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索罗辛联合氢氯噻嗪对单侧输尿管结石患者体外冲击波碎石术后的排石效果观察
2020-11-25万建平
万建平
(江西省乐安县人民医院, 江西 抚州, 344300)
输尿管结石是泌尿科常见疾病,以肾绞痛、血尿、肾积水为主要临床症状,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治疗不及时易导致输尿管梗阻。输尿管结石的临床治疗方法以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为主,保守治疗常用于直径小于5 mm的结石,手术治疗则适用于大结石[1]。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是治疗直径大于5 mm的输尿管结石的首选方法,该术式有效避免了治疗性损伤,且治疗时间短,无副损伤,术后只需辅以药物治疗,即可促进碎小结石排出[2]。常用辅助排石药物有α受体阻滞剂、枸橼酸钾颗粒、排石中药,这些药物对松弛输尿管下段平滑肌、溶解结石和促进结石排出有积极作用。坦索罗辛是一种α受体阻滞剂,可降低输尿管压力,为结石排出创造良好环境。氢氯噻嗪具有利尿作用,可抑制肾髓质小管对水和钠的重吸收,从而使尿量增加,进而增大输尿管结石上端压力,促使结石下移。目前,坦索罗辛相关研究[3-4]在临床较为多见,但关于坦索罗辛和氢氯噻嗪联合使用的效果研究尚较少。本研究观察了坦索罗辛联合氢氯噻嗪对单侧输尿管结石患者体外冲击波碎石术后的辅助排石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2020年4月在本院泌尿外科接受治疗的76例输尿管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 ① 经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检查确诊,符合《临床治疗指南·泌尿外科分册》中输尿管结石诊断标准(发作时腰腹绞痛、肉眼血尿、尿常规检查有红细胞等)者; ② 结石直径>5 mm者; ③ 单侧输尿管单发结石者; ④ 基本沟通无障碍,自愿参与研究者。排除标准: ① 合并尿路感染者; ② 合并严重糖尿病或凝血功能障碍者; ③ 术后接受非研究药物或其他方式治疗者; ④ 对本研究所用药物或药物成分过敏者; ⑤ 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 ⑥ 过度肥胖者; ⑦ 输尿管先天或后天异常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每组38例。对照组男19例,女19例; 年龄21~54岁,平均(42.10±9.12)岁; 结石直径6~11 mm, 平均(9.23±1.01) mm; 左输尿管结石20例,右输尿管结石18例; 结石部位为输尿管上段结石7例,中段8例,下段23例。联合组男16例,女22例; 年龄24~55岁,平均(43.98±8.72)岁; 结石直径7~12 mm, 平均(9.44±2.10) mm; 左输尿管结石23例,右输尿管结石15例; 结石部位为输尿管上段结石6例,中段7例,下段25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2组患者均由同一组医师实施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治疗,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在X射线引导下碎石,以震波次数不超过3 000次或碎石效果满意为治疗终点。术后,对照组采用尿石通丸(东莞市亚洲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10980086, 4 g/袋)口服治疗, 1袋/次, 2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坦索罗辛[安斯泰来制药(中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00681, 0.2 mg/粒]联合氢氯噻嗪(天津力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2020166, 25 mg/片)治疗,坦索罗辛于饭后口服, 1粒/次, 1次/d; 氢氯噻嗪口服, 1片/次, 3次/d, 尿石通丸用法用量同对照组。2周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① 结石排出率: 排尿时肉眼可见结石排出且影像学复查可见结石减少但未排净的患者所占比率。② 结石排出时间、排净时间及“石街”形成发生率: 观察治疗后患者结石首次排出时间和结石排净所需时间,“石街”即术后大量碎石进入输尿管内堆积形成的结石串,治疗后行腹部X片和B超检查,观察患者“石街”形成情况。③ 不良反应: 包括肾绞痛、血尿和排尿困难。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 果
2.1 结石排出率比较
联合组总结石排出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结石排出率比较[n(%)]
2.2 结石排出时间及“石街”形成发生率比较
联合组结石首次排出时间、结石排净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组均有“石街”形成患者,但2组“石街”形成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结石排出时间和“石街”形成发
2.3 不良反应比较
联合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 论
输尿管结石主要来源于肾脏,原发性输尿管结石在临床较少见,输尿管远端较为狭窄,故结石易发于输尿管下段。输尿管结石引起的梗阻若不及时被解除,易引发上尿路扩张积水,损害肾功能[5-6]。输尿管结石的常见治疗方式有药物排石、腹腔镜取石、体外冲击波碎石等。体外冲击波碎石术具有并发症少、创伤小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泌尿系结石的治疗中,但直径较大、质地较硬的结石常需反复治疗,进而会增大“石街”形成发生风险,且大量碎石可聚集、梗阻于输尿管生理性狭窄部位,刺激输尿管平滑肌α1受体兴奋,引发输尿管平滑肌层痉挛,影响碎石排出[7-8]。因此,术后减轻输尿管平滑肌痉挛,促进碎石顺利排出,对于促进结石患者康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研究结果显示,联合组总结石排出率78.95%高于对照组的52.63%, 提示坦索罗辛联合氢氯噻嗪对体外冲击波碎石术后患者有良好的辅助排石效果,与李文欢[9]报道结果一致。分析原因,输尿管结石下移,易嵌顿在输尿管狭窄处,引起输尿管平滑肌过度扩张,进而刺激自主神经,导致输尿管肾上腺能受体兴奋,使平滑肌节律性收缩,引起疼痛,影响结石排出。而坦索罗辛为第3代高选择α1肾上腺素受体阻断剂,可抑制输尿管α1受体兴奋,且能够松弛平滑肌,降低输尿管内压力,减轻平滑肌痉挛,为碎石排出提供良好环境,进而加快碎石排出。耿怀振等[10]研究指出,坦索罗辛不仅可舒张输尿管平滑肌,还能松弛膀胱颈、前列腺等,且可改善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所致的排尿困难等症状,但作用机制尚未阐明。氢氯噻嗪为利尿药,可抑制远端小管和近端小管对Na+的重吸收,从而增加远端小管和集合管的Na+、K+交换,使肾小管中Na+、Cl-、K+浓度增高,渗透压升高,促使水分子内流,尿量增加。患者产生大量尿液后,梗阻部位上段尿路压力增大,从而推动碎石排出,减轻了梗阻部位的输尿管刺激反应,间接降低了α1受体的兴奋性,为碎石排出提供了良好通道[11-12]。因此,氢氯噻嗪与坦索罗辛联合使用可提高排石成功率。
本研究结果也表明,联合组结石排出时间、排净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与宋添谋[13]研究结论一致。结石排出时间取决于结石能否顺利排出,坦索罗辛联合氢氯噻嗪可更好地抑制输尿管平滑肌痉挛,降低远端平滑肌张力,为碎石排出提供助力,进而使碎石顺利排出,缩短结石排出时间[14]。陆巍等[15]认为,碎石排出过程中,输尿管会受到不同程度损伤,引起输尿管疼痛、水肿,也会影响碎石排出,因此需减轻输尿管炎症反应。本研究结果显示,联合组不良反应率10.53%低于对照组的28.95%, 猜测可能与坦索罗辛联合氢氯噻嗪能解除平滑肌痉挛,减轻结石梗阻引起的刺激有关。
综上所述,单侧输尿管结石患者体外冲击波碎石术后采用坦索罗辛联合氢氯噻嗪治疗,可缩短排石时间,提高排石成功率,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