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探析
2020-11-25张未利
张未利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自爆发以来牵动着全国民众的心,与疫情有关的网络舆情也顺势而生。因民众高度关注和互联网传播,以及大学生焦虑、恐慌的情绪、固有的直觉反映和对科学知识认知的局限性等自身原因,导致大学生在疫情期间易受网络舆情影响。混乱的网络舆情会加剧恐慌情绪、影响大学生的行为方式,同时也会打击大学生自信、不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做好疫情期间的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冠肺炎疫情为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加大了网络舆情监控和引导难度。高校应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发挥新媒体的宣传育人功能、发挥“意见领袖”的感召作用以及建立健全大学生网络舆情监督和引导机制四个方面着力,探索真正高效可行又顺应“人心”的网络舆情引导应对策略。
关键词:新冠肺炎;大学生;网络舆情
新冠肺炎疫情自爆发以来一直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公共卫生事件。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国人民众志成城、艰苦卓绝的努力,疫情防控工作已取得阶段性的胜利。但是,当前疫情尚未结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依然面临重大挑战。这是一场人民战争,关乎每个人的命运,可以说人人都不能置身事外。疫情爆发的同时,围绕疫情展开的各种话题引发民众的争议和讨论,经由互联网“酝酿”、“发酵”,网络舆情便顺势而生。
网络舆情是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重要阵地,不当的舆情導向会直接影响民众的抗“疫”心理,阻碍疫情防控工作的开展。习近平总书记在研究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时指出:“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一些群众存在焦虑、恐惧心理,宣传舆论工作要加大力度,统筹网上网下、国内国际、大事小事,更好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更好维护社会大局稳定。”[1] 做好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工作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一项重要任务。大学生群体是中华民族复兴和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疫情期间,由于他们是受教育程度较高的青年群体,也备受民众的期待和关注,然而他们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易受外部环境和舆情影响。因此做好疫情期间的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应高度重视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积极探索有效的舆情引导应对方法,提高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舆情引导的实效性,推动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工作常态化。
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影响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与疫情有关的言论便在网络上浮现。“双黄连口服液可以抑制新冠肺炎病毒”的消息一出,各大药店和网络平台双黄连便被抢购一空;因医疗物资的分
配效率和公平性问题,武汉红十字会引发质疑;李文亮医生不幸去世的消息,将网络舆论推向高峰。此外,与新冠肺炎的传播源、传播途径以及治疗方法等相关的舆情也在网络上层出不穷。自疫情爆发以来,公众心态发生了显著变化。公众心态触发了网络舆论,网络舆论又引导着公众心态,在公众心态和网络舆论之间,媒体起到了桥梁纽带作用[2]。大学生是公众中较为依赖互联网和媒体的特殊群体,他们崇尚自由和独立,敢于发声,心智却又不够成熟,混乱、嘈杂的网络舆情必然会对大学生产生不利的影响。
不实的网络言论加剧大学生恐慌情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之际,正是往年热闹祥和的中国春节之时。“武汉封城”、“禁止聚会”以及提倡“居家防疫”等消息接踵而来,民众难免产生恐慌和焦虑情绪。大学生又面临着“史上最长寒假”,在担忧生命健康的同时,需要完成各项学习任务。毕业生还承受着毕业和找工作的压力。此时不实的网络言论蔓延,更是加剧了这种恐慌情绪。长期的恐慌和焦虑,对大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都会产生不利影响。
错误的网络舆论影响大学生行为方式。网络中充斥着与疫情有关的各类信息,真假难辨。大学生轻信错误的网络言论,则易被卷进网络舆情的漩涡之中。若成为错误言论的传播者,破坏高校秩序和社会稳定,甚至被不法分子利用,触犯学校纪律甚至是法律“高压线”,其结果对大学生的成长发展都是极其不利的。
网络中弥漫的质疑之声打击大学生信心。疫情期间,网络上出现了不少质疑之声。例如,“武汉社区万人宴”、“泉州疫情隔离酒店坍塌”等事件引发了民众的质疑和讨论,围绕“红十字会”的争议带来了许多消极负面的影响。此类质疑之声会在一定程度上打击大学生对政府和相关机构防疫能力的信任、削弱大学生战胜疫情的信心。
混乱的网络舆情不利于大学生价值观的树立。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重大疫情防控正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契机,积极正向的舆情引导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供鲜活的素材。反之,混乱的网络舆情则容易让大学生陷入迷茫,找不到方向。负面消极的网络舆情导向可能会腐蚀大学生的心智,不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大学生易受网络舆情影响的原因
