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意城市视角下深圳餐饮业发展策略研究*

2020-11-25胡春林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餐饮业深圳市深圳

胡春林

创意城市视角下深圳餐饮业发展策略研究*

胡春林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管理学院,广东 深圳 518055)

分析了创意城市视角下深圳餐饮业的现状,认为深圳具有本土美食文创培育的社会土壤,具备打造世界美食之都的禀赋基础,但餐饮业投资增长存在隐忧,城市历史文化积淀不够深厚,美食文创缺乏系统性智力支持,与成都、广州等城市相比差距明显。为此提出了深圳餐饮业发展策略:应深度挖掘、精心培育,用时间打磨深圳味型与本土风味;夯实基础、加强研发,打造深圳餐饮业人才支撑与创智体系;投资引导、跨界渗透,推动深圳餐饮业态创新与融合发展;丰富内涵、突出特色,重点打造“深圳美食嘉年华”;依托美食、聚焦文创,助推深圳餐饮业向“美食文创”产业蜕变。

创意城市;美食之都;餐饮业;策略;深圳

为倡导和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以创意和文化驱动城市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于2004年推出了“全球创意城市网络”项目(UNESCO Creative Cities Network,简称UCCN),分设“设计之都”、“美食之都”等七大申评主题,基本涵盖了全球文化与创意产业发展的主要领域[1]。深圳于2008年入选UCCN“设计之都”;其后上海、成都等14城市陆续加入①,其中成都、顺德、澳门、扬州入选世界“美食之都”。

创意城市是激发城市综合活力、打造文化软实力的有效工具,“是一种推动城市复兴和重生的模式”(厉无畏,2009)[2]。它一方面体现了UNESCO致力于世界文化传承与保护的理念,另一方面也勾勒出了七大主题创意城市的理想面貌。为激活相关产业的发展新动力,充实创新创意城市内涵,塑造并强化世界城市的文化个性指明了方向。本文从创意城市“美食之都”的视角,通过与成都、广州、扬州等城市的比较分析,研究深圳餐饮业发展策略。

1 创意城市“美食之都”的申评标准

全球创意城市网络“美食之都”申评只有8条描述性标准。詹一虹等(2016)在研究入选城市申报材料的基础上,将这8条定性标准分解为22个维度共66项指标,并据此对创意城市“美食之都”的建设理念进行了解析[3]。本文将这些维度指标,归纳为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文化传承和社会环境四个方面。

当地人口规模、旅游发展、营商环境等经济禀赋条件,是餐饮业发展不可或缺的资源基础。创意城市“美食之都”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更多地关注本地餐饮业发展的创新创意资源。这既包含独具特色的本地食材、调佐配料等物质资源,更包括美食创新创意生产必需的本地人才与智力资源,如烹饪名师、各类厨师以及美食作家、美食评论家、美食媒体人、美食学者、美食培训师等等。他们是美食企业、美食媒体、行业组织、教育培训等餐饮机构的中坚力量,也是城市文化与美食创意的引导者、营造者与实践者。

“城市地区有高度发达的餐饮业”,是创意城市“美食之都”申评的首项标准,也是该主题创意城市发展繁荣的产业支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创意城市申评在此方面强调无限延伸的文创思维,重视以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驱动产业发展。这不仅要求积极培育并充分发挥本地创新创意智力资源的作用,而且需要强化餐饮产业的“文创”属性,推动餐饮业的业态创新与跨界融合。餐饮业与文创产业表里相合、相得益彰,既凸显“美食之都”的城市主题,又可以为美食创意与城市文化创造无限可能。

对地域特色饮食文化的挖掘、保护、传承与创新,是创意城市“美食之都”申评的核心内容。这种地域文化以鲜活的“景”、“物”、“人”、“事”展现出来。“景”如历史悠久的美食街市、传统餐厅、食品食材市场等;“物”如独具一格的菜式菜品、风味小吃、美食器具等;“人”则指当地传统烹饪技艺的现实存在,如非遗传承人、烹饪大师等等;“事”是指与人们的生产劳动、社会活动与生活方式相关的美食活动,如美食节庆、美食会事等等。

