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儿童在幼儿园中的规则教育
2020-11-25侯文娟
侯文娟
(河北省沧州市东光县第二幼儿园 河北 沧州 061600)
1.规则的来源
社会规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阻止不良行为发生和严格要求人们的行为准则遵守规则,对维持和保证社会生活秩序有着积极的作用。其中,儿童对社会规则的认识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第一,儿童之间的社会互动(比如如果某个儿童与其他儿童的性别角色认识相冲突,其它儿童则会捉弄和笑话那个儿童);第二,老师和父母的影响(如老师和父母经常会教育孩子,“吃饭要有规矩,要用筷子夹菜而不是用手抓”,“在学校不能打人、欺负同学”);第三,法律相关规定(比如,法律有明文规定:不能随意破坏他人财产)。
1.1 需要掌握的规则。在幼儿园听课或者实习时,你可能会感觉幼儿园老师对儿童的规则和要求特别多。这是因为儿童的思维比较灵动活跃,老师们通常会遇到多样的突发情况,所以为了促进和确保幼儿人格的健康发展和全面提升,教师需要制定相应的规则来保持教学过程秩序。那么幼儿园教师应该如何制定合理的课堂规则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制定:
第一,谨慎规则的制定。生命只有一次,安全应放在首位。根据相关研究显示:绝大多数14岁以下死亡儿童是因为意外导致的。因此,幼儿园教师应将谨慎规则的制定放在第一,严禁儿童在幼儿园内追逐打闹、触摸电插座和其余带电物品等,对于那些危险、不安全的游戏全部取消。
第二,道德规则的制定。根据相关研究表明:学前儿童对各种道德感有明显的表现。在三岁前是儿童某一些道德感的萌发,三岁后随着儿童社交的不断发展,成人开始向儿童灌输一些道德准则并提出一定道德要求。将学前分为三个时期简要分析儿童道德感的发展线:学前初期儿童的道德感是由成人的相关评价而引起的,只包括个别行为;在中期时,儿童对道德感已经有部分概括化的标准。对于自己来说会努力遵守老师的道德要求并为此会产生成就感,同时对别人也会进行观察并道德标准对比,若发现不符合标准则会产生相应的情感。这就是为什么中班幼儿喜欢向老师打小报告。在学前后期,儿童的道德感会因社交复杂而不断复杂化。
第三,国内的适应性规则(也可简称为习俗规则)的制定。这些规则主要是为了帮助儿童在探索世界的同时又能培养他们个性和好习惯。从幼儿园中的“常规”和家庭中的“家规”可以发现这些适应性规则。
1.2 掌握和执行规则的方法。
(1)在日常生活和教学活动中形成并强化幼儿的规则意识。在幼儿园的一整天生活中,不管是日常行为还是卫生等方面都可以发现规则的存在。对于小班儿童来说,其自控能力较差,想让他们按照规定约束自己的行为以遵守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维持课堂秩序是存在一定难度的。这时教师可以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规定要求通过五颜六色、生动有趣的动画来展现出来并将其放在适当的位置,以提醒和促进幼儿遵守相应的规则。在教师要求幼儿遵守各种规则时,首先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幼儿解释规则的意义和内容,并且让其了解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和规则的作用。
(2)家园合作,促进幼儿规则意识的发展。正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儿童在家里要遵守由家长观念而制定的“家规”,在幼儿园里通用要遵守由教师观念而制定的“班规”。只有家规和班规的观念、想法和要求一致,才能让儿童的行为准则不会发生冲突,以得到长足的发展与稳定。因此,幼儿园在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过程中,应通过家长会、宣传栏等方式,召集家长,共同交流协调,以做到教育思想和行为准则要求达成统一战线。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家园合作、应用家园力量,共同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3)与儿童一起讨论制定适当的行为规范。对于成人来说,规则可能只是一个已经知晓的结果,是客观的。但是对儿童来说,规则是一个未知的事物,他们对于为什么要遵守规则和规则和他们有什么关系十分好奇并在遵守规则的过程中会仔细体验和感受其感觉。教师想让儿童遵守一些规则时,首先应让其理解规则的意义和遵守规则的重要性,这样能更好地让其遵守规则。
(4)对儿童的规则教育要回应。在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过程中,适当的奖惩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是惩罚力度应综合考虑儿童的认知特点和年龄来决定并且要用合理的惩罚方式,如讲道理,而不是有损儿童心理健康的方式。
2.结语
幼儿在各种教学活动中能够获得相应的情感、知识与技能。儿童遵守规则的情况和规则意识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影响教学活动的质量和秩序。因此,教师可以举行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来了解幼儿规则意识的养成情况并发现其中问题,以及时帮其改正,从而促进和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与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