神作为高校的文化内核,其对高校的发展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但是什么是大学精神?大学精神都包含了哪些内容?应是我们在开展研究前必须认知与把握的。只有对大学精神有了准确的把握,才能使我们对研究主体有更为深刻的认识,保证研究方向的正确性。因此,在本部分,笔者分别从大学精神的概念、大学精神的内容、大学精神的地位与功能这三方面着手分析,以期展现出当代中国大学精神的原貌。

2.大学精神的概念界定

近年来大学精神己逐渐成为学术界的热点论题,其研究成果也颇为丰硕。但综观相关研究成果却不难发现当前学术界在大学精神定义上并不统一。通过对现有成果的研究,笔者总结出当前有关大学精神的定义包含有以下几种特性:历史性是指大学精神是通过不断继承高校历年发展中所拥有的好的精神而形成的。可以说,历史性是大学精神最基本的特性。这一观点得到了许多研究者的肯定,如:刘宝存所提出的:“大学精神是大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约束大学行为的价值和规范体系。”李文山认为:“大学精神是大学在发展过程中经过长期的积淀、选择、提炼、发展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价值体系、规范体系以及心理定势和状态。”董泽芳提出:“大学精神是指一所大学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体现在多数人身上的相对稳定的精神状态。”此外,袁祖望、苏小柱、张志远等人也同样提出了:大学精神是高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即大学精神具有历史性这一观点。与历史性相对应的就是时代性。当然,在研究者们的探究过程中,他们也都注意到了这点,并提出了自己的研究观点。如:李朝鲜、曹子超、李锟共同提出的:“大学精神要吸纳每一历史阶段、历史时期的时代精神的精华,并体现新时代的进步和追求。”杨鲜兰指出:“大学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个性特征”等等。由上可知,大学精神的时代性是指大学精神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在不断吸收优秀思想文化的同时,顺应社会发展主流,积极吸收亲代社会中好的思想观念,并将其丰富到原有的大学精神中。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提出的时代性还包括了在吸收现有好的思想观念的同时,副除大学精神中不适应当前社会的思想观念。

所谓的属人性是指大学精神的创造者、传播者与继承者都是生活在高校中的人,其中以教师、学生为主。强调属人性是因为:高校不是具有生命的个体,其本身是无法传承各种思想意识。但是大学精神作为意识形态的成果,其必然是由人来创造与传承。因此,笔者在这里提出了大学精神具有属人性。这一观点在研究者中也得到了认可,如唐耀华提出的:“大学精神本质的内涵是大学人持有的或追求他们所认同并自认为理想的且努力传播的价值观及其体系。”刘亚敏提出的:“大学精神是在某种大学理念的支配下,经过所在大学人的共同努力,长期积淀而成的稳定的、共同的追求、理想和信念。”杨鲜兰认为:“大学精神是师生员工在长期的教与学、工作与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他们都充分肯定了“大学人”在大学精神地继承、发展中所突显出的作用。

三、影响大学精神培育的因素

大学精神培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是一个持续性的活动。在其持续的过程中,一定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而对大学精神培育,更或是大学精神产生影响。这主要是因为“联系的普遍性”,任何组织都不能脱离社会关系而单独存在,高校亦是如此。那么影响大学精神培育的因素到底有哪些?笔者从社会环境、高校环境、大学人三个方向着手进行了分析。

1.社会环境因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出“世界是处在普遍联系中的”,高校作为社会的基本成员单位,其本身就处于社会之中,它并不是脱离社会的纯粹象牙塔。那么也就是说,处于社会中的高校必然会受到社会的影响,如在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与发展重点的影响下,高校所开办的新学科与课程设置的调整等。这种因经济环境而产生的实用主义在很多方面已经影響到大学精神。另外,大学精神不是被固定化的思想观念,其是在时间与实践中得到检验并被终认可的思想价值观念。而保证大学精神得以在时间与实践中顺利通过检验的基础是“与时俱进”。所谓的“与时俱进”就是指大学精神在新的时代背景与社会环境中,通过吸收社会中好的思想观念,保持大学精神的先进性。此时,社会文化中的各种思想观点都能可能对大学精神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此外,影响大学精神的社会环境除了社会的文化环境、经济环境之外,社会的政治环境也会对大学精神的产生影响。国家的政策规章会直接地影响、导向高校的发展,如国家大力倡导的雷锋精神,并要求各单位组织开展相关宣传。高校作为文化前线,是道德精神宣传的重地。在受这种优秀品质的感染下,其会不自觉被大学精神所吸收,并融入大学精神的人文精神之中。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大学人还是高校都是处于社会之中的个体或单位,社会必然会对大学精神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大学精神培育工作的开展。社会与大学精神培育之间的相互影响是不可避免的,那么这就表明大学精神培育的进程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2.高校环境因素

