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专业群建设方略探析

2020-11-25胡敏沪

大学 2020年8期
关键词:民办集群民办高校

胡敏沪

(广东培正学院 发展规划处,广东 广州 510830)

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提出了“按需重组人才培养结构和流程”,围绕创新链、产业链调整专业设置,实现校企合作的特色专业集群的全覆盖要求,为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需要厘清自身的发展定位,紧密依托并联系相关行业领域以及地方支柱产业,立足于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学科建设发展作为支撑,打造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独具特色的专业群,提升民办应用型高校办学能力与水准[1]。

一、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专业集群建设概述

专业群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其基本概念与理论主要源自经济学中的产业集群,是产业集群理论在教育领域的演化应用。专业群指与主干学科有高关联度的核心专业作为引领,在某一技术领域里由具有相同或紧密相关的专业技术基础的若干专业组合而成的集群体。专业群建设是适应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是高校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以及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是发展学术、提高科研水平、形成核心竞争力,提高整体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的关键。将若干具有学科基础相同或相关的若干专业有机地组合起来,能产生协同效应,将看似平行重叠或相互区别的各类知识之间搭建起纽带。通过专业之间、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交叉与融合来优化群内的各种资源配置,从而发挥出本校人才资源与多学科交叉的优势,按照地方区域产业集群的总体发展需求,用专业群建设联系产业发展,以学科链对接产业链,以此来提高服务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能力[2]。

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重点在于打造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区域行业产业对接紧密的特色专业集群。数量不在于多,而在于精。按照“重点培育、逐步培育”的策略推进集群的不断发展。专业集群的模式并非一成不变,需要学校根据产业需求以及学科专业的实际情况调整。在建设过程中加以调整和优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动态建构的过程。不断增强民办高校学科专业群的内涵建设,加强学科专业群发展的适应和竞争能力,对于全面加快推进高校事业科学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实现应用型转变具有重大意义。

二、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专业群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且不能与时俱进

民办高校起步较晚,虽然二十几年的发展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绩,积累了一定的办学经验,但其在专业群建设领域探索实践不多,认识略显不足,加之其专业群建设在国内尚处于推广探索阶段,可借鉴和复制的成熟经验和实践成果相对不多。部分民办院校在专业建设方面的相关理念认识与结构设置上跟不上学校发展步伐,没有顶层设计和机制设置,尚处于摸索阶段。对于专业群建设的理解不够,更多的只是简单的将相关专业拼凑汇集,专业之间的关联度不强,衔接性不够,整体性缺乏。专业教师之间的协同与互动不多,认识上未能统一协调,相对较为分散。专业建设未能很好地与学校发展战略出发,未能与时代和社会发展协同[3]。

(二)专业特色不鲜明、结构不成体系且创新力不足

由于专业集群建设是教学和改革模式的双重改革,民办高校需要寻求不同于单一专业建设,能够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自我更新和持续运行的可持续发展机制。民办高校市场化办学,相比公办高校更加注重社会需求,但是在专业建设方面,同质化与雷同性较高,专业区分度不明显。民办高校专业建设在“特”“专”“优”“精”四个方面不突出,与区域产业发展未能有效结合,专业设置缺乏统筹谋划和长远考虑,影响了学科专业群的发展。部分民办高校甚至根本不考虑专业群建设,只是为了应对教学评估,临时随意拼凑“专业群”其专业群内部不成体系,创新优化不足,阻碍了民办高校专业群建设[4]。

(三)资源配置不足且地方服务支撑较弱

民办高校未能系统有效整合各专业资源,包括教学资源、师资配备、实验室、实习体系等,体系内的资源不能实现共享共建。民办高校在专业、教师、教学与科研等各方面更多的是各自为战,没有统一的平台,影响了学科专业群的建设和发展。同时,很多民办高校资源配置不足,未能建立与之匹配的人才培养方案和相应的创新性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力量相对于公办院校非常薄弱。大部分民办院校的学科和专业设置更多的是从招生角度考虑,未能与区域产业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相匹配,地方服务支撑较弱,与地方产业链的对接不够,使应用型民办高校转型难以突破。