广泛的群众参与、社会认同以及开放多元、宽松包容的社会环境,是创意城市“美食之都”申评的重要标准。前者决定了创意城市“美食之都”的社会根基,也是美食文化培育与创新创意产生的社会土壤;主要可从美食文化的群众认同度、传播度和推广度三个维度进行衡量[3]。而后者的意义则在于宽容创新、激励创意,促进多元文化的交流融合,促使城市文化在开放自由、兼容并蓄中传承、衍变,形成美食文化与城市文明水乳交融的主题氛围。

2 创意城市视角下深圳餐饮业的现状分析

2.1 禀赋基础

第一财经(CBN)按商业资源集聚度、城市枢纽性、城市活跃度、生活方式多样性和未来可塑性五大维度指标,用大数据对中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进行“城市商业魅力”评估,每年发布《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其评估指标与餐饮业的营商环境息息相关,可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城市餐饮业发展经济禀赋的总体情况。按最近发布的《2020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京、沪、广、深是全国四大一线城市;其后是成都,位列全国15个新一线城市之首;扬州则属于70个三线城市之一(排名第二)。深圳、广州、成都、扬州四市餐饮业发展的经济禀赋情况,由此可见一斑。

餐饮业是民生消费服务业;当地人口尤其是城镇人口规模,以及旅游商贸活动带来的流动人口,构成了产业发展的基础禀赋。世界“美食之都”成都属于超大城市②,2018年底常住人口163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194.05万(见表1)。素有“中华美食之都”美誉的广州,拟于2035年前申评世界“美食之都”③;2018年常住人口1490.44万人,城镇人口也达1287万人。新晋世界“美食之都”的三线城市扬州,属于“I型大城市”,常住人口只有453.1万,城镇人口304.17万。同期,深圳常住人口1302.66万人;比成都、广州略低,远高于扬州。但深圳城市化率100%,城镇人口高于广州、成都两市,更是扬州市的4倍有余。近五年深圳城镇人口年均增长4.16%,高于成都的3.79%、广州的3.16%。

旅游客流方面,2018年成都、扬州分别接待国内旅游者(含不过夜游客)2.4亿人次、7037万人次,广州、深圳接待境内过夜旅游者5631.92万人次、5187.71万人次。由于数据口径不一,四市不具可比性;但广州、深圳大体相当。2018年深圳接待入境过夜旅游者1220.21万人次,是广州的1.35倍,成都的3.58倍;扬州市的数据只有7.64万人次,不及深圳市的1%。由此给深圳创造旅游外汇收入51.18亿美元,是成都市的3.5倍、扬州市的61倍。

从经济发展水平看,2018年成都地区生产总值15343亿元,人均9.48万元;广州相应数据为22859亿元、15.55万元,扬州5466亿元、12.09万元。同期深圳地区生产总值24222亿元,分别是成都、广州、扬州的1.58倍、1.06倍和4.43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8.96万元,分别是成都、广州、扬州的2倍、1.22倍和1.57倍。2018年深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75万元,分别是成都、广州、扬州的1.37倍、0.96倍、1.37倍;高于成都、扬州两市。居民消费方面,2018年深圳城市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05万元,分别是成都、扬州的1.48倍、1.71倍,与广州大体相当。人均饮食服务消费支出3876元,比扬州市高出187%;饮食服务消费支出占比9.56%,是扬州市的1.68倍,与广州比相差1~2个百分点。

2.2 产业发展

城市地区是否有“高度发达的餐饮业”,一要看产业规模,二可以看投资增长。2018年成都市住宿餐饮业增加值④476.87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达3.1%(见表2);从业人员70.74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总数的比例达到7.58%;限额以上餐饮企业法人数317个;餐饮业零售总额900.05亿元。广州市2018年住宿餐饮业增加值大约480亿元⑤;从业人员55.14万人,占比6.15%;规模以上餐饮业企业法人数977个,餐饮业零售总额1184.06亿元。扬州市由于城市规模略小,住宿餐饮业规模也相应较小;住宿餐饮业增加值、限额以上法人数、餐饮业零售总额等指标值相对较低。2018年,深圳市住宿餐饮业增加值419.48亿元,比成都与广州低12个百分点;相应占比为1.73%,分别比成都、广州低44%、17%;餐饮业零售总额749.57亿元,仅为成都市的83%、广州市的63%。从业人数60.88万人,略低于成都、略高于广州。总体来看,深圳市住宿餐饮业的产业规模与成都、广州两市相比有不小的差距。