影响大学精神培育的高校环境因素主要是指高校的物质文化环境、心态文化环境与制度文化环境,其中影响最大的为制度文化环境。这是因为高校的相关政策制度会直接影响到大学人的学习与工作。如当前一些高校推行的科研考核制度,虽然能有效提升教师对科研的重视,但是却削弱了教师对追求真理的自觉性。此外,将科研作为教师的工作表现的重要指标,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师造成压力,使其对学术的探索转变为被动化的工作状态,甚至会在心理上的形成排斥。这种不合适的制度的推行,会造成“消极”学术状态的产生,更会严重影响到大学精神的培育。高校的物质文化环境是指高校的各种硬件环境的配备与展示,包括园区环境的装点与室内环境的营造。高校的物质文化环境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呈现出的教育功能、示范功能、熏陶功能等,为大学人形成良好的心理品格与正确的价值观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高校物质文化环境是大学精神的重要承载体,如果一所高校一味的求新、求变在校园建筑上就会力求“新”,大量的翻新重建老建筑会破坏校内的历史文化传统,从而影响大学精神的培育。一所高校的新校区往往不如老校区的大学精神明显的原因也就在于此。高校心态文化环境主要表现在办学理念与追求、校训、校史等等,能体现大学精神的理念性文化形态。如校徽,它包含了一所高校的办学理念与追求,也蕴含着一所高校的悠久历史与文化。它作为大学精神的代表,不仅能体现大学精神,更能传播大学精神,那么对大学校徽设计的科学与否就会对大学精神培育产生影响。

3.大学人因素

大学人对大学精神培育工作的开展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其中以教师群体影响最为深刻,这是因为:其一,教师作为学生的表率,其言谈举止、思想观念都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高校教师对大学精神认可程度,往往在其不自觉的言谈举止中表现出来,受到教师影响的大学生也会对大学精神相同认知。如果是好的认知会推动大学精神在大学生中的培育进程,如果是对大学精神持有不认可或怀疑态度,就会影响大学精神在大学中的推行。其二,教师作为学校的智囊团,在大学精神的总结凝练、传承创新中具有重要作用。他们提炼出的大学精神是否符合时代的要求,是否能代表全体大学人的价值取向、精神观念都会影响到大学人对大学精神的接受程度,从而直接影响大学精神的培育工作。值得注意的是,大学生作为大学精神的受众者、传播者、传承者,其虽在初期是受教師、校园环境等的影响较多,但在校园中的成长,其自身在接受大学精神的同时,也在接受着社会文化的冲击,他们能否在经受到社会的影响后还接受大学精神、内化大学精神,这种可变性因素的大小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精神培育工作的成效。而且,学生群

体作为一个年龄相仿的同龄群体,其相互之间也产生影响。如果他们之中大多数都能对大学精神持以认可态度,在大学精神培育过程中就会起到推动作用,反正亦然。此外,还要强调的一个对象便是大学行政层,特别是决策层对与大学精神培育也产生重要影响。行政层决定学校的发展方向,如果行政层重视大学精神培育就会有效推进大学精神培育工作的开展,反之亦然。

四、当代中国大学精神培育的途径

目标与原则的确立能明确大学精神培育的工作方向,但是如何有效地开展工作,即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方法,利用哪些资源来有效地推进当代中国大学精神培育工作的开展,确保大学精神培育效果的落实,却未尽详实。在任何一个系统中,机制都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同样,大学精神培育也不例外。大学精神培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不是单独某个部门就可以完成的。其需要最大限度地动员高校中的各个部门。那么如何联动各部门,有效带动大学人的积极性,就涉及到机制建设的问题。如果忽视机制在大学精神培育上的作用,将使得大学精神培育缺失条理,

进而影响大学精神培育工作的推进。1.健全培训机制,提升教师个人素养

高校教师是大学精神培育中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他们不仅是大学精神的创造者、传承者、传播者,同时也是大学精神的培育对象,更是开展大学精神培育的工作者。他们角色的多样性就突显出他们在大学精神培育过程中的重要性。梅赔綺先生曾经说过:“凡一校精神之所在,不仅仅在建筑设备之增加,而实在教授之得人”,强调了高校教师在大学精神培育中的重要作用。高校教师角色的重要性就要求他们要拥有较高的个人文化修养、良好的道德素养以及对本校大学精神的正确认知与认同。这是因为教师的思想品德、治学态度、行为规范、价值取向实际上是大学精神的外在表现,他们的行为表现、思想观念会给大学生带来重

