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分析
2020-11-25陈红燕
陈红燕
(广西梧州市题甫小学 广西 梧州 543003)
引言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注意问题提出的背景,让学生在特定的情景和氛围中去思考,获得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依据,从而降低问题的难度,提升提问环节的吸引力。这种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屡试不爽,每每都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应该被更多的教师了解和应用。下面介绍几种多样化的问题情境创设方法。
1.贴近学生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小学生需要以他们的认知经验为基础来学习,特别是学习数学,不能依靠凭空想象,否则理解抽象的理论和复杂的问题是具有很大难度的。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从学生的认知基础出发,创设出贴近生活的情境,这样他们就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理解和解答,更容易找到答案,也更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比如,在教学二年级数学“位置与方向”一课时,教师如果在黑板上画图标明东西南北的位置,学生很难将这些信息与生活中的实际方位联系起来,不妨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首先将学生们带到教室外,让他们面向教室,说一说自己的前方、后方、左边和后边各有哪些建筑物。学生准确给出答案后,教师再让学生结合刚刚学习的方位知识,说一说哪个建筑物在哪个方向,建筑物之间又存在什么样的位置关系。比如说出“教学楼在北方,旗杆在南方,操场在教学楼的左边,也就是西方。”这样一来,利用周围环境揭示了本课知识点,创设了一个可供学生思考和感受的问题情境,增强了本课教学的实践性,让学生学有所用,收获颇丰[1]。
2.利用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最重要的作用是调动起学生的兴趣,这是它最根本的价值体现。
因此教师在思考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创设怎样的问题情境时,一定要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小学生喜欢听故事、看动画,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利用数学问题的生活化特征,将知识和问题融入到一个具体的故事情境中呢?这显然是可行的。教师可以利用学生们看过的动画片来创设一个具有浓浓吸引力的趣味化问题情境,将学习数学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结合,一定能够实现兴趣的迁移。
比如,在学习“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播放一段《熊出没》的动画视频,视频中,熊大和熊二正在树洞中睡觉,突然听见了一阵噪音,他们意识到,光头强又来砍树了,于是赶紧出门制止光头强。出门后熊大熊二数了数剩下的树木还有62棵,上次数有96棵,气氛的他们到光头强家,要求光头强重新种树。最后教师以光头强的视角提出问题:要种多少棵树才能使树林中仍有96棵树呢?这其实就是一道变相的应用题,但是由于有了动画和故事情境的加入,使问题变得更加立体了[2],学生不仅听故事时聚精会神,思考问题时也很快找到了入手点,直至问题解决,他们仍意犹未尽,教师顺势利用本次故事展开一次环保教育,提升本堂课的教学成果。我想这就是故事化问题情境的魅力和价值所在。
3.利用活动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必须要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创设问题情境。问题情境由于丰富了问题的条件,使问题更加形象易懂,因此效果远超应用题,学生们全身心参与的积极性更高。基于问题情境的特征,我们完全可以在一些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去创设情境,给学生带来更丰富的感官体验,促使他们的全身心均投入到对问题的思索中。比如,百分数部分的知识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学生理解起来颇有难度,教师在了解学生需求的基础上创设活动化的问题情境:在两个相同大小的水杯中倒入同样多的水,向其中一杯中加入两勺糖,另外一杯中加入一勺糖,搅拌均匀后让学生思考哪杯水更甜。学生自然会脱口而出答案,但是为什么呢?这就需要学生从比例的角度去思考。在水量相同的情况下,加入的糖越多,糖的比例就越大,水就越甜,如此能够让学生就百分数的概念以及百分数大小的对比展开思考[3]。在这样的活动中思考问题,相比于以理论题目为依据思考,效率更高,效果也更好。
4.结语
问题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相信有实践经验的教师都已经领略了这一教学模式的作用。但是,我们不能满足于一种或几种问题情境的组织策略,必须要总结出更多好的方法,丰富数学教学的形式,以免学生在长期的学习中对这种学习模式产生厌倦感。希望广大教师能够以本文提出的几点想法为依据,取得更多教学研究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