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性别视角下流动女工的城市生活困境研究

2020-11-25刘万丽

时代人物 2020年20期
关键词:社会性别

刘万丽

摘  要:流动女工作为社会边缘人群,心理问题多、职业危害多、女性疾病多,受到各方面的关注与研究少,社会支持系统与资源缺乏,其在生理和心理上面临着独特的困境。本文在社会性别理论基础之上,从流动女工的主体视角出发将其在城市融入过程中的职业发展、工作—家庭平衡和社会交往等方面的生存现状呈现出来,以女性自身独特的视角和经验探究具有女性气质的纺织工人在城市生活中的特殊困境。

关键词:流动女工;社会性别;独特困境

一、问题的提出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户籍政策的松动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带来了人口的大规模流动,新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农村妇女加入了流动工人大军,2015年女性农民工的数量占总量的33.6%,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加速和户籍改革力度的加大,农民工将进一步进行职业性别分工和社会角色的分化[]。女性农民工在进入城市后多分布在服务及制造业,这些行业普遍存在工作强度大、职业危害严重、缺乏劳动保护等问题,她们往往需要付出比男性更沉重的代价,如个人健康、家庭生活等,流动女工作为边缘群体在城市生活当中面临着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困境。随着流动该群体的生存现状日益严峻,社会各界对身处生产线上的劳工状况关注更甚,不少学者也从农民工的地位与分化、女性人口流动的动力、流入地的适应状况等方面展开研究。本文基于此对广州市X制衣厂女工进行观察和访谈,从职业发展、工作—家庭平衡和社会交往层面呈现这一弱势群体面临的独特困境。

二、理论视角与研究方法

理论视角。社会性别理论是在肯定男女两性的生物学差异的基础上,强调他们的社会特征与角色以及社会文化对性别差异的影响[],社会生活中所呈现出的性别关系正是行动主体与包括性别结构在内的不同社会结构之间不断互动与协商的结果。在社会建构的性别视角下,劳动与性别身份是相互联结的,“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性别分工观念已渗入劳动力领域中,正是这种社会性别文化的建构使妇女劳动的非技术化和底层化。在特定社会中人们所从事的劳动有着双重意涵,一份工作被文化建构为具有特定性别气质,因而将之分配给特定性别的人来承担[],本文主要探究具有女性气质的制衣工人在城市生活中的独特困境。

研究方法。本研究一方面依托参与式观察,笔者进入广州X制衣厂从事为期三个月的零工工作,主要负责剪线、钉扣、包装等整理打包工作以及对成衣质量检验等工作,期间与工友同吃同住,经过亲身经历和实践采集更为细致全面的资料,深度解读了流动女工的生活现状与生存困境;另一方面本研究通过半结构式访谈复现工厂内女工的真实生活场景,还原她们的日常实践经验,对访谈的资料进行了分析处理与概括归纳,以便更好地呈现流动女工在城市生活中的现状和面临的特殊困境。

三、流动女工面临的生活困境

(一)职业发展

非正规就业导致收入不稳定,基本劳动权益得不到保障。在传统的制造业当中,纺织工人是非正规就业人群的重要组成部分,非正规就业者的经济处境是与劳动法律政策、社会保障制度紧密相关的,劳动非正规化会对女性造成社会福利的降低和保障不足、技能分化与职业的“性别隔离”、权益保障不足等负面影响[],从而导致劳动者基本权益的正当性和合理性受到威胁。

劳动强度大,加班时间长、频率高。在参与订单经济的赶货生产过程中,随着性别结构与其他社会结构的互动,农民工所体验到的结构性压迫是性别化、情景化的[],长时间单一重复的劳动和高强度的工作给女工带来身心的双重压迫,这对女性造成的压力远超过男性。流动女工生活在一个普遍加班的工作环境中,难以享受《劳动法》规定的休息和休假待遇,对其身体健康也造成了一定的损害。

作业环境差,生殖健康受损。农村女性在城市所从事的职业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这些职业工作环境比较恶劣,在经期、孕期等女性特有的生理现象期内更需要有特殊的防护[]。目前X制衣厂的机器设备陈旧,作业时车间噪音强度大,且久坐诱发痔疮、长时间作业导致眼睛肿痛等都对其身体健康造成损害,更有研究表明,纺织行业中患有生殖系统疾病女工人数占20.1%[],据此可知职业导致的身体健康受损同样是女工的一大困境。

(二)家庭—工作平衡

流动女工在进入公共领域创造自身价值的同时既要承担高强度工作的重担,还需兼顾繁琐的家务劳动,相较于男性而言,流动女工群体中家庭与工作的矛盾尤为突出[],导致家庭与工作难以平衡。流动女工不仅是劳动力市场的一员,还担任着“留守儿童母亲”、“流动儿童母亲”的特殊角色,子女留守或随迁的空间分化使流动的母亲无暇顾及子女,女性的家庭教育角色发生变迁。不良的母职互动和沟通交流在流动女工中普遍存在,极大可能陷入角色距离、角色紧张及冲突等困境,对于流动女工而言,家庭与工作关系的紧张和冲突尤为明显。

(三)社会交往

流动女工远离长期生存的环境,在进入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之后难以建立起牢固的社会支持网络,由于闲暇时间少、不愿主动交往等原因,流动女工在城市生活圈子狭小,其交往相对封闭。另一方面,流动女工由于远离家乡与亲戚或朋友缺乏沟通,导致家庭支持不足[],在与城市居民人际交往中又因城市居民的疏离和自身的主动退缩,社会交往支持呈现不良状态。在这样的关系网络之下,流动女工既缺乏获取正式网络支持的途径,也缺乏非正式网络的幫助,受访者在情感支持、实际支持、交往支持等方面都较为欠缺。在这种隔离状态下,流动女工与城市资源和公共服务断裂开来,这种断裂又反过来加剧了她们与城市的分离[],因此在城市中难以站稳脚跟。

通过研究发现,流动女工在职业方面基本劳动权益得不到保障、劳动强度大、作业环境差,在家庭层面经济压力大、家庭与工作难以平衡,在社会交往上未建立有效运转的关系网等诸多困境。在城市这个新的场域流动女工面临着诸多现实困难,但受访者并非一味退缩和抱怨,而是运用自身的智慧例如寻求姐妹之谊重塑女性社会关系网、利用假期将子代接到身边以平衡家庭与工作、做好积极适应融入城市和返乡务工(农)两手打算等策略来化解生活压力,由此可以看到女工在城市生活中面临困境时是具有自身的独特经验和韧性的,这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更进一步的探索。

猜你喜欢

社会性别
基于社会性别视角的企业营销策略分析
夫妻忠诚协议法律行为之样态分析
《心是孤独的猎手》中的社会性别研究
中国梦与社会性别平等问题探微
对当代大学生国际时事关注度的社会性别分析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健康公平性探析
新媒体时代网络化个人主义对社会性别的影响
黑龙江男女两性对性别法律权利的认知态度
社会性别视角下女大学生就业不平等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