表1 各市2018年经济数据对比

注:(1)广东省2018年“人均饮食服务消费支出”数据缺失,其占比为2017年数据;(2)成都与扬州两市为国内旅游者人次数,包含了不过夜旅游者;广州、深圳两市为境内过夜旅游者人次数;(3)“——”代表数据缺失。(4)数据来源于各市2019年统计年鉴。

表2 各市2018年住宿餐饮业发展规模

注:(1)由于《广州市统计年鉴2019》缺失分行业地区生产总值数据,住宿餐饮业增加值用2017年占比数据估算得到;(2)数据来源于各市2019年统计年鉴。

但从企业规模化经营看,情况则有所不同。2017年,深圳市拥有餐饮企业连锁总店35个,门店1592个,餐位数146618个,营业面积402414平方米(见表3)。成都市相应数据分别为10个、973个、95840个、235693平方米,总体规模约为深圳市的60%左右(连锁总店数量不及深圳的1/3)。深圳市连锁餐饮企业从业人员154349人,大约是成都市的1.35倍。同年广州市的数据分别为20个、2130个、21736个、537658平方米;连锁总店数低于深圳,但其余指标均比深圳高30%~50%。连锁经营能够发挥专业化分工优势与规模经济效应,有利于提高企业经营综合绩效,是现代商业企业营运管理的有效方式。在这方面,深圳市餐饮业有优势也有不足,仍需进一步发展。

表3 各市2017年连锁餐饮企业情况

注:数据来源《中国餐饮年鉴2018》,扬州市由于数据缺失未列入表内。

餐饮业投资增长情况值得重点关注。2017年深圳住宿餐饮业固定资产投资仅为7.83亿元,而成都市则高达89.69亿元⑦;占商业性行业(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例,深圳为20.34%,而成都则达到53.35%。2004至2017年,成都市住宿餐饮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及其占比总体呈增长态势(见图1):2004年8.98亿元,占比27.76%;2008年20.27亿元,占比38.76%;2012年80.37亿元,占比40.89%。深圳则有所不同,呈现从波动增长到逐步下滑的趋势:2004年2.54亿元,占比18.29%;2008年7.99亿元,占比33.46%;2012年达到峰值25.10亿元,占比高达51.16%;其后两项指标均逐步下滑。深圳市住宿餐饮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不高,与深圳市地域面积相对狭小不无关系。但“投资促进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如果长期低迷,对深圳餐饮业发展的潜在影响不容小觑。2018年,深圳住宿餐饮业固定资产投资32.33亿元,同比增长312.9%;这种增长态势能否持续值得关注。

图1 深圳、成都住宿餐饮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情况对比⑥

2.3 文化传承

作为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保护的重要举措,创意城市“美食之都”更多地关注文化与创意,把独具特色的美食文化、饮食习俗与文化创意,放在餐饮业发展的突出位置。在这方面,深圳与成都、广州甚至扬州等市相比差距明显。

成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古蜀文明发祥地,具有2000多年的历史。以成都、乐山为中心的“蓉派”川菜,是现代川菜的典型代表。而川菜又是中国四大传统菜系(鲁菜、川菜、淮扬菜、粤菜)之一,取材广泛、调味多变、菜式丰富,别具一格,素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说法。成都的陈麻婆豆腐店、夫妻肺片店、龙抄手、盘飨市等等,都是具有上百年历史的老字号餐饮名店。

广州,别名羊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城历史2200多年。文化底蕴深厚、市井食肆繁荣,在民间素有“食在广州”、“中华美食之都”的美誉。以广州、顺德为中心的广府菜是粤菜的典型代表,与潮州菜、东江菜共同组成粤菜的三种地方风味。当年广州、成都同时申评UCCN世界“美食之都”,人们普遍看好广州,但广州终因多种原因抱憾落选(胡幸福,2010)[4]。2019年国务院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支持香港、澳门、广州、佛山(顺德)弘扬特色饮食文化,共建世界美食之都”。按照此文件精神,广州市正卧薪尝胆、统筹规划、全力推进。

