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学法应用于高中数学教学的实践研究
2020-11-25唐立静
唐立静
(华中师范大学琼中附属中学 海南 琼中 572900)
高中数学是一门教与学难度都较高的学科,其难度在作业练习与考试中更为突出。高中阶段的数学相较于以往的数学而言,更加注重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与对问题的反向逆推思维和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计并展示合理的问题,教师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1.结合教学内容,将教学过程问题化
问题导学法是理科学科教学中有效的一种教学方法,是指教师以合理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指导或者教学,让学生通过“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反思总结”-“发现新问题”等过程,学习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维能力[1]。在问题导学法的尝试使用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将数学教学过程问题化,并尝试融入趣味性元素,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以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二中的“空间几何体”为例,一般的教学方式是由教师直接引导学生了解圆柱、棱柱、圆台、棱台等几何体的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对高中学生而言没有任何新意,学生很容易感觉到无聊,而当学生遇到空间几何体的难题时,学生便容易回想起简单枯燥的学习过程,继而对数学产生恐惧、厌烦等情绪。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提问的形式开展教学,并开展小组讨论活动,便能够有效的优化教学过程与质量。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小组以圆柱为基础,探讨其与棱柱、棱台的关系;或者,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讨交流这些几何体的面积求法。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既能够在小组学习活动中收获解决问题的快乐,又能够对该章节知识的难度有一定足够的了解,使学生在面对难题不至于产生心理落差,并能够拥有解决问题的信心。
2.制作三种导学案,辅助问题导学法的开展
当教师对问题导学法有一定认知之后,教师便可以尝试制作“预习”、“课堂教学”、“课后复习”三个阶段的导学案,以这些导学案辅助开展问题导学教学。
2.1 以预习导学案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在高中数学的教学中,教师应当为学生制作预习导学案,引导学生进行高质量的课前预习,为课堂教学打好基础。以人教A版必修四“三角函数”为例,这一章节内的知识点较多,在课前预习质量不佳的情况下,教师就必须花费较多的时间教学基础内容,如此便会降低教学效率,增加课堂的枯燥程度[2]。教师可以基于自己的教案,为学生设置针对性的导学案,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整理基础知识,并量力进行深入思考。在第一节“任意角与弧度制”的导学案中,教师可以思维导图的方式,为学生列出本节内容知识的大致框架,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尝试完善思维导图。思维导图的关键词为三角函数,一级标题为任意角、弧度制,然后为学生设计二级标题正角、负角、零角等内容的框架。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将教材中的思考问题加入导学案中,如“在直角坐标系中讨论角的好处”,其答案在教材中已标明,教师可借此检验学生预习的质量。
2.2 以课堂导学案帮助学生发散思维。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受思维定势及畏难情绪影响,学生较难发散思维,对数学知识、解题方法进行多样性思考[3]。教师便可以制作课堂导学案,并开展小组学习活动,以此帮助学生深入思考数学知识。例如,在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导学案上设置一系列的思考题,让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和小组合作学习解决这些问题。如:“对于平方关系sin2a+cos2a=1可做哪些变形”,在思考题下,教师可以留下七个框,让学生尽力研究出七种变形方式。在实践中,教师需要设置明确的自主思考时间,让学生先自主思考,充分动脑。为激励学生,教师可以在学生思考期间在小组中巡视,对各小组成员的自主学习成果进行评估,然后在班级中对整体自主学习成果最好的小组进行表扬。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2.3 以复习导学案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在教学之后,教师需要基于教学内容与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制作导学案,并以习题的形式表现出来。例如,在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教学之后,教师可以基于学生在课堂上较难理解与忽视较多的内容出题,如教师可以针对公式中同角的重要性设置陷阱题,或者设置题目考察学生特定象限内函数值的符号取舍意识。
结束语
综上所述,问题导学法在高中数学的教学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在问题导学的数学课堂中,教师能够有效的改变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数学思维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既可以将教学过程问题化,以师生互动的形式应用问题导学法,也可以设计多种导学案,以导学案的形式应用问题导学法。但无论应用何种形式,教师都需要以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与教学目标为基础,确保问题导学法的应用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