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方式分析与研究
2020-11-25杨昊
杨 昊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迎春中学,江苏苏州 215000)
引言
阅读量决定了写作的宽度。初中生生活范围小,仅依赖个人直接经验进行写作是远远不行的,他们唯有通过大量阅读,丰富间接经验,吸收和理解各种知识,才能在写作中有感而发。语文属于基础性学科,对学生价值体系的构建、自我沉淀的实现及知识基础的奠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学习汉语已经成为世界潮流,初中生应当加强对国语的学习,增强自身的优势。初中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关键时期,因此,教师应转变教学方式,探究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以提升初中语文教学的水平。读写结合教学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开拓阅读范围,在阅读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让学生在阅读中进行记录和思考,自觉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在具体的学习实践中,加深对学科知识的理解,进而提升自身的写作能力。
一、读写结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两者不能有效结合
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像是两条平行线一样,没有交集。多数语文教师是将阅读与写作分开教学的,在课堂上注重阅读教学,而忽视了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无法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还不利于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学生缺少写作练习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语文教师对言语情绪的传达和讲学方式不够灵活,不利于学生对语言的掌握。学生脑中没有小词库,就无法使用丰富的词语表达出想要表达的对情感和文化的感受。同时,教师不够重视学生的阅读训练,也致使学生缺乏写作练习,不能达到以读促写的目的。
(三)“为写而写”的怪圈
学生在小学阶段就被要求写作文,在写作中需要注意故事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同时,同一个作文题目会被要求反复写好多遍,经过一再修正后,才可成型。因此,学生写作的动力一直是为了完成任务而不是自发的,他们只是为了完成一篇习作才去写。像这样“为写而写”的现象,反映了阅读和写作的分离。将阅读和写作分离,导致学生在课堂上进行阅读和写作会十分盲目和被动,写作动力不够,写作目的也不够明确。顾正彪认为:“写作和阅读结合,其一有助于学生将课本知识内化成自己的知识与能力;其二可以提升学生写作技能,学生可以将课本当作写作资料,省掉了收集材料的麻烦,能将第一动机放在学习上。”但是,当前部分教师未能让学生认识到写作是学习的有力手段,这是写作课的价值出现偏离的首要因素[1]。
(四)写什么、怎么写的困境
很多学生害怕写作,原因是他们觉得没什么可写。很多人说生活中的素材是用不尽的。但实际上,写生活中的“素材”多是学生的个人生活,特别是学生经历的好人好事、难忘瞬间等,但这会直接将学生的思维束缚在一个有限制又乏味的范围内。写生活应当将生活扩大,学生要如何写或教师要如何教一直是困扰写作教学的一大问题。对此,笔者认为,第一种方法是学生主动阅读使自己受到启发;第二种方法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教学指导,但要明确教什么、用什么教,也就是选对教材。
二、初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举措
(一)依靠阅读促成读写结合
能写出好作品的作者都是使用语言的高手。不同作家因为自身经历的不同,其语言风格差异很大,这些都是学生可以学习的模板。
1.读“内容”助力“写什么”
题材都源于现实生活。其实,只要我们留意,就会发现写作题材是十分丰富的。每位作者基本上可以基于自身经历,写出想要表达的东西。例如,一位常年生活在海边的渔民,让他去描绘大海,他会觉得很容易,因为没有人比他更熟悉大海。所以只要细心观察和体验,学生在写作时就不会无话可写。但问题是学生生活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中,对日常经历的事物视而不见,失去了敏锐的感知力,况且同样的题材如好人好事,学生从小学写到高中,这样的故事在写作教学中一直出现,所以学生会觉得无话可写。那么该如何改变现状呢?最好的方式就是阅读。