世界“美食之都”扬州,古称“邗越”、“广陵”、“江都”;在城市规模与经济体量上远不及深、穗、蓉三市,却是2500多年历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同时也是淮扬菜的发源地之一。淮扬菜以古扬州府和淮安府为中心,包括了“扬菜”、“淮菜”两个地方性菜系。淮扬菜多以江湖河鲜为主料,选料精细、菜品精致,追求本味、滋味醇和,享有“天下至美、人间至味”的盛誉。扬州市内的冶春茶社、食为天、富春茶社、共和春、大麒麟阁等等,都是久负盛名的餐饮老字号。

而深圳建市只有短短40年历史,文化积淀存在很大不足。深圳不是任何菜系的发祥地,尚未形成本土味型与本地风味,也没有上百年历史的本地老字号餐饮店,这些或许都是深圳申评世界“美食之都”的硬伤所在。但是联合国创意城市“美食之都”申评,并不把千年的城市历史或特定菜系发源地作为必要条件,而是强调文化个性与创新创意。2017年入选世界“美食之都”的澳门,建城历史只有三四百年,也不是任何菜系的发祥地。但其饮食文化中西结合、兼容并蓄,葡国菜、东南亚菜、日本菜、中国粤菜川菜等汇聚其中、相得益彰,特点突出。本地葡国菜在葡萄牙菜的基础上,吸收了中西烹饪技术精华,辅之以本地食材原料,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地方风格,于2012年成功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

深圳地接港澳、毗邻世界,是一个开放多元、兼容并蓄的移民城市。本省常住居民仅占37.08%,外省市出生地居民占比高达62.92%。其中湖南、湖北、四川、广西、江西、河南等省市占比靠前,分别为12.61%、8.72%、6.98%、6.73%、6.07%、5.46%⑧。安徽、福建、山东占比分别为1.73%、1.48%和0.80%,其他还包括江苏、浙江等省市。基本上覆盖了中国传统“八大菜系”的地域范围。另外,深圳市人口的民族结构多样,少数民族居民占比约为4.22%。其中壮族、苗族、土家族、瑶族、侗族占比靠前。深圳市人口结构的多样性以及城市文化的开放性、多元性,是各流派美食文化共生共长的肥沃土壤,是可以深度挖掘并传承、解构、衍变,培育深圳本土饮食文化与美食创意,从而促进深圳餐饮业创新发展的独特的人文禀赋。

2.4 社会环境

本着文化保护、传承与交流的宗旨,联合国创意城市“美食之都”申评,尤其强调美食文化的社会认同、传播度与推广度,重视社会基础、群众参与及公众推广。“举办过美食节、美食竞赛等活动,获得相关奖项等”,“注重提高公众对传统美食的关注程度”,以及“在烹饪学校推广关于传统烹饪和保护烹饪方式多样性的课程”等等,都成为世界“美食之都”的具体申评指标[3]。内容涉及美食活动的丰富性、美食节庆的社会影响、美食教育与培训的发展水平、传统美食的传播与推广力度,等等。在这方面,世界“美食之都”成都、扬州都可圈可点。

“中国(成都)国际美食旅游节”创办于2004年,是四川省和成都市政府重点打造的大型品牌节会活动。经过多年的培育与发展,已经成为成都市的群众节日与“文化名片”,每年吸引了大量市民与休闲游客参与其中。扬州市的“淮扬美食节”创办于2008年,主要活动包括烹饪比赛、技术交流、美食论坛、私房菜品鉴、淮扬美食月等等,是淮扬菜文化传播与交流的重要平台。“广州国际美食节”可追溯至1987年举办的秋交会配套美食活动。1997年开始由广州市政府主办,节会规模及社会影响力逐年扩大。现已成为极具地方特色的国际旅游美食节庆活动。其他如成都熊猫亚洲美食节、广州亚洲美食节、扬州两岸素食文化博览会等,都是各市颇具特色及群众基础的美食节会活动(表4)。

文化的根本是人民群众,创新创意的根本也是群众;群众性是创意城市“美食之都”的社会根基。为促进旅游业发展、丰富群众生活,深圳市各区都会组织一些美食节庆活动,如沙井金蚝节、锦绣中华灯光美食节、深圳国际美酒美食狂欢节、深圳食品安全美食节、深圳年货博览会暨国际美食节等等。但总体来说,这些美食节庆活动规模小、亮点不足,地方特色不强,推广力度不够;社会根植性缺乏,群众参与热度不高;不能全面展现深圳市的城市风貌与文化特色,更不用说形成享誉海内外的节庆品牌效应。

