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2020-11-25刘建苏
刘建苏
(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六村乡第一小学)
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出伪君子。
——苏联教育家 苏霍姆林斯基
一、时代的课题
“情感”,《现代汉语词典》定义为:“对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如喜欢、愤怒、悲伤、恐惧、爱慕、厌恶等。”
西方心理学中,“情感”与“情绪”一般不作严格区分,故《牛津英语词典》将“情感”定义为:“任何心理、感觉、感情的激动或骚动;泛指所有激烈或兴奋的心理状态。”
《辞海》采用了与外国兼容的提法,“情绪”注释④解释说:“从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中产生的主观体验,情感与人的社会性需要有关,是人类特有的高级而复杂的体验,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和深刻性,如道德感、美感、荣誉感等。”
情感教育以及相应情感智商,自20世纪90年代引入中国之后,被报刊等媒体炒得火热,有关“情感智商”的书籍在书店亦卖得火爆。美国哈佛大学博士、行为与脑科学专家丹尼尔·戈尔曼在他的《情感智商》一书中介绍:“若以智商预测未来的成功,例外大大地多于一般。智商至多只能解释成功因素的20%,其余80%则归于其他因素。”而《哈佛EQ情感设计》一书的编者杨博一则认为:“情感智商是任何一个成功者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人生决胜的关键”“智商只决定20%的人生:情感智商则主宰人生的80%”。
中国教育界有识之士认为,情感智商虽然未必有如此神奇的力量,但有关研究表明:情感教育确实对一个人的学业、事业的成功,对一个人的家庭、爱情、人际关系都起若干重要作用。我们可以以情感教育为突破口,推进语文教学、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二、历史的回顾
情感教育,并非国外的发明和专利。我国自有教育以来,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就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和情感方面的教育。
中国教育以语文教育为发端,而语文教育中,则贯穿了思想和情感教育的因素。大教育家孔子主张学思结合,见善必从,知过必改,其目的是引导学生成为德才兼备、情感健康的人。据《论语·宪问篇》记载,孔子的高足子路问夫子怎样才算是“成人”,孔子回答说:“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按照孔子的观点,只要不见利忘义,不见危而逃命,穷困了也还守得住节操,就可算得是成“人”了。由此可见,大教育家孔子是很重视思想情感教育的。
就人类生活而言,遇事不只想到自己,能为别人着想,从道义上考虑,是一个道德的人应有的基本品质,也是一个不断上进的人的基本品性。
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孟子则主张教育应培养“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主张用艰难困苦来磨炼一个人的意志。他在《孟子·告子下》篇中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意志品质的锻炼,就是情感教育的内容之一,经过艰难困苦的磨砺,增强了学生的能力,这既是学业上、工作上的能力,也是情感上的能力。
北宋理学家张载,以其勤苦钻研、严谨治学的亲身实践,总结了思想、情感与学业的关系:“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为学大益,在自求变化气质。不尔皆为人之弊,卒无所发明,不得见圣人之奥。”(《张子全书·义理》)
这两段引文表述了张载的两个观点:1.一个人若志向不远大,没有对理想的追求,这人将一事无成。2.求学者首先要提升自己的情感气质,否则,他学不到真正的学问。
南宋大学者朱熹、明代教育家王守仁主张教育应以“明人伦”为本,“人伦”即人与人间的关系准则。他们提倡的尊老爱幼、团结和睦、文明礼貌、言而有信等伦理道德,至今仍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道德准则。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数千年中国教育史证明:情感教育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语文教学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教育。
第二,语文学科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思想,广泛地记载了人类社会的事理情志、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和人格品质,应该用这些超越时空的材料塑造下一代的灵魂,培养出高素质的优秀人才。语文教学可以而且应当在情感教育方面大有作为。
三、教学实例
语文学科蕴涵着数千年的文化积淀,融思想性、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为一体,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综合性教育功能。语文教学不但能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在思想教育、情感培养方面,也大有文章可作。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挖掘课文在情感教育方面的材料,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一)爱祖国、爱人民,有理想、有抱负——理想情操教育
《我们爱祖国》是一首诗,全诗以优美的语言,明快的节奏,展现了祖国的各个方面的风貌,表现了自己对祖国的热爱。本文通过引导学生联系诗歌内容和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爱。同时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祖国悠久的历史文明和蓬勃的发展,激发孩子们的爱国之情,为祖国而骄傲、自豪。
同类作品如小学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观潮》《小英雄雨来》《少年中国说》《清贫》等,都可以以爱国主义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加强理想情操教育,产生强健持久的学习动力。
(二)面对挫折,坚韧不拔——意志品质教育
《一碗阳春面》是日本作家栗良平的短篇小说。小说讲述了在父亲去世后,母子三人拮据的生活,艰难的处境。大年三十晚上十点,母子三人去面馆共同吃一碗阳春面,虽然生活拮据,但他们没向困难和挫折低头,而是积极乐观地奋斗,顽强抗争,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最终战胜了困难。
这是一篇很好的励志教育材料,拿它与我们身边为一点儿鸡毛蒜皮小事就伤心失望,为学习中一点儿困难就害怕退缩的同学相比,我们会觉得自己十分渺小。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不可能没有挫折和失败,我们应该学会在失败中生存,在挫折中前进,做人应该有坚强的意志、坚韧的性格,勇于战胜困难,做生活的强者。
此类作品较多,如小学课文《青山处处埋忠骨》《女娲补天》《挑山工》《军神》等。历代志士仁人、民族精英,为了理想的追求和事业的成功,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我们还有什么借口苟且偷安,畏惧困难?