阅读可以使学生接触在日常生活中所不能接触到的事物,增加其生活经历与体验。另外,阅读好的作品,能够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让学生对事情的体会会变得细腻,情感会变得丰富,从而成为懂得生活艺术的人。例如,学生通过阅读《台阶》,能获得很多写作素材:(1)台阶的高低象征着不同的地位,“父亲”制作台阶实际上是为了追求社会地位与尊严,如果留心观察,学生就会发现生活中有很多像“父亲”一样的人,即有目标、有追求的人;(2)挑战者是令人敬佩的;(3)脚踏实地才能够取得想要的人生;(4)奋斗程度决定着人生的高低。其实,每篇文章中都有很多素材,教师应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寻找素材,在需要的时候进行恰当使用[2]。
2.读“表达”助力“如何写”
学生在“如何写”上一直无从下手,主要原因在于缺乏写作方法,不善于表达思想。现实中有很多这样的状况,一位学生十分喜爱阅读,但是在写作上没有很突出的表现,甚至有时候不知道写什么。原因就是学生缺少和写作有关的间接经验,而这类经验主要源于在阅读时的陈述性(是什么)与程序性(如何操办)的知识。一般的程序性知识需要通过大量练习才能得到,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从阅读中汲取好的知识,为写作服务。
对于选材问题,教师应该让学生分析典型作品中的选材特点,教会学生如何围绕核心选材,并确定选材的角度。例如,在教学完《列夫·托尔斯泰》一文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使用欲扬后抑的手法来描绘一个自己熟悉的人物,综合需要考虑的表现手法与语言表达,由此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去感知人物,真正去“写生活”。总而言之,阅读教学过程应成为学生学习与累积“表达”知识的过程。学生只有掌握如何去表达,在写作时才能轻松自如[3]。
(二)优化评价机制,培养写作成就感
以往的作文评改,多是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检查、评价,不能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所以,教师需要将评改转化为学生写作技能训练的新途径,让学生经过作文评改去进行二次思考,逐渐形成作业闭环。
教师的鼓励和点评,能够让学生有更好的突破,进而获得更大的成功。例如,现代著名作家丁玲在获得了叶圣陶的帮助后,发表了第一篇小说,从而走上了文学的道路。因此,在作文批改过程中,教师可以抱着赏识的眼光,发现学生作文中的优秀之处,对学生在写作中的点滴进步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赞赏。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特殊阶段,情感极为丰富,教师的赞许对他们极为重要,能够帮助他们在写作中找到自信[4]。
(三)利用阅读,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写作训练
阅读和写作的思维要素基本是一致的,具体为:阅读中的题解与作文中的审题、拟题相似;阅读中的归纳、概括中心和作文中的立意、确定中心相映照;阅读中的寻找中心句和作文中的突出中心对应。教师要明确这些对应点,找到切入点,利用阅读开展写作训练,让读写相互迁移,并有机结合。
1.基于阅读内容进行仿写
模仿和创造只在一线之间,模仿得好即是创新的起点。如鲁迅著名的《狂人日记》就是从果戈理的同名小说中获得启发而作的。很多作者都是从模仿开始,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对初中生而言,对好的文章进行模仿就是从易到难,将所学转化为自己的过程。
仿写包括以下几种:(1)言语仿写,即针对文章中的词语和句子进行仿写。教师可以设计题目让学生对文章中的语言风格进行仿照,如诙谐、豪放、婉约,让学生对不同的言语风格进行写作。(2)文体仿写。教师可以根据不同文体的文章指导学生进行同类型体裁的写作,如在学习记叙文时让学生使用记叙方式写作,在学习诗歌体裁时让学生用诗歌创作。(3)题材仿写,以文章中题材为基础,结合实际状况,进行类似写作。如《羚羊木雕》一文便描述了两位小主人公之间的友谊。教师可以让学生从自己心爱的一件物品开始描述,写自己喜欢的物品和关于它的故事[5]。
2.写作手法仿写
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让学生知道什么是记叙、陈述、说明等,让学生认识写作手法的内涵;在进行写作设计时,将陈述知识上升到操办层面。例如,《心声》一文中对程老师的体貌进行了描写:“程老师是个二十来岁的姑娘,头发剪得很短,眉毛也是粗粗黑黑的……”文章中作者对程老师的外貌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仅使用“短短的、粗粗黑黑、棱角分明”三个词语,就勾画出程老师有点男子气的人物形象,与后面说程老师认真、自信的性格描写相呼应。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身边的人进行描写,模仿文章中对人物的描写,逐渐建立人物形象[6]。
结语
阅读与写作二者相互协调,在提高学生语言素养上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使用读写结合的方式解决在教学中出现的困难。本文探讨了读写结合教学的相关策略,希望对相关教师有所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