表4 各市美食节会与美食院校

另外,创意城市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协调发展,离不开专业性院校的人才支撑与智力支持。在这方面,成都市有四川旅游学院烹饪学院,扬州市有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顺德市有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厨师学院,等等;都对当地美食文化的传承与衍化起到了重要作用。而深圳市目前仅有几所技工学校培养美食类基础技术人才,如深圳第二高级技工学校、深圳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深圳市深德技工学校、深圳市宝山技工学校,等等。近年来深圳市高等院校虽发展迅速,但在烹饪人才培养、本土美食文化研究方面目前都鲜有涉足。美食文创及其技术研发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等多个方面,需要多学科、多领域协同作战,一般的技工学校难担重任。美食类专门院校及相应科研力量的缺失,使得本土美食文创与餐饮研发缺少系统的智力支持,不利于深圳创意城市“美食之都”的培育、打造以及深圳市餐饮业的创新发展。

3 结论与政策建议

联合国创意城市“美食之都”主题,更多地关注饮食文化传承与创新创意驱动,为激活餐饮业的发展新动力、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提供了新视角。深圳市具有打造世界“美食之都”的基础禀赋条件,具备培育本土美食文化与创新创意的社会土壤;但餐饮业投资增长存在隐忧,城市历史文化积淀不够深厚,本土美食文创缺乏体系化的智力支撑,与成都、广州、扬州等市相比差距明显。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提出,深圳要“进一步弘扬开放多元、兼容并蓄的城市文化”,“大力弘扬粤港澳大湾区人文精神”,“加快建设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和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代文明之城”。培育本土特色美食文化、激发餐饮产业文创活力,以塑造城市文明典范与民生幸福标杆,是题中应有之意。为此,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3.1 深度挖掘、精心培育,用时间打磨深圳味型与本土风味

充分发挥深圳市人口多元、文化开放、美食荟萃的优势,由深圳市烹饪协会牵头组织一次摸底调查,确定可以培育、传承与保护的美食产品、特色烹饪与传统餐厅等等,深度挖掘具地方特色与市场价值的小吃、名菜、名点、名宴产品,通过本土原料优选与调料改良,兼容并蓄的烹饪技术创新以及产业化运作,放眼长远、“小火慢炖”、慢慢积淀,培育深圳本地风味与特色烹饪技艺,有计划地打造可以传承百年的本土“老字号”餐饮名店,用时间打磨独具一格的深圳味型与本土风味。

3.2 夯实基础、加强研发,打造餐饮业人才支撑与创智体系

由深圳市烹饪协会牵头,联合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设立“深圳美食文化研究院”。从文化解构、民俗挖掘、地域融合以及味型研育等方面,对深圳饮食文化与本土美食科学进行系统研究。另外,为加强高层次美食文化与烹饪技术人才培养,增强深圳本土美食科学与工艺研发力量,可由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牵头,联合深圳市烹饪协会、深圳市饭店协会,组织行业大师、烹饪名师、特级厨师等技术力量参与,设立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双元”育人的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美食学院”或“旅游烹饪学院”。

3.3 投资引导、跨界渗透,推动餐饮业态创新与融合发展

在深圳餐饮业固定资产投资长期低迷的情况下,要积极引导、稳定投资,推动社会资金向餐饮业上下游流动,加强深圳本土食材与特色原料生产基地建设,推动深圳市餐饮产业链协调发展,为深圳本土味型的养育沉淀提供物质保障。要充分发挥深圳市作为世界“设计之都”、“科技之城”的综合优势,借助科技赋能,嫁接设计资源,在加强文化承载性、丰富美食创意的基础上,推动餐饮业向农渔休闲、旅游商贸、科技信息、文化创意等行业领域渗透,推动餐饮业的业态创新与跨界融合发展。

3.4 丰富内涵、突出特色,重点打造“深圳美食嘉年华”

美食节会在精不在多,可少不可杂。建议由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牵头,组织力量对深圳市美食节会活动进行专门调研。在资源摸底与市场调查的基础上,总结现有各类节会活动的优势与不足;结合深圳市文化旅游产业建设规划,将特色餐饮、美食赛事与休闲娱乐、节庆文旅、商展会事等糅合在一起,去粗取精、重点聚焦,精心提炼、充实内容,深化内涵、突出特色,打造一年一度的“深圳美食嘉年华”,使之成为彰显深圳城市文化软实力,展现“国际创新创业创意之都”形象的品牌节会活动。

