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课堂,让语文课越上越有味

2020-11-25

读与写 2020年25期
关键词:姜丝师生文本

居 珠

(江苏省溧阳市溧阳中学附属初级中学 江苏 常州 213300)

那怎样才能让课堂上充满语文味?我将围绕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究。

1.立足教材,个性化解读文本

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要想真正的上好语文课,必须要学会解读文本,走进文本,要深入挖掘教材,不能片面地停留在文本的表面,要挖出文字背后蕴藏的东西,只有钻研出语文的味道来,才能上出带有语文味道的课来。”所以,每当拿到一篇课文,第一时间不是去借助各种教参,网上的备课资料,而是要独立阅读。

1.1 独立解读每一篇课文。静心凝神地去研读,与文本、与作者来一次心灵的对话。真正的阅读不仅仅是读作品,更是在读作家,读生活,读社会、甚至可以在作品中读出人生,读到自我。在读的过程中可以着眼三个“why”—“写什么”“怎么写”和“为什么写”。“写什么”是关注文本的内容,“怎么写”是关注文本语言的表达形式。而“为什么写”则是探究文本背后的故事。

1.2 有效选择文本的教学价值。出于学科敏感,语文老师第一时间感受文本中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上的特点、作用、效果。阅读中,首先聚焦作品语言风格。其次关注文本内容和语言表达之间的组合关系,再者理解文本内容、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写作手法、表达方式等等,这些想法都可以融合到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从而形成一个个教学环节。

1.3 注重引导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在指导学生解读文本时,要注意“度”。教学设计的出发点与归宿点都应当围绕学生,无论是角度还是深度,都应当考虑到学生的年龄与思维水平。如果不注意这两点,那么课堂上就会出现问题过难——学生“云里雾里”;问题过简——弱化学生思维;问题过碎——凸显不了教学重点。

2.着眼字词,强化语言能力的训练

2.1 教学中夯实字词的基础。一篇文章的构成,离不开字、词、句、段。它们互相依存,整体关联,没有一方可以孤悬于文本之外,成为一个独立教学体。因此,日常教学的字词训练一定要扎实。

2.2 引导学生品词析句。初中语文课本中,有很多文质兼美的文章。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很多句子都值得拿出来品析。比如“我在开花!”它们在笑。“我在开花!”它们嚷嚷。先从修辞手法入手。学生可以研读出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紫藤萝花的竞相开放,生机勃勃的形象。再从句式特点入手,上下两句运用了对偶,句式工整。同时运用了四字短语,读起来朗朗上口。

2.3 注重积累,学以致用。语文教材中的很多例子,其实可以作为指导学生写作的例子。就比如我结合毛建清《姜茶》中有段描写母亲切姜丝指导作文的片段训练。

“她蹲身从桌下墙角里翻出一个老姜,用指甲刮掉姜皮后舀水洗了洗,放到砧板上,握起黑铁色的旧菜刀就切了下去。”““咄咄”的刀声先疏后密,直至密如骤雨,连刀刃都快看不真切了。我眼睁睁地看着好大一块生姜变成薄片,又变成细丝,又变成碎末高高地堆起来。”

积累动作描写——“翻、刮、洗、放、卧、切”,一连串的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刻画出母亲切姜丝的娴熟。

积累句式——“变成……又变成……又变成”,排比句式,刻画出了姜丝由粗变细的过程。

仅仅围绕动作描写,学生修改后的作文就进步很多——

“只见她撩起衣袖,娴熟地将各种配料切成细末,然后用手来回地拉扯糯米团。那米黄色的糯米,在这一揉一送之间,变成奶白色,最后看那糯米团子,颗颗饱满,粒粒透亮”

3.指导朗读,让课堂上书声朗朗

在教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一课中,由于这篇文章字数少,非常适合朗读。在教学中我预留了朗读的时间,设计了配乐朗读,师生共读。生生互读等环节。这篇文章的感情微妙而复杂,有不得志的悲凉,知己寥落的感慨,安静赏月的欣喜,月下漫步的悠闲。投影最后一句反复指导学生朗读,“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抓住两个反问句,读出了对世人追名逐利,无暇领略这优美夜色的嘲讽。抓住最后一个“耳”字,更是读出了苏轼随缘自适的豁达心境。

4.师生对话,积极和谐的互动

传统教学多注重老师的“讲”,而轻视学生的“说”。这样就会导致课堂氛围死气沉沉、学生昏昏欲睡,反之,如果一节课,师生互动交流比较多,学生不再是听众,而是最重要的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在师生相互讨论、相互交流的基础上完成的,那么整个课堂气氛就会很活跃,学生更容易接受课堂上的内容。

总结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更好,谁就能震慑学生的心灵。”愿每一个语文人都能打造自己有味的课堂,师生共同享受每一节课的精彩。

猜你喜欢

姜丝师生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初中群文阅读的文本选择及组织
葱丝姜丝蒸黄花鱼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师生过招,你敢接吗
“姜丝可乐”能治疗流感吗
姜汁四季豆丝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