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2020-11-25倪萍
倪 萍
(安徽省淮南市寿县实验小学 安徽 淮南 232001)
1.引言
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大重点,其不仅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数学水平,还会影响到学生的思维开发。但调查发现,目前部分小学数学教师依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首先向学生们介绍课程的内容,然后引导学生了解数学语言和数学符号。本种教学模式下,学生无法充分了解数学知识背后的生活背景,不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学生通过采取多种角度思考数学问题,学习能力就会逐渐提高。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会引导学生对应用题中蕴含的数学问题深入挖掘,达到数学素养提升的目的。因此,就需要大力创新传统数学教学方法,积极开展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教学,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2.教学现状
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往往会直接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建立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学习是有一定的方法的,如果学生不能正确的认识数学,端正学习态度,学生的数学学习就会停留在知识层面。而教师教学需要考虑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构建学习思维,逐步建立对更多知识的自主探索。数学思维的建立,往往需要教师和家长的监督与引导,让学生能够及时完成课上学习和课后复习,从而更好地认识数学知识。学生应该会辩证地看待数学问题,并寻求在数学思想方面的提升。解决问题方法化教学的实施,则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深入问题背后的知识内容,切实感悟到数学知识的背景及其应用,促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激发。
3.小学数学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策略
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策略的实施,可以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不断训练,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得到增强,在学习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形成数学认识,进而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能够快速、准确的对数学题目中的主要解决思路、方法等深入提炼和掌握。
3.1 完善解题方法的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只有主动的思考数学问题,才能够不仅仅获得了一个数学问题解决的方法,还获得了一种问题及相似问题的解决方法。相较于其他教学方法,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在相对简单的数学环境下,掌握数学语言和符号,特别是要对数学语言有基本的认知。许多学生能够直接给出答案,却不能详细规范地书写解决过程。而教师需要简化数学内容,让学生了解最基本的数学知识,并会表示基本的数学思维。比如在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除法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考验较为深入。教师可以让学生练习不同的题目来提高动手操作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设计教学问题,并与其他小组进行问题的交换,完成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过程。比如在五年级同学利用周末时间参与敬老院的植树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参与人数的比例。一班植树15棵,总共90棵,剩下的由二班的同学种植,试问二班种植的树是一班的几倍?因此,在学习这些题目时,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在动手计算过程中仔细分析这些数学应用题目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结合实际情况,将小组合作学习和个人独立思考等多样化方式运用过来,促使学生能够对数学除法计算规则的充分感受。
3.2 创设数学学习情境,营造活跃课堂氛围。问题意识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建立的,学生通过不断地发现问题,建立问题,进而逐步解决问题,提炼问题,找到更多类似问题的解决办法。学生的创造能力是在学习中形成的,但是多数学生只是沉迷于解决加减乘除问题,对应用题中的数学信息挖掘不到位,找不到问题的解决办法。例如,在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数学题训练中,学生需要学习加与减的数学问题,比如“从甲地到乙地共500千米,小明坐特快高铁走了200千米,然后坐普通列车走了50千米,那么小明还有多远到达乙地?”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对行程的意义进行思考,并对基本的路程、长度、测量的知识进行认识学习。特别是要让学生对整数加减有一定的认知。然后让学生通过参与列车行驶过程中不同的角色的过程,体会列车行驶过程中各个未知数之间的关系。在这之前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加减规则,这种学习内驱力往往会对学生有直接的影响。在学习加减规则的时候,即可引导学生仔细分析加减的规律,并用生活中的实例予以印证。学生通过计算,对计算规则充分感知后,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些规则的魅力着重体会和感悟。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能够对数学加减规则的妙用切身感悟,对于学生日后的学习具有较大帮助。
4.结语
传统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没有注重教学导入和教学情境创设,不利于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提升。教师应该创新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数学问题,帮助学生将应用问题意蕴充分挖掘出来,增强学生的数学学习体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