(三)学会理解别人,学会关心他人——人际关系教育
“代沟”是两代人之间世界观、人生观及生活理想的差异。随着孩子们年龄的增长,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的青少年和父母、师长之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代沟”,孩子们越来越不愿意与大人们沟通交流,他们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产生了强烈的独立意识。
“代沟”的产生,主要是两代人生长环境的差异和缺乏正确的沟通。学习张洁的《挖荠菜》,当我们听见张洁情深意切的话语,每个同学都会被父母爱子女的真情所打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会在学生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
叶至诚有一篇回忆散文《几件小事——记父亲叶圣陶》,文章通过叶老教育子女的几件小事,说明人生活在社会之中,除自己之外,还有他人,要时时处处替他人着想,从小要学会关心他人,帮助别人。
其他如《掌声》《将相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都是很好的人际关系教育材料。
(四)自制自律,自尊自强——自控能力教育
我曾经亲身经历过这样一件事。在我教学的过程中,有一名学生,他算是班级中最为调皮的、令人头疼的学生了。他虽然头脑灵活,但自制能力太差,经常上课捣乱、“开小差”。后来我主动与他沟通交流,问他为什么不好好学习。通过了解,我知道了,他是因为家中没有人管,从而变得懒惰、自制力差。我鼓励他,如果他学会控制自己,不再捣乱,好好学习,那么我将给他奖励,并在全班进行表扬。后来,他真的在我的鼓励下慢慢变好。这也是我经常教育学生的方法,学生努力排除干扰、抑制不良诱惑的自制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现今的社会,校外的灯红酒绿,实在精彩;校内的寒窗苦读,十分无奈。教育学生能够自制自律、自尊自强,抵制形形色色的不良诱惑,不受干扰,努力学习,是一个很困难又很关键的情感教育问题。
有一篇非常及时的文章,就是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的《哨子》,此文最早见于1982年《读者文摘》,后被选入初中教材。科学家童年时候被哨音吸引,花了几倍的钱买了一只哨子,最后感到得不偿失,十分伤心。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人生充满了诱惑,要权衡利弊,抵制不良诱惑。否则,就将上当受骗,贻误自身。
其他如《我不能失信》《尊严》等都是很好的自控能力教育材料。
(五)求实谦逊,刻苦勤奋——学习态度教育
古今中外的教育研究表明,天才和蠢材极少,绝大部分人都属于智商平常的普通人。一个人学习的好坏与态度是否端正、方法优劣有关。在这方面,古代名人名家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们的著作,可供我们学习和借鉴。
作文犹做人。《〈论语〉六则》集中体现了古代圣人孔子的人格力量。“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说学习态度的,也是反映孔子谦逊好学的人格精神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说求学态度的,更是反映孔子做人品质的。“学而时习之”是讲学习方法的,更是表现孔子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学习意志的。
教师在“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同时,也应该把前人“道存师存”“不耻相师”的求学态度,实事求是、不耻下问的精神传授给学生,让其潜移默化,成为后学者的精神品质。教科书中这类作品很多,如《全神贯注》《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铁杵成针》《不懂就要问》等。
语文教学中可以进行情感教育的材料和角度还有很多。第一,深挖素材,用素材构建情感教育;第二,分组合作,提升学生参与度和学习兴趣;第三,角色扮演,体验人物内心想法等。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贯彻情感教育,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对语文教材的理解能力,还能在不断实践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本文因篇幅所限,不能一一论及。教师可根据教学的材料和类型,选取适当的切入点,相机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