3.5 依托美食、聚焦文创,助推餐饮业向“美食文创”产业蜕变

联合国创意城市“美食之都”,美食只是表征,文化才是灵魂。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不是“食以果腹”;而是“食以赏心”,品出生活真味。创意城市“美食之都”语境下深圳餐饮业发展的最终方向,就是要从传统的“果腹之食”行业,转变为“赏心之食”行业。这就要求依托美食、聚焦文创;不仅要打造深圳味型、培养烹饪大师、促进业态创新,而且要培养一大批美食学者、美食诗人、美食作家、美食评论家、美食媒体人等等,重点培育一批美食文化机构、美食文化媒体,大力营造浓郁的美食文化氛围,逐步推动深圳餐饮业向新型“美食文创”产业蜕变。

① 截至2020年2月,我国入选全球创意城市网络的城市共有15座:2008年:深圳(设计之都);2010年:上海(设计之都),成都(美食之都),哈尔滨(音乐之都);2012年:杭州(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北京(设计之都);2014年:景德镇(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苏州(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顺德(美食之都);2017年:长沙(媒体艺术之都),澳门(美食之都),青岛(电影之都),武汉(设计之都);2019年:南京(文学之都),扬州(美食之都)。

② 国务院《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国发2014第51号文件),根据城区常住人口数量将城市划分为五类七档。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的为超大城市;500至1000万的为特大城市;100至500万的为大城市,其中3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为Ⅰ型大城市,100万以上300万以下的为Ⅱ型大城市。

③ 参见广州市商务委2018年发布的《广州市餐饮业网点空间布局专项规划》。

④ 由于统计年鉴没有将餐饮业数据分列出来,此处引用统计年鉴的“住宿和餐饮业”数据。

⑤ 由于《广州市统计年鉴2019》缺失分行业地区生产总值数据,故2018年“住宿餐饮业增加值”以2017年2.01%的占比测算得到。

⑥ 注:“投资”指代住宿餐饮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占比”指代住宿餐饮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商业性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例;下标“sz”“cd”分别代表深圳市、成都市。数据根据两市历年统计年鉴数据整理计算得到。

⑦ 注:由于《成都统计年鉴2019》中缺失2018年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数据,此处使用两市2017年数据做比较。

⑧数据来源于《深圳市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下同。

[1] 刘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2] 厉无畏.迈向创意城市[J].理论前沿,2009(4).

[3] 詹一虹,程小敏.全球创意城市网络“美食之都”:国际标准与本土化实践[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1).

[4] 胡幸福.广州无缘“美食之都”的深层思考[J].广州商学院学报,2010(6).

Strategies for Shenzhen’s Catering Industry from Perspective of UNESCO Creative City

HU Chunlin

()

After an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condition of Shenzhen's catering industry, this paper finds that Shenzhen enjoys the advantage of becoming a world famous gastronomic city because it has always attached importance to the cultivation of local food culture. However, compared with other cities like Chengdu and Guangzhou, Shenzhen’s catering industry is faced with the dilemma of sluggish investment, insufficient accumulation of local culture, and a lack of talent supply.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re put forward as follows: creating local flavor and developing local cuisine; establishing and improving local talent supply system; stabilizing catering investment and promoting operation innovation, pooling resources to hold “Shenzhen Gourmet Carnival”; focusing on gastronomic culture creativity and thus accelerat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catering industry.

creative city; city of gastronomy; catering industry; strategy; Shenzhen

2020-02-11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17YJCZH063);深圳市烹饪协会委托项目

胡春林,男,江西南昌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休闲产业管理、服务经济管理、区域经济管理。

C939

A

1672-0318(2020)06-0003-08

10.13899/j.cnki.szptxb.2020.06.001

猜你喜欢

餐饮业深圳市深圳
深圳市鑫钻农牧科技有限公司
FSMS在餐饮业中的应用
深圳市朗仁科技有限公司
深圳市元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深圳欢乐海岸喜茶LAB店
深圳市元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如何玩转餐饮业下半场?
零售业 餐饮业 到底谁模糊了谁?
高校后勤餐饮业的财务管理探析
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