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析初中劳动与技术学习中的性别差异及对策
2020-11-25周玉婵
周玉婵
(江苏省南京市燕子矶初级中学,江苏南京 210000)
引言
初中劳动与技术在义务教育阶段属于职业向导类课程,与社会行为和社会状况较为相似。而传统的社会观念认为,女生长于记忆、形象思维和语言能力等;而男生长于空间能力、抽象思维和操作能力等。于是,当今的初中劳动与技术课程普遍存在着意识行为上的性别差异,如人们普遍认为男生擅长金工、电子电工等操作性较强的项目,而女生则擅长工艺制作、布艺等项目,甚至有些男生拒绝学习布艺,单纯地认为那是女生才做的事情[1]。鉴于此,本文分析了初中劳动与技术学习中的性别差异及对策。
一、案例阐述
为了进一步了解初中男女生在劳动与技术学习中是否真正存在着类似的差异,笔者对八年级某个平行班的“万兽之王的制作”公开课进行了课堂观察。课程一个半小时,要求学生以两两合作的形式用木条和木板搭建一个可以用电机驱动的简单的机械兽。其中,除画线和锯割为独立完成外,钻孔、前后腿组装、摇臂机身的组装、电池盒与电动机的组装和调试五个项目均为合作,形式有男男合作(6组)、女女合作(4组)、男女合作(5 组),且所有项目时间设置完全相同。整个过程,笔者通过表格详细地记录了每个项目的具体完成度、学生的求助次数及求助的具体情况(如图1),以此发现并分析初中劳动与技术学习中男女生存在的性别差异。
二、观察数据分析
(一)初中阶段女生的工具操作能力和男生基本持平,甚至更强
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在独立完成的项目中,锯割部分女生完成率为76.9%(在男女混合组中有2 位男生、1 位女生未完成锯割),男生完成率为64.7%;而在合作完成的单独工具操作项目如钻孔,女生完成率为75%,男生完成率为66.7%。手锯和钻孔器这些传统观念认为男性会使用得更好的工具,在实际情况中并非如此。随着时间的推移,手工工具将逐渐被电动工具替代,因此,工具操作能力方面的性别差异可能会慢慢消失。
(二)青春期的女生更加内向,而男生则趋于外放
整节课程下来,男女生向教师求助次数的比率为32 ∶4,男女合作组中的提问或求助全部是由男生完成的。笔者观察到,在男女合作组中很典型的对话是,女生对男生说:“你去问问老师,看这个对不对?”或“这里少了一个零件,你去问老师要一下。”而在后期组装,特别是调试阶段,这一现象更加明显,男生组一直在向老师寻求帮助,而女生合作组中有一组即使不会也不愿向老师求助。
初中生处于青春期,青春期不仅是身体急剧变化成长的时期,同时也是心理发展变化的重要时期。由于社会和历史原因,女性在心理行为上表现出适合于社会文化背景的女性魅力,如男主外、女主内。这也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女生的求助次数会明显少于男生。
(三)男女生兴趣存在差异,但男女合作可提高学习效率
课后,笔者通过访问得知,30.7%(4 位)的女生和17.6%(3位)的男生对这堂课的主题不太感兴趣,明显女生对机器兽的兴趣不如男生。在4 位不太感兴趣的女生中,有1 位在之前从未做过类似的项目,觉得机器不太适合女生做。由此可见,大约有3%的人的兴趣会受到社会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
但在合作完成的项目中,男女合作完成率高达60%,比男生合作完成率还要高10%,这其中还包含1 位对机器兽不太感兴趣的女生。也许,我们可以通过男女合作模式来改变社会刻板印象对学生兴趣的影响,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初中劳动与技术教学对策分析
(一)注意言语的表述,从源头弱化男女生对性别的固有观念
本次观察中,在组装某个零件时,教师说:“女生的力气很小,不容易固定皮套,用螺丝钉进行辅助会更加轻松一些。”结果,这个零件的组装在男女混合组中都是由男生来完成的。而事实证明,女女组合在没有任何帮助的情况下,也全部完成了这一操作。
相关研究表明,教师的性别偏见是扩大男女生学业和心理性别差异的重要原因。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语表述。但劳动与技术教师要做到这一点特别难,因为劳动与技术学科职业导向的特殊属性,教师经常会不经意间露出自己的性别偏见。几乎每位劳动与技术教师都会夸过女生心灵手巧,男生执行力强、想象力丰富。这样的语言标识,正是刻板性别观念的体现,这会让一部分学生将自己的性别与能力挂钩,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教师应该从语言和行为上尽量消除社会性别的固有标签,如不要使用男生、女生这种性别分类,也不要将某一类词专门用来形容某一性别的人,可以反其道而行之。例如,在工科制作课上,对女生多给些正面、积极的反馈;在手工制作课上,则多和男生交流,对男生的劳动成果给予肯定。这样能在打破刻板性别标签的同时,减少性别类的对比。教师应多以个体或小组为评价单位,这样能从源头弱化男女生对性别的固有观念,让他们获得新的性别模式,从而帮助其建立学好劳动与技术这门课程的信心。
(二)设置轮流求助环节,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和求助
通常在比较正式的小组合作中,教师都会选择特别的发言人,而在劳动与技术课堂上,教师可以要求小组内的学生轮流提问或求助,通过巧妙增设一些条件,消除刻板的性别模式,创设无性别的课堂学习环境。劳动与技术课上有很多类似的情况,如鼓励最先做完的学生做小老师,并帮助其他学生完成任务。在公平的学习环境中,每位学生的表现机会都是均等的,不会因为性别增多或减少。
(三)通过混合性别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弱化劳动与技术课上的性别差异
劳动与技术课上经常出现这种状况:中国结、布艺、十字绣等项目,劳动与技术教师普遍与女生的交流较多,女生的反馈也比较积极;而到木工、金工、电工等项目,教师明显与男生交流更多,男生的反馈也更积极。而女生好像被默认为对机器没有太多兴趣,因此也不愿意向教师提问。但其实,男女合作组的完成率最高。用一个人的兴趣或者特长去带动另一个人,这便为弱化性别差异提供一个很好的途径。当然,这种分组需要教师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进行,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学习、讨论、制作、评价、展示,整个过程彻底淡化性别,从而培养学生更加纯粹的兴趣。
结语
以上研究表明,初中生在劳动与技术学习中并无显著的差异,但青春期的男女生性别观刚刚形成,容易按照社会习俗去选择自己所擅长或感兴趣的项目。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打破社会的刻板印象,通过语言鼓励、改变教学方法等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改变学生对社会职业性别的观念,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发展每位学生的兴趣并给予其信心。(注:此研究还在继续,由于初期样本过小,数据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