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
2020-11-25王雪香李星辰
王雪香,李星辰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四川 德阳 618300)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对学生自身发展至关重要,关系到他们的未来乃至全社会的进步。随着自媒体时代的来临,当代大学生在思想观念的形成时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引路人,他们肩负着从源头上解决大学生思想偏差的重任。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潜能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学科,虽然积极心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分属两个不同的学科门类,但是在参考了众多文献后发现,尝试以积极心理学理念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打破以往传统的教育模式,为高校辅导员教育工作实效性的增强提供新思路。
以往主要是对积极心理学或思想政治教育单独进行研究,较少涉及两门不同学科的交互作用。即使研究交叉影响也主要是从积极心理学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契合点入手,而对高校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弊端较少涉足[1]。本文则依托当代大学生的时代特点及社会背景,开创性地从积极心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契合点以及积极心理学优势与目前高校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弊端入手,结合新时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为辅导员提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举措。
一、积极心理学的概念及优势
(一)积极心理学的概念
积极心理学是一门从积极角度出发进行研究的新兴科学。它采用科学的原则和方法来研究幸福,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以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
(二)积极心理学的优势
1.强调预防
积极心理学认为预防大于干预,预防所带来的效应远远超过干预的作用。如何进行预防,最主要的是挖掘困境中个体的自身力量,相信自己有克服困境的能力和资源。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健康的、正常的普通人,而不是少数有“问题的人”,应注重的是人性的优点,而不是他们的弱点[2]。
2.强调优势视角
优势视角是心理学的一个常见理念。所有的事情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都可以视为一种优势,包括体验、个人品德、天赋、故事、社区资源等[3]。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体验及个人品德所带来的积极作用。
3.强调社会系统的重要性
积极心理学主张个体的意识和经验既可以在环境中得到体现,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环境的影响。换句话说,积极心理学认为各系统以及系统内部对个体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个体既可以在其中影响他人,也可以被影响。
二、当代大学生的群体特征
(一)心理承受能力弱,心理问题较多
当代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缺少挫折,对新鲜事物他们充满渴望和挑战,但做事没有恒心和毅力,很容易产生挫败感,导致出现自卑、焦虑甚至抑郁等一系列心理问题。
(二)情绪波动大,情绪自控力弱
大学生的情绪控制能力与他们所处的环境,认识的人和物有着密切联系。他们的情绪时常有较大波动,导致出现两极性,挫败感、自我怀疑的的频率不断提高,也会因经常达不到自己的预期标准无比困扰。
(三)易受同辈群体影响,社会环境作用突出
高校大学生以寄宿为主,在大学阶段,父母的影响逐渐让位于同辈群体的影响,同辈群体为高校大学生提供了互相模仿的对象,影响着大学生的各个方面。社会系统理论也强调社会环境对处于社会中的人有着重要影响,尤其是同辈群体在大学生微系统中的作用异常突出。
三、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问题
在教育理念上,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障碍学生的干预和矫正,而轻障碍的预防与发现。在教育目标上,则重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性功能,而轻学生的个体性功能;重共性培养,轻潜能挖掘与个性发挥。在教育形式上,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道德灌输,轻教育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人文关怀。在教育环境上,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显性教育,轻隐性教育,不注重社会系统对学生的影响[4]。
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阻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推进速度。
四、思想政治教育与积极心理学的关联性
积极心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虽属于两个不同门类,他们的理论基础、起源等都有较大区别,看似毫无关联,但是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发现它们在研究内容、教育原则和教育目标等方面存在着相通性。
(一)从研究内容来看
就大学生群体而言,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是大学生的情绪体验、人格特质和组织系统中的积极成分。高尚的个人品德和积极健康的思想观念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并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产生积极的影响[5]。
(二)从教育宗旨来看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积极心理学都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宗旨和原则。积极心理学旨在用欣赏的眼光和优势视角来看待大学生,并挖掘和培养他们的潜能、优秀品德[6]。
(三)从教育目标来看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积极心理学的教育目标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都为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全面来说,思想政治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积极心理学致力于促进大学生积极情感体验、培育积极品质和潜能的挖掘,帮助大学生提升幸福感,培养积极社会心态,从而实现全面发展。
五、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新举措
(一)以学生为主体,加强预防力度
积极心理学认为,预防大于干预,预防所带来的效应远远超过干预的作用。如何进行预防,最主要的就是挖掘困境中个体的自身力量,相信自己有克服困境的能力和资源[7]。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正常的、健康的普通人,而不是少数有“问题的人”,应注重人性的优点,而不是他们的弱点。
高校中的贫困学生有较多积极品质,如吃苦耐劳、坚持不懈、主动勇敢等,同时在家庭的期望与学校的关怀下,他们目标明确,由此对成功的渴望也会相比增加,但如果结果没有达到期望值,他们也会承受不了,甚至会因为家庭的物质支持较少而更易产生悲观的想法,所以辅导员需要对这部分学生做到未雨绸缪,实现有效预防。高校辅导员可以提前将积极心理学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站在困难学生的立场和角度,充分表达自己的支持,帮助他们制定合理的目标,及时调整目标预期,挖掘他们自身的力量,鼓励和培养他们相信自己有克服困境的能力和资源。
(二)发掘优势与潜能,加强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的核心是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尊重个体差异性,关心个体多样的需求,激发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8]。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师可以从乐观型解释风格出发,帮助学生明白失败中蕴藏了更多的知识,是实现目标所必须经历的重要阶段,进而学会对自己宽容,学会乐观面对挫折和失败。落实到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就要利用积极心理学对学生进行心理暗示、语言鼓励、行为支持等积极的方法,激发他们的潜能,引导他们形成乐观向上的心态。
(三)关注社会系统,营造积极教育环境
在积极心理学的指导下,思想政治教育只存在于校园这一传统的固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局面势必被打破,思政教育走出学校,形成学校、家庭与社区三者之间教育合力,构建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大环境,构建出积极的思政教育组织系统成为目标。就学校而言,高校辅导员要整合学校资源,以“德育为先”贯通所有课程、所有环节,树立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理念。对于家庭而言,高校辅导员要与家庭建立好桥梁,帮助家长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形成亲情支持系统。就社区而言,高校辅导员要配合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并做好补充。最重要的是形成学校、家庭和社区积极的联动环境,让合力作用得到充分地发挥。
积极心理学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两者相互渗透,有效结合,从而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目前的困境和弊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为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开辟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