互联网时代,qq、微博、微信以及各类自媒体兴起,人人都可以参与到网络信息的制造、传播、评论当中,互联网成为舆情滋生的重要媒介。新冠肺炎疫情又受全民瞩目、与疫情相关的舆情充斥网络是大学生易受影响的客观因素。此外,大学生易受网络舆情影响,也与其自身焦虑、恐慌的情绪,以及认知的局限性有关。
民众高度关注和互联网传播形成的客观因素。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与疫情有关的网络舆情迅速形成,这与疫情本身所受的关注度有极大关系。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严峻,关乎全国人民的切身利益,受到全民的高度关注。民众的高度关注触发、推动了网络舆情的生成,而自由虚拟的网络空间成为网络舆情滋生的肥沃土壤。网络信息本身具有传播渠道多、速度快、范围广等特点,促使与新冠肺炎疫情有关的网络舆情影响力大、影响范围广。此外,信息不对称也是网络舆情形成的重要因素[3]。民众的常识性认知与疫情相关知识之间的差异、民众对疫情防控知识的期待与疫情信息发布时间的错位,以及权威部门发布的信息无法满足民众对信息持续、透明的需求都加速了网络舆情的形成。很多时候民众得知的信息并非事件真相,加上一些人不负责任地造谣、传谣,使得谣言迅速酝酿、发酵、传播,绝大多数人容易陷入海量的信息中,大学生也难置身事外。
大学生自身原因。大学生易受网络舆情影响除了与舆情形成的客观因素有关,还与其自身因素有关。一是疫情背景下焦虑、恐慌的情绪。受疫情影响,全国高校延迟开学时间,大学生处于居家防疫状态,与外界联系的窗口更依赖于互联网。此外,以往熟悉的教学模式突然转变为线上教学,对大学生的自我监督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在“封闭式”的环境和压力下,网络舆情极易成为他们急于寻找的“发泄口”。二是固有的直觉反映。面对未知事物,人會容易产生好奇心和“先入为主”的直觉反映,且往往选择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一面,容易沉浸在片面、主观的言论之中。三是对科学知识认知的局限性。由于对新冠肺炎病毒缺乏科学的了解,与其相关的消息引发各种猜测与臆想。在无知和无助的情况下,人们往往愿意服从“宁可信其有”的逻辑。因此,“病毒会通过眼神传播”“大蒜可以治疗新冠肺炎”“鞭炮可以消毒”等谣言才能在网上传播。
三、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面临的挑战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大学生的心态、学习环境、学校教育方式等都发生了重要变化,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网络舆情的监控、引导都变得更加复杂。
网络舆情监控的难度加大。由于受到各类媒体和网民的高度关注,与新冠肺炎疫情有关的网络舆情渠道来源多、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疫情爆发期间,大学生处于居家状态,学习、生活的方式发生改变,对网络的使用频率和时间增加,极易通过互联网窗口获取与疫情相关的信息。在复杂的网络空间和海量的舆情信息背景下,对大学生的网络舆情监控难度加大。一是很难监控到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他们可以随时随地从各类媒体平台上捕捉到舆情信息。二是难以监控大学生对网络舆情作出的反应。网络空间里谣言与真相混杂,人人都可以隐藏真实身份制造和传播舆情,难以辨认出大学生是否参与其中。此外,未返校期间,大学生与老师同学之间的交流方式几乎只能通过网络,缺少真实的互动,难以通过真实的表现对大学生的行为进行监控,这也是网络舆情监控难度加大的因素。
网络舆情引导的难度加大。一是学生居家的状态弱化了传统媒介的舆情引导效果。校园文化环境本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对网络舆情引导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宣传栏、校报、横幅等传统媒介,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行为,然而在学生疫情居家期间却难以起到舆情引导的效果。宿舍、图书馆、教室等场所也难以对大学生进行“身临其境”的熏陶。此外,依托宿舍、班级、年级等集体举办的线下活动取消,学生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导致优秀的舍友、同学在网络舆情引导上的感召能力减弱。二是“线上交流”方式难以准确掌握大学生思想动态。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是做好大学生网络舆情跟踪研判工作的必然要求。然而,学生未返校期间,了解其思想动态只能通过电话、微信、qq等“线上交流”。缺乏“面对面”的谈心谈话,也难以从其舍友、同学处了解情况,由此掌握大学生准确的思想动态的难度大大提升。三是“线上服务”不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疏导。网络舆情会增加大学生的心理负担,极易引发心理问题。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疏导是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的重要内容。然而“线上服务”的方式难免会产生距离感,弱化心理疏导的效果。
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应对策略
