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助关键词句,落实语文要素
——以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妈妈睡了》一课为例

2020-11-25黄碧玉

关键词:睡梦中词句自然段

黄碧玉

(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教师进修学校)

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发展儿童的言语智能。部编版《语文》教科书注重能力与素养的提升,“语文要素”是教科书的鲜明特点。如何用好教科书,将语文要素有机地落实到阅读教学中?下面以二年级上册《妈妈睡了》一课为例,谈谈笔者的一些教学思考。

《妈妈睡了》是一篇浅显的抒情性文章。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睡梦中的妈妈“真美丽、好温柔、好累”。教师在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充分借助文中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落实语文要素。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反复、有层次地朗读,运用恰当的方法找到文中关键词句,透过对睡梦中妈妈的描绘,体会词汇的精美,积累语言,训练说话。再通过启发学生想象,联系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感受到妈妈对孩子的关爱,让学生学会爱自己的妈妈。

一、深入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标

1.研读课文,厘清结构段式

课文共有四个自然段,其中第2至第4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内容。这三个自然段都是先概括后具体的结构段式,开头是概括句,有一个关键词,后面的句子把这个关键词写具体。

对于二年级第一学期的学生,我们无须直接告诉他们这个自然段有什么结构特点,可以通过最简单的读让学生感知这个特点。例如,老师和学生合作读课文,第一遍老师读第一句,注意把关键词强调出来,同学们认真听,自然会捕捉到一个描述妈妈睡觉样子的词语;接着让学生读后面的内容。第二遍反过来,学生读第一句,要求读得和老师一模一样,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关键词;老师接着读后面的内容,有意强调具体写妈妈模样的关键词,让学生说说老师刚才哪些词语读得特别重或特别轻等。学生在朗读中感知、发现关键词后,让学生动手用两种不同符号标注出来,如“真美丽”用三角形标出来,而“明亮的眼睛”“弯弯的眉毛”和“红润的脸”就用小点标出来等,这是发现并标注关键词层次。

2.抓关键词句,理解、感悟、朗读,拓展运用

朗读是理解课文的根本策略,课堂教学要以读为主。通过读课文把概括特点的关键词句和具体的描述特点的关键词句对应连接起来。如教学第二自然段时,当学生交流“明亮的眼睛(弯弯的眉毛、红润的脸)”,教师评价“真美丽”;然后反过来教师朗读“明亮的眼睛(弯弯的眉毛、红润的脸)”,学生说“真美丽”。这个环节是紧扣原文关键词句来理解课文内容。接下来老师要搭一座“桥”帮助学生从原文中走出来,学以致用。教师出示一位妈妈的照片:笑时眯成一条缝的小眼睛,柳叶一样的细长眉毛,白里透红的脸……以此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妈妈的样子,描述自己妈妈的眼睛、眉毛和脸,可以从大小、形状、颜色等不同角度去描述;进而再拓展到妈妈的鼻子、头发、耳朵、嘴等,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式描述;最后合作读本段内容,齐赞妈妈的美丽。

第3、4自然段段式相同,可以遵循循序渐进原则,从扶到半扶到全放,让学生得到反复训练,掌握同段式标注与理解关键词的方法。课文虽然段式结构相同,但训练拓展点不同。如第3自然段写妈妈很温柔,用神态“微微地笑着”来具体表现,后面用想象内容来补充说明妈妈笑的原因。在这里有一个省略号,可以设计这样的练习:“是的,她在微微地笑着,嘴巴、眼角都笑弯了,好像在睡梦中,妈妈又想好了……”,让学生补充妈妈睡梦中可能想的内容。引导学生用补充式说话进行练习,不但理解了关键词“温柔”,也理解了本段内容,体悟了妈妈对自己的爱。同时反复朗读课文,达到流利朗读课文的目标。第4自然段共有五句话,第一句的关键词是“累”。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下文体悟妈妈的累:妈妈呼吸那么沉,就是睡得很沉很熟,太忙了,连睡觉的时间都不够啊!累!头发粘在渗出汗珠的额头上,那是妈妈干了很多活儿,连擦汗的时间都没有啊!累!所以外面的所有响声她都听不见,实在是太累了!最后一句“她干了好多活儿,累了,乏了,她真该好好睡一觉”,既是本文的人文教育落脚点,也是语言训练的增长点之一。以读为本,从朗读出发,同样可以采用补充式方法设计练习:“她干了好多活儿,从早干到晚,一大早……然后……接着……中午……下午……下班后……晚上……直到深夜才睡觉。”学生根据这些提示,自然会回想自己妈妈一天到晚都做了什么并且表达出来,以此感同身受,并产生要帮妈妈做些家务等的想法。

二、找准关键词句,读中理解感悟

明确教学目标以后,要重点思考“用什么方法教学生学”。课堂教学需要时刻关注全体学生,创设情境,点拨启发,鼓励学生大胆交流;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捕捉与目标有联系的内容,顺学生发言之势,引学生走向目标。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理解力较低,并不能全面或深入理解老师的话,常常会陷入无话可说之境。朗读是引导学生找出与理解关键词句的基本策略。

1.从课后习题得到更多启发,寻找更多策略。从课后习题出发,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在找答案中提炼关键词句。本课第一道课后练习题提了一个启发性问题:“朗读课文。说说‘睡梦中的妈妈’是什么样子的。”这里给了策略提示:一是朗读课文,二是找找“睡梦中妈妈的样子”,让学生在朗读中带着明确目标去找找。这些要求可以变成学生朗读中思考的问题,设计指向要明确、要具体,否则学生不知道要找什么。

2.解读文本特点,找出关键词句,设计相应策略。如本文第2、3、4自然段都是“先概括再具体”段式,我们可以紧抓这个构段特点,设计能引导学生感知这一段式特点的朗读方式,让孩子一边朗读一边感知,把一个句子或一个关键词写具体的特点。为了加强感知,在与学生合作朗读课文时,可加上一些引导语,如“睡梦中的妈妈真美丽,怎样美丽呢?请大家齐读下面的内容”;还可以把这两部分用不同的线画出来,概括写的用双横线画,具体写的用单横线或波浪线画。二年级的教学关键在于感知,而不是理解,更不是掌握。

3.设计合适的语言文字训练,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快乐学习。如本课三个自然段,训练侧重点不同,训练形式也不同。第2自然段根据“( )的眼睛”词式说话,从课文中的妈妈到描述自己的妈妈;第3自然段抓省略号进行丰富联想;第4自然段抓“妈妈干了很多活儿”,联系生活实际体悟妈妈的“累了”“乏了”。

4.以读为本,培养语感,引导学生体悟关键语句。如课题“妈妈睡了”可以用问题引导学生朗读,运用朗读时的轻重缓急来表现自己对问题的理解,给出自己的答案。如:谁睡了?重音读“妈妈”,轻音读“睡了”;妈妈怎么了?轻声读“妈妈”,重音读“睡了”。也可以有其他表达方法。如:“睡梦中的妈妈真美丽”,为了突出妈妈睡梦中的样子,可以轻声读“睡梦中的妈妈”,重音读“真美丽”;也可以正常音量读“睡梦中的妈妈”,又轻又缓地读“真美丽”。读准字音,正确停顿,把句子读通顺,读出轻重缓急,最后让朗读有抑扬顿挫之感,正是学生形成语感的具体表现。语感培养的过程就是学生感知、体悟与理解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发现与理解关键词句的重要策略。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借助课文的关键词句进行教学,让学生能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获得语文素养的有效提升。

猜你喜欢

睡梦中词句自然段
它们的耳朵
秋天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美丽的秋天
爱心早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