三、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专业群建设方略

(一)更新观念,拓宽集群建设思路,提升专业群建设内涵

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要更新观念,主动优化应用型民办本科专业群建设的新思维,更加注重学科专业与专业群内涵建设。要积极加强与国内外相关高校交流,探讨分享专业群建设的各种经验,共同推进专业群的建设。在专业群建设方面,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要做好顶层设计,要正确处理好学科、专业与专业群建设,教学、科研与实践几者之间的联系,相互依托、相互促进、不断突破。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应整合校内专业,打破专业和学科之间的界限,促进校内优质资源共享、融合和共同发展。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有针对性的调整和完善专业结构体系,开拓出符合学校发展定位,面向区域、服务地方的专业群建设路径,要与时俱进,不断优化更新,更好地满足区域行业企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5]。

(二)厘清架构,依托优势学科,打造重点专业集群

为提高应用型学科的专业价值,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与地方产业经济紧密结合,跨学科组建了具有优势特色的学科专业集群。根据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和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的需要,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依据学校办学定位,积极主动地重构学科专业体系,谋求与地方产业集群相结合,以学校优势学科为基础,强化学科建设对专业建设的支撑力度。围绕学科专业群,加强学科专业间的综合、渗透与交叉,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在注重特色师资、特色教材及图书资料、特色实验实习基地等方面多管齐下,增加特色专业群的创建。应用性和特色化发展是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立命之本,促进专业群形成与学科特色一致的专业群特色。

(三)产教融合,以双师资团队为支撑,构建专业群共享平台

推进产教融合,深化产学研合作,实现学校与政府部门、行业以及企业的协同发展,资源整合与优势互补,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群服务产业和区域发展的能力。创造良好的共生环境和良性有序的共生机制,不断加强教学、科研实习基地建设,走产学研合作发展之路,促进学科专业群发展。加快打造一批高水平教学与科研团队,使整个师资队伍与应用型高校相适应。有效整合应用型民办高校专业群,构建多学科专业群的共享平台,包括共享教学平台,实践平台与科研平台,不仅是培养创新型、复合型的应用型人才与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支撑,也是促进学科与专业之间相融合的重要途径[6]。

(四)持续创新,完善建设保障机制,形成可持续发展良性效应

专业集群建设想要取得显著成效,制度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必不可少。根据各个专业集群的实际运行情况,组织行业企业专家和学校领导成立建设指导与管理委员会。委员会需要根据学校的基本条件保证专业集群的合理科学性。校领导作为负责人,制定实施细则,定期召集专业群、课程和核心课程负责人开展会议,讨论建设中出现的问题,统筹资源配置,加强内部交流沟通。同时,学校相关政策和指导意见的出台也尤为重要,包括专业结构的调整、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校企合作的政策和经费支持的相关配套政策,以确保专业集群建设的经费充足,可用于对优秀的集群建设团队给予奖励等方面。专业集群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具备及时更新的动态调整机制、促进校企深入合作的机制和保障项目顺利推进的有效机制,确保每一个环节都达到专业集群的内在要求,适应产业链需求,将专业建设的责权落实到人,实现可持续发展[7]。

四、结语

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专业集群的建设对于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具有积极意义,有利于促进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未来的长远发展。本文对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专业群建设的探讨,优化了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了专业群建设与产业链的无缝对接,为区域经济发展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参考借鉴。

猜你喜欢

民办集群民办高校
新时代加强民办中小学党建工作的必要性
齐口裂腹鱼集群行为对流态的响应
基于信息素决策的无人机集群协同搜索算法
民办高校图书馆电子书资源建设研究
营利性与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分类管理研究
教育部要求各地为民办幼儿园纾困
可持续竞争优势理论下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
民办高校教师权益现状调查
教育部发布民办本科教育首份“体检报告”
勤快又呆萌的集群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