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探究习惯 发展求异思维——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分析
2020-11-25陈仁
陈 仁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韩佐镇九年制学校,甘肃武威 733000)
引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另外,还提出了“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的相关要求,由此可以看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于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及求异发散思维能力的重视。深入挖掘它们,就会发现两者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关联。
一、探究习惯与求异思维能力之间的关系
探究学习,是指在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参与活动下,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和假设开展相关的学习活动,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有效地运用各种科学的方法对相关问题进行自我研究,从而更好地引导其提升自身创新实践能力和树立发散思维意识[1]。而求异思维则是指在开展相关学习活动过程中,在寻找相关问题的解决方式时,通过打破传统学习过程中的思路和方式,从新颖的角度去思考和研究问题,找到更多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并以此提升自身的综合创新能力。
探究习惯的养成是形成求异思维的前提。求异思维本身是需要学生在不断的自主学习过程中打破传统学习方法获得的一种新的学习思路。而要想更好地找到新的研究思路,必须通过不断的自我探究方式去开展相关研究活动,因此,求异思维的形成离不开大量的探究活动。
求异思维的形成对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通过求异思维活动来促进更加深入的研究。探究能力的提升属于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需要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找寻相关资料,综合分析并解答,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开展研究学习时更加深入,也才能更高效地开展一些实践探究活动。
二、探究习惯的形成在求异思维能力发展中的运用
(一)创设情境导入探究主题,催生学生求异思维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教师必须先让学生在课堂中释放自身压力。传统教学活动中,学生一直处于规矩、严肃的课堂氛围中,学生与教师之间缺乏一定的有效互动,自然就很难引导学生提升自身求异思维。为了更好地创设一个师生间和谐互助的氛围,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有趣情境的方式,将需要学生自主探究的活动内容融入具体的情境之中,引导学生更加自然地围绕这一探究问题开展相关学习活动,有效地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好奇心,引导学生更加自如地激活自身求异思维,从而让学生更加自然地发展自身求异思维[2]。
例如,在学习《小木偶的故事》时,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编创课文故事场景,选一位学生扮演小木偶,再选一位学生扮演小狐狸,教师扮演警察。教师:“按照课文中的故事情景,小木偶遇到了一个欺骗他的小狐狸。当警察询问他们时,小狐狸十分愤怒,而小木偶只会笑。如果没有小巫师,小木偶应该怎样让警察相信自己是无辜的?”教师通过情景导入的方式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会有更加丰富多样的思想和情感触点,从而更好地激活学生的求异思维。
(二)合理设疑创设探究问题,促进学生思维碰撞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阅读内容设计一些悬念,让学生围绕这些悬念进行相关的思考和探究活动,对更好地拓展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深度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小学生知识积累相对较少,对语文课文中所描述的很多内容都没有太多的了解,教师可以从课文中孩子们不太熟悉的角度出发创设一些富有悬念性的问题,以此激发他们再思考的兴趣,将这些悬念性问题转换为强烈的求知欲,从而激发学生开展相关的探究活动。为了更好地保证学生保持良好的思维活跃度,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进行有梯度的设疑,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挖掘,将教学重点和难点以悬念创设的方式融入具体的学习活动之中,鼓励学生通过思考问题的方式发展自身求异思维,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在不断的思考和学习过程中提升自身的求异思维能力。
(三)积极引导挖掘探究深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在开展自主探究活动过程中,教师应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引导,通过几种不同的引导方式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求异思维。一是当学生在开展探究活动碰到难点时,教师必须通过引导的方式鼓励学生开展深入的探究活动。由于学生在课堂上接触的都是一些较为陌生的知识,因此难免会在探究过程中遇到一些无法解决的问题。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寻找更多可以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二是引导学生从不同的切入点思考。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不管学生能否完整解答,教师都应抓住学生解答中的关键点引导学生多层次、深层次地补充和辩证答案的合理性。这样学生就会抓住关键点拓展、剖析和验证答案,催生了探究的积极性和求知欲。三是通过导入与课文拓展延伸有关的知识点,引导学生围绕这些知识点展开课文研读,从而形成不同的见解。
通过上述方式开展相关教学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开展更加深入的学习与思考,对更好地鼓励学生开展独立思考活动,对学生形成较强的创新意识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四)适时评价拓展探究宽度,激发学生思维灵感
对自主学习活动的整个过程,教师按照每个孩子的学习状况给予个性化评价,专注于学生阅读过程和阅读后的收获进行评价。这既是对学生努力学习的结果肯定,又是引导学生寻找更多新的思维灵感的必然途径。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首先,教师对不同学生应该有不同的评价形式,专注学生学习阅读情况的不同侧面,肯定和放大优异的一面,让学生在优质评价的成就感中不断优质成长。其次,教师必须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于学习过程的肯定,让学生明白自己的探究学习活动的有效性。再次,教师的评价必须与引导结合在一起,通过在评价中植入更多的问题方向,引导学生更好地拓展自己学习过程中的宽度,激发学生从更多的角度开展深入的学习,从而激发学生求异思维。最后,教师应将评价融入探究活动之中,鼓励学生不论从哪个层面体味到的时代背景和情感都要积极与大家分享,分享的过程中要抓住学生展示中呈现出的新思维、新想法的闪光点并及时地给予评价,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感。
结语
总之,通过鼓励学生开展各种探究式活动的方式引导学生形成较强的探究习惯,不仅能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单一教学课堂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更能进一步引导学生提升自身求异思维能力,帮助学生从更多的角度去思考、理解课文内容。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提升自身求异思维,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利用情景化的教学,采用让学生入景、入情、实时依景设疑、层层逐步引导、相机评价的方式开展相关教学,引导学生在持续的实践活动中形成良好的探究习惯,并以此推进学生求异思维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