在疫情期间延期开学的特殊情况下,网络在大学生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往的思想政治课程、党团活动、学生日常管理等方式全部由线下转为线上,这为网络舆情引导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重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应对和治理应“以人心为出发点”[4]。当前高校应“因事而化”地考虑重大疫情防控的特点,突破传统的舆情引导方式屏障,充分发挥互联网功能,探索真正高效可行又顺应大学生“人心”的网络舆情引导应对策略。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自我保护能力。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怀有坚定的信仰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则不易受网络舆情的负面影响。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开展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的核心任务。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大学生整个学习生涯,并对其今后的成长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一是要积极开展精神文明教育,强化大学生的价值引领。让大学生深刻感悟到中国抗“疫”精神,培养大学生爱国奉献和责任担当的意识。二是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干预和疏导工作,加强人文关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线上课程、也可通过讲座和直播的方式,引导大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学习习惯,提高抗压和自我调节能力。三是要强化纪律意识和法律意识教育。从疫情防控期间某校大学生提前返校而引发网络舆情的事实,反映出依然有部分大学生纪律意识和法律意识淡薄,尚未意识到疫情防控的重要性和严峻性。因此,加强大学生纪律意识和法律意识教育十分重要。四是要结合好实践教育。注重培养大学生“行胜于言”的表达方式,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抗“疫”志愿服务,在实践中锤炼品行,培养命运共同体意识,同时提高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充分发挥高校新媒体的宣传育人功能,加强主动、正面引导。微信公众号、微博、校园网站等新媒体平台是非常重要的宣传育人阵地,高校应充分发挥新媒体的宣传育人功能,加强主动、正面的引导。一是要助力提升主流媒体的传播能力,通过各类学校媒体平台多转载主流媒体信息,提高大学生对主流媒体的关注度。二是要讲好抗击疫情的感人故事。“钟南山院士高铁照”、一封封“请战书”“最美逆行者”以及那些日夜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人民解放军、志愿者和其它工作人员的故事都是最鲜活的素材。要利用高校新媒体平台宣传抗议精神,弘扬真善美,让正能量始终充盈网络空间。三是要普及科学防护知识。使大学生对新冠肺炎病毒有更准确、全面的了解,理性对待疫情,做好科学防护,提高大学生防疫意识和能力。四是要及时、正确地回应学生问题,为学生解决实际困难。避免生硬地“围、堵、防”,让网络舆论融入更多的暖色调,做到真正的“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
树立模范典型,发挥“意见领袖”的感召作用。传播学中的意见领袖,是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5]。疫情期间,医生以及权威部门等“意見领袖”在网络舆情引导上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钟南山院士及其团队对新冠肺炎病毒情况作出及时的回应和解释,部分医生通过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向公众展示如何佩戴口罩、正确洗手等防护知识,弥补公众科学知识不足。除了这些全民“意见领袖”之外,大学生身边群体也不乏“意见领袖”。学生党员、优秀学生干部、学生志愿者等都是大学生身边的模范典型,高校应引导他们在网络中发出积极正向的声音,发挥“意见领袖”群体的感召作用。此外,教师群体也应担任好“意见领袖”的角色,言传身教,营造健康有序的网络舆情环境。
建立健全大学生网络舆情监督和引导机制。网络舆情引导工作是一项系统、长期的工程,高校应从此次疫情防控工作中总结经验,建立健全大学生网络舆情监督和引导机制,既要在重大突发事件中取得实效,又要使其行稳致远,形成常态。一是要加强组织领导。高校应提高重视,做好部门协调和资源整合,为网络舆情引导工作提供有力保障。二是要抓好队伍建设。要打造一支理论知识过硬又熟悉网络技术的专业队伍,做好大学生网络舆情的收集、监督、预警以及跟踪研判工作。三是要拓宽渠道方法。既要利用好线下传统媒介、又要充分发挥好线上新媒体的功能,同时采取显隐结合的方式进行大学生宣传教育。四是要完善奖惩制度。合理的奖惩制度有利于约束和规范大学生行为,培养大学生纪律意识。可以针对大学生对待网络舆情的表现采取合理的奖励和惩罚措施,引导大学生作出正确的选择。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研究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工作时的讲话[N].光明日报,2020-02-16(001).
[2] 黄楚新.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 疫情中的公众心态与网络舆论[J].人民论坛.2020,(5):36-38.
[3]强化显政,着力化解涉疫舆情“台风眼”[EB/OL].(2020-02-27)[2020-06-03].http://theory.gmw.cn/2020-02/27/content_33598059.htm
[4] 齐佳音,方滨兴.重大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引导及治理研究——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为例[J].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2020,(3):5-13.
[5] 柴红飚,余霞.网络意见领袖与新闻真实性[J].青年记者.2009,(22):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