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数学中的“你知道吗”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2020-11-25林川琪

读与写 2020年11期
关键词:公因数小数数学知识

林川琪

(新疆库尔勒市巴州石油第一中学 新疆 库尔勒 841000)

新课标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不仅是知识的学习,更是数学知识的传播与数学思想的渗透,“你知道吗?”在人教版教材里是以阅读形式呈现的板块,包含三方面内容:数学史、数学知识介绍、生活常识。对促进学生对数学概念、方法和思想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帮助学生了解古今中外数学文化价值,感受数学的博大精深,领略人类的智慧和文明发展;体会数学应用价值及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思想的精髓、感受数学艺术的魅力与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与动力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要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让“你知道吗”在数学课堂中充分发挥其丰富学生对数学发展的整体认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传承数学文化的功能,成为提升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的重要手段。

1.依托数学史料——传承数学文化

数学不仅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而且具有丰富的人文价值,“你知道吗”中的数学史包括历史上的数学著作和数学家,数学知识的演变和发展等。教师在教学中应巧妙应用这些史料传承数学文化,提升学生数学文化品位。

1.1 重视阅读,深入理解。数学是一门学科,其实也是一种语言,它离更离不开阅读,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这些史料,培养学生的动态数学观、数学文化价值观,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和精彩,感悟到数学的厚重文化。

例如(六年下册《认识负数》教学片段)课件出示教材第4页你知道吗内容。其实,负数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1)看了介绍,你对负数又有什么新的认识?

(2)你有什么感受?

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向学生介绍负数的发展史,使学生了解负数产生与发展过程。数学并不从来都是我们所看到的面貌,数学的概念、符号、表达经常是在动态变化发展的。通过对负数表示方法的历史回顾,激发学生对数学史的兴趣,并通过符号化的过程,感受用“+”“-”表示正负数的简洁性,渗透符号意识,体会数学的符号价值。

1.2 提供平台,渗透思想教育。数学史是进行德育教育的有效平台,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使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受到文化侵染,提高数学素养。

例如(四年级下册小数的意义教学片段)你知道小数的历史吗?其实小数一开始不叫小数,叫微数。究竟小数是什么时候提出的,谁提出的呢?一起翻开书本P33 来了解一下吧。

学生阅读后交流感想。

(学生通过阅读,在感受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的同时小数历史有了初步了解。)

2.拓展数学知识——完善知识建构

课堂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获得知识,还要发展学生的能力。“你知道吗”中的数学知识主要是教材中加深内容和学习内容的拓展,与新授知识联系密切,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教师应合理利用这部分内容,帮助学生完善新授课知识内容的构建。

2.1 融入教学,完善认知。此类“你知道吗”的内容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因此可以直接拿来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转变为新授内容,成为精彩的教学环节,以对新授内容加以补充,完善认知。

例如(五年级下册求最大公因数教学片段)这节课,同学们通过探索,发现,学会用不同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你还想了解“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其他方法吗?

这种方法是怎样做的呢?请同学们自学教材第81页“你知道吗?学生自学后交流反馈。

利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可以比较简便地求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例如:24=2×2×2×3 36=2×2×3×3 24 和 36 的最大公因数=2×2×3=12

两个数所有公有质因数的积,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为学生的知识面的拓宽,在教学《最大公因数》后,可把“利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作为拓展学习的内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2 设置练习,拓展思维。由于这类内容与新学知识有着密切关系,这部分内容的补充使得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有很大益处,同时又在知识后面设置一个问题以运用新知来解决。所以这类内容的“你知道吗”可以设置成练习题,以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训练,延伸课堂内容,拓展学生思维。

例如(六年级下册教学片段)同学们,反比例关系也可以用图像来表示。请同学们观察教科书上“你知道吗”中的图像,图中相应的点连起来后是一条什么线?

学生反馈这些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连接起来是一条曲线。

反比例关系图像和正比例关系图像有什么区别?谁来说一说杯子底面积分别是40平方厘米,50平方厘米,55平方厘米时水杯的高度是多少?当水杯的高度是5厘米,10厘米时,杯子底面积分别是多少?

(通过向学生介绍反比例图像,并引导学生对正反比例图像进行比较,帮助学生从直观的角度理解正、反比例关系的本质特征。)

3.链接生活常识——丰富教学内涵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你知道吗”中生活常识的内容主要是指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和生活中一些基本常识、信息。这部分内容有效链接了生活实际,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效运用,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在情境中学习数学,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学习方法;贴近生活去学习数学,是最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法。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可以更为有效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例如(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教学片段)

(在完成练习课后,教师出示一些商品以及用小数表示的商品价格的图片)

我们学习了如何表示商品的价格,但你们见过这样的表示方法吗?

学生反馈见过。

在哪里见过呢?

学生反馈商场、文具店……

是的,这种表示的方法在生活中更为常见,而且比较方便。那你们知道这是表示几元几角?

教师小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把几角写在小数点的后一位,把几分写在小数点的后两位。

(通过介绍生活中另一种表示商品价格的方式,让学生将课本知识与生活常识连接起来,感受生活处处有数学。)

3.2 布置实践作业——反馈提升。这方面内容的“你知道吗”的特点是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密切,所以可以利用这些内容来设计实践性作业,让学生在巩固新知的同时强化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拓展学是呢个的认知,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例如(五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教学片段)利用图形的变化可以设计出许多美丽的镶嵌图案。你们看,这是一些艺术家利用几何学中的平行、对称、旋转等变换,设计出的镶嵌图案。

(多媒体课件出示第86页“你知道吗?中的镶嵌图案,教师可以再收集一些图案,展示给同学。)

他们是利用怎样的数学变换设计出这些美丽的镶嵌图案的?欣赏了这些美丽的图案后,你有什么感受?请同学们课后小组合作,自主创作后进行作品展。

(欣赏这些作品,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体会数学美,体会数学的价值。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回忆图形变化的方法,为学生利用图形变化进行创作提供思路。)

总结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对于教材中“你知道吗”有效运用的思考与实践,还要进一步的开发与完善。总而言之,教师要充分理解与挖掘“你知道吗”这一重要课程资源蕴含的文化价值、思想价值,有效的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才能真正彰显出其文化价值,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全面发展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猜你喜欢

公因数小数数学知识
我国古代的小数
小数的认识
小数的认识
巧求最大公因数
《最大公因数》教案
数学知识在于应用
《约分——最大公因数》教学设计
“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及最小公倍数”的一点做法
从生活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
数轴上的小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