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思有路 遵路识斯真
2020-11-25虞菊
虞菊
[摘要]文章主要论述了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的写作思路,以期教师能够引导学生了解各种文体,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文章阅读,并写出让人眼前一亮的考场作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常见文体;写作思路;例谈
[中图分类号]G633 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20)31-0020-02
思路,就是思想的道路。写作思路受到文体的约束,即什么样的文体,就会对应什么样的写作思路。学生能够掌握常见文体的写作思路,对于语文教学具有重大意义。
一、记叙文的写作思路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记叙文特指以写作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的一种文体形式。记叙文是小学和初中阶段写作训练的重要文体,同时也是考试常考的一种文体。一般来说,叙述和描写是记叙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既然记叙文是以描写人物经历和事物的发展变化为主,那么把人物的经历和事物的发展变化写清楚,写作任务基本上就完成了。因此在阅读记叙文的时候,就要牢牢围绕人物的经历或者事物的发展变化来厘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一般来说,记叙文在描述事件时会提及事件的开端、经过、结果。但是在阅读理解的时候,部分学生搞不清楚这三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例如,《老山界》的开头讲道:“我们决定要爬一座30里高的瑶山,地图上叫越城岭,土名叫老山界。”那么,这里写的是事件的开端吗?显然不是。再例如,《愚公移山》的開头讲到的“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也不是事件的开端。很多学生在阅读记叙文的时候,会认为第一段讲到的内容就是事件的开端,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开端应是事情的开端,而不是文章的开头。什么是结果?结果就是这件事通过发展以后达到的最后状态。《老山界》中的事件的结果,就是“我们”胜利翻越了老山界。《愚公移山》中的事件的结果,就是山被移走了,从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总结。例如,托物言志的记叙文,一般按照先状物后言志的思路来写,借景抒情的记叙文一般按照先写景再议论抒情的思路来写,等等。如《白杨礼赞》是侧重状物的记叙文。作者围绕“白杨树的不平凡”先写它的生长环境黄土高原,然后描绘白杨树的外形和气质,最后引申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归纳记叙文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开端、经过、结果。这样,学生在阅读与写作记叙文的时候就会有清晰的思路。在课外阅读中,学生经常会遇到记叙文,但只要学生能够有效归纳六要素,并分析文章的主要内容,便可以快速厘清文章的思路。
教师在教学记叙文的时候,一定要引导学生仔细厘清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变化过程等,这样就能让学生有效掌握文章的写作思路。
二、说明文的写作思路
写作顺序与写作思路虽然有时候有一定的交叉,但是毕竟还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写作顺序是作者安排内容的依据,写作思路是写作时作者的思维轨迹。说明文的说明顺序一般来说,分为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教师在课堂上,要指导学生紧紧抓住说明顺序,从而厘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例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梦回繁华》,都运用了逻辑顺序来安排写作内容,其中《中国石拱桥》还运用了从古代到现代的时间顺序。《中国石拱桥》的写作思路是:总说石拱桥形式优美-举例具体说明石拱桥的三大特点-中国石拱桥取得光辉成就的原因-中国石拱桥在新中国建立后的发展。这篇文章是按照从一般到特殊、从概况到具体的逻辑顺序,和从古代到现在的时间顺序展开描写的。《苏州园林》的写作思路与《中国石拱桥》完全不同,我们可以按照从总到分,从整体到局部的逻辑顺序来分析和概括其写作思路。《梦回繁华》就更有趣了,作者从面作的时代背景和面作者的情况下笔,继而详细说明画作的内容,最后介绍画作的艺术和历史价值。作者是按照“内涵一内容一价值”的思路展开描写的。学生只要理解了什么是说明顺序,便不难整理出说明文的写作思路。
因此,教师应帮助学生梳理常见的说明顺序,让学生分析概括文章的层次内容,提炼出作者的行文思路,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三、议论文的写作思路
议论文是讲道理的文章,它具有严密的逻辑性。议论文的写作思路不像说明文那么复杂。议论文的写作思路一般就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这三个部分中最重要的是第一个部分——“是什么”,这一部分通常会提出文章的论点,也就是作者的观点或者主张,后面两个部分是对这一论点的论证和阐述,都是为其服务的。明白了这一道理之后,要想厘清议论文的写作思路就变得简单多了。
例如,《纪念白求恩》这篇议论文的论点就是“我们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共产主义精神”。然后通过正反两个方面论证为什么要学习这种精神。最后说明学习这种精神的重要意义。这就是典型的议论文的写作思路。
值得强调的是,日前初中语文考试中出现考查议论文的论证思路的题目较多。例如以下这道题目:
简要分析下面这段文字的论证思路:珍惜亲情的“有效期限”。父母可以陪伴你的上半生,却无法呵护你的下半生;儿女能够陪伴你的下半生,却不可能参与你的上半生……你无法在所有的时空里称心如意拥有你想要的全部天伦之乐,就像一只鸟无法在每一个季节都拥有自己优美的歌喉。于是,有了孔子“父母在,不远游”的教诲;有了“香九龄,能温席”的孝行;有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慨叹……亲情的“有效期限”贯穿了我们生命的全过程,充塞着我们心灵的每一个角落。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这样分析:文段首先提出了论点“珍惜亲情的‘有效期限”,关键词是“珍惜”。接着从父母和子女两个角度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进行论证,之后又运用比喻、引用名言、举名人事例等进行论证。最后说明亲情的“有效期限”贯穿生命的全过程,进一步强调了要珍惜亲情。
一般来说,试题命制者会选出一段论证思路比较典型的语段,让学生分析概括论证思路。学生在回答这类题日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厘清思路,用恰当的表述把各层的意思表达出来,且要做到语言简要,通顺连贯。
以上论述的是初中生常见的文体写作思路,不一定全面,但是都比较典型,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认识各种文章的文体,熟练掌握各种文体的一般写作思路。这对于学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大有裨益,同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正所谓“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责任编辑 王嵩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