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学生科学素养现状调查
2020-11-25张敏洁王宁岑星逸李国超
张敏洁 王宁 岑星逸 李国超
摘要:大学生科学素养水平折射国家高等教育的成效,影响国家综合国力竞争的成败。本文以四个维度的研究,对新疆高校应届毕业生科学素养进行调查,反映出科学教育存在的问题;针对科学素养水平发展特点,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提升科学教育质量。
关键词:科学素养;大学生;现状
一、研究背景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滞后,教育基础薄弱,西部地区相关情况调查较少。基于此,本课题组在西部地区三所高校——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塔里木大学开展了本次调查,借此以点带面来了解西部大学生的素养现状,以便加强对大学生科学素养培育的思路和途径提供参考依据。
二、研究设计
此次调查,选择了坐落在新疆的三所高校,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和塔里木大学三所大学中样本抽样比和样本性别比例中最大可能做到1:1:1及1:1的平均抽样,为的即是保证问卷面向范围的均衡性,确保问卷的真实性与可信度。
本次问卷共取样2512份,涉及三所高校的理工、文史、藝术等专业,尽量采取专业全覆盖式抽样,其中我们重点选取理工农医类专业学生,因为这一人群科学素养的状况,代表了新疆高等教育对各学科大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成效,更能反映大学教育的群体特征,增加问卷的代表性。
三、新疆高校大学生科学素养的现状
(一)大学生科学知识和基本观点的认识程度
从统计结果中,我们发现:在社交网站上转载一条科普信息时,49.52%的大学生选择依靠常识或经验判断它的真实程度再进行转载,这说明近一半的学生已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及经验去支撑其判断科学信息的真伪性,但同时也反映出大多数学生是依靠常识或经验作为判断科学的方法,而具有科学思维能力的个体面对网络中遇到的科学知识时正确的解决思路是:面对科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分析问题中又包括分析问题、预设方案、实施方案、效果评判、修改方案等一系列具有严密逻辑性的步骤,而现在调查显示调查对象面对网络中遇到的科学知识的思维路线是:面对科学知识→根据已有常识或经验→得出结论,说明其缺乏严谨的科学依据,不具备完善的分析思维能力,未形成严谨的科学思维体系。30.45%的大学生会利用科学的知识或方法验证它的真实程度后转载,反映三成的学生已具备对科学信息的分析能力,愿意主动去验证其真伪性。20.03%的大学生不判断真实性就转载或基本不转载,分析原因可能是此次调查对象有艺术类学生,其科学知识量储备较低,对科学信息敏感度不高。
(二)大学生对科学知识和技术的兴趣程度
76.95%学生对科学知识和技术是较为感兴趣的,其中26.27%对科学知识和技术具有浓厚的兴趣特征。考虑到调查对象理工科学生的专业情况会影响到学生对学习科学知识的感兴趣程度外,被试所处于高新技术的卓越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必然会使学生提高对科学的重视程度,进而提高对学习科学知识的感兴趣程度。然而,仍有23.05%的学生对科学方面的内容不敏感,甚至毫无兴趣可言。
(三)大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态度
问卷调查显示,84.87%的大学生认为科学素养“很重要”或“重要”,选择“不重要”的占12.14%,只有极少数的学生(2.99%)表示“无所谓”。反映出高校大学生对科学素养的重视程度较高,选择不重要或无所谓的学生分析原因可能是因为调查对象中文史艺术类学生对科学素养的认可性不高。在判定自己是否具有科学素养的问题中,认为自己具备科学素养的学生有70.66%,占绝大多数。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可以很好的认识到并能把握科学素养内涵的重要性,且对是否具备科学素养做出明确的自评。当然教育不应顾此失彼,对非理工专业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问题也应给予一定的重视。
四、调查结构分析与讨论
(一)传统社会背景影响大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从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中可以发现,当面对一个科学信息时,49.52%的学生多数被试主观和客观不分,仅依靠常识、经验去判断真伪。说明高校大学生尽管已学习大量的科学知识,但大多仅形成于常识、经验层面,并不具备分析思维方式,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思索体系,普遍把“经验”当“实验”。这受我国传统社会背景的影响,众所周知的是中华文化以农业经济和儒家文化为基础,强调伦理道德、社会秩序教育而轻视自然科学的探索和教育;强调所学知识结果的实用性而忽略学习中研究和创新的过程;这种社会文化背景对他们长期耳濡目染,使得他们的科学观念积重难返,对其科学素养的形成产生不利影响。
(二)科学的功利性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
从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39.85%的学生认为自身缺少人文知识,但在希望学校加大对知识的教育力度时,信息知识占比最大,这反映出学生所学并非是自己缺什么知识,而是社会缺什么,这使得科学在学生心中带有严重的功利色彩,而这种“色彩”造成学生的价值偏差。
(三)高校科学教育传授片面化
数据结果分析得出,学生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途径仍是专业课堂,因此高校在进行科学教育时应加强课堂建设。而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质量水平的前提和基础,近年来科学素养的重要性不断加强,尽管一些大学也相继修订了专业培养方案,将科学素养的培养纳入了计划之中,但在实际操作层面,却本末倒置。在课堂讲授中仍强调科学原理、概念的掌握,偏离最重要的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方面的建设。对提高科学素养来说,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训练、科学思维构建、科学精神熏陶才是最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王秀芝,刘飒.农村籍大学生科学素养现状、成因及措施[J].高等农业教育,2014(05).
[2] 万东升.理科大学生科学素养的现状及培养策略:基于实证研究分析[J].高等理科教育,2016(06).
[3] 鄢秀娟.理工科大学生科学素养的现状及提升对策[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