要影响,与大学精神培育的成功与否息息相关。因此,一定要注重高校教师个人素养的提升。健全培训机制就是期望通过系统化、科学化的培训,使高校教师个人素养得以提升,增加他们在学生中的人格魅力、教学魅力,充分发挥感染力,从而让大学生认同大学精神并践行大学精神。完善组织建设,为大学精神培育提供组织保障前文谈到了机制的运用能有效的推进大学精神培育工作的开展,但是相关机制效力发挥的前提是组织保障。高校作为一个组织,其拥有着众多的单位部门,要保证工作效能的实现,就必须建立起合理化的组织结构,以保障大学精神培育工作在高校中的顺利开展。

2.完善行政组织建设,正确行使行政权力

当前我国高校施行的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权力运行模式。党委书记、校长作为一所高校的最高领导,其决定了所在高校的发展方向,在学校中具有重要的决策权。那么这就告诉我们,党委书记、校长对于大学精神的认识程度,就决定了大学精神在学校中的推行力度。只有党委书记、校长加强重视,才能督促校内行政组织快速开展大学精神培育的推进工作;只有党委书记、校长加强重视,才能为大学精神培育工作的开展提供资金保障:只有党委书记、校长加强重视,才能促使他们自身自觉的规范行为意识,通过发挥人格魅力、榜样作用来提升大学精神的认同感。但仅是党委书记、校长的认知是不够的,这需要整个学校行政组织转变观念。这种观念的转变就涉及到了行政权力的使用问题。前文笔者已经提到过,当前我国高校存在着过度行政化现象和领导干部过度占用学

术资源的情况,而这些现象的出现是因为当前我国高校“行政领导学术”制度的存在。这种即有制度的问题,笔者只能在这里再次呼吁高校“去行政化”,实现学术与行政的分离。但是除了呼吁,我们更多的应该采取一些实际行动。首先,高校行政组织应主动下放一些权力。如将学术的考核与审批、学术资源分配等有关学术的问题交由校内学术组织来完成,以保证高校学术的独立性,确保高校求真精神的纯洁性。其次,高校行政组织应重视大学精神培育工作,并通过制定相关措施有效推进大学精神培育工作的进程。如通过组织人员开展对本校大学精神的论证、总结与完善,为学校开展大学精神培育工作提供科学的教育内容;通过设立大学精神培育工作的专项资金,保证大学精神培

3.注重行为文化建设,为大学精神培育树立正确榜样

所谓的行为文化是指拥有较高社会地位和影响力的人,因个人行为而带来的,有价值的,能促进文明、文化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由行为衍生出来的文化与渊源。其重点强调了个人或群体行为所能带来的影响力。大学精神培育离不开人,那么这就必然涉及到个人行为或群体行为的影响力。因此,注重行为文化建设,为大学精神培养树立正确榜样就显得极其必要。

带动学生对大学精神的学习热情,并加深学生对大学精神的感悟。那么如何帮助教师自我提升,并发挥出师德魅力,我们首先应该从完善教师培训着手,注重教师职业道德培对大学精神培育的研究也源于此。面对复杂的思想文化环境,

如何保持高校的纯粹性是当前我们努力探讨的问题。然而保持高校的纯粹性就需要对高校的思想文化加以分析,这就涉及到了大学精神的问题。大学精神作为高校的文化内核,其不仅在思想、行为上引导着大学人,更对高校的发展也发挥着重要的导向力。

参考文献:

[1]杨闪闪,张云. 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研究[J]. 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7(01):57-60.

[2]赵保全. 当代大学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通约性[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7,21(04):11-14+19.

[3]赵闯. 基于新媒体平台的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培育研究[J].现代交际,2019(02):8-9.

[4]胡兆凌. 基于荆楚文化视域的大学精神培育研究[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05):46-47.

猜你喜欢

途径大学
求解含参不等式恒成立问题的三种途径
软件工程胜任力培养及实现途径
判断函数单调性的几个途径
比萨里的大学问
至善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比萨里的大学问
中国最美的十所大学
门槛最高的大学(前10名)
偶的大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