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英语教学思政要素挖掘及“润物无声”式学习任务设计初探①

2020-11-25周红专

现代英语 2020年2期
关键词:润物无声英语课程要素

周红专

一、导言

课程思政,自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以来,已在各个学科课程中产生扩展效应。上海高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将思想政治之“盐”融入学校教育之“汤”,取得了初步成效。目前形成了以思政必修课程为核心,数十门“中国系列”思政选修课为骨干、500门综合素养课为支撑、1000余门专业课为辐射的“课程思政”同心圆。张国军在专业课程《建筑结构抗震》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重点强调了工匠精神和敬业精神这两个思政点映射,培养学生的专业荣誉感与职业使命感。

公共大学英语课程量大面广,是中西方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最突出的课程,自然是课程思政的重要阵地。柯璇分析了课程思政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发展的新要求。黄如英提出了以具有国际化和中国特色的优质语言素材,如《中国日报》学“习”时代专栏,导入英语课堂的教学方式。

虽然各课程的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及对它们的相关研究正如火如荼,但各课程的课程思政功能及作用远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本文认为关键在于如何提炼出课程中蕴含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文化自信、人文情怀等思政要素,在教学中利用适当的方式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有机统一,潜移默化地感染到学生,使学生在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有正确的方向。因此,本文以长沙理工大学2019级新生的公共大学英语(一)课程为教学改革对象,试图探索进行公共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具体途径,以实现课程思政润物无声式教育。

二、挖掘课程思政要素

公共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关键是如何能够将思政要素隐性融入语言知识及能力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能够自然接受、慢慢认同、产生共鸣。因此进行公共大学英语(一)课程思政的第一步是充分挖掘课程中的思政要素。教材是学习之本,教师首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课程思政要素。但要提高英语运用能力,学生需要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因此第二课堂活动也应同时成为提升正确思政意识的平台。

(一)挖掘教材中的课程思政因素

开课之前,教师进行集体备课,集思广益,对教材中可以利用或拓展的思政要素进行初步挖掘。学期伊始,教师以课程思政为理念设计调查问卷和访谈。一方面调查学生对教师初步挖掘出的思政要素已有的了解程度及态度,作为期末课程思政效果的评价参照。另一方面,基于调研,从学生的需求和情感出发,设计可行的课程学习任务来引领学生内化目标思政要素。

本文根据教材每单元的主题,充分利用教材中涉及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道德等各方面的内容,结合母语相关文化背景知识或时事热点,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性思考,辩证看待西方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传播弘扬相应的中国的传统文化、哲学思想、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长沙理工大学2019级公共课程大学英语(一)的课堂教学以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全新版大学进阶英语综合教程1》(以下简称为《综合教程1》)和商务印书馆的《新维度大学英语口语基础教程(上)》(以下简称为《口语教程上》)为主要教材。

首先,以《综合教程1》的第四单元为例探索如何挖掘思政要素。第四单元的主题为“Meeting Statesmen(与政治家对话)”。这一单元可挖掘的课程思政要素众多,既有世界著名政治家曼德拉、丘吉尔展示了作为受全世界人民尊敬的政治家应有的品质,更有受到李克强总理接见的美国《科学》杂志主编写的社论中所展示的中国政府重视科技、重视教育(特别是为提高中西部学生进入高质量大学的机会所做出的努力)、负责任地对待环境问题及为之付出的努力,以及敬业爱民的好总理等要素。通过这些要素来引领学生自然得出一个结论:我们的党我们的政府是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其次,探索《口语教程上》里可以挖掘的思政要素。除了每一单元都是从非常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的话题中引领学生树立生活、学习等各方面应具备的道德行为规范外,每一单元有一部分介绍中国文化知识、典故、伟人故事等,如“孟母三迁”“孔子及其私塾教育”“毛泽东创建新民学会”等。这些部分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性的自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自豪感,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遍共识和价值认同。

(二)拓展第二课堂活动以提升思政教育效果

公共英语课程课时少任务多,有限时间内的课堂学习必须辅以有效的第二课堂学习。本文认为应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拓展课程思政的深度和广度。一方面借力“互联网+”,借助China Daily、CGTN等App或公众号平台,选择具有思政要素的优质文章或音频、视频作为补充材料,多渠道丰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内容。另一方面利用学校各级英语角与各种竞赛,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或利用学生社团,开展戏剧表演、读书报告会、英语辩论赛等活动,将思政教育渗透到提升语言应用能力的第二课堂中,有效提升思政教育的效果。

三、设计能建构思政意识的学习任务

在充分挖掘课堂教学及第二课堂活动的思政要素之后,紧接着就应考虑如何设计合适的学习任务,借助任务式语言教学引导学生自主习得各单元所包含的中西文化、世界观、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建构正确的思政意识。

建构主义学习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教师的指导,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根据自身的经验去建构获得。本文认为,公共大学英语课程的学习者通过课堂学习和第二课堂的拓展,在教师协助之下自主构建思政意识,要比显性的思政教育更水到渠成。要实现这种建构式思政教育,任务式教学是一种比较合适的选择。任务式教学强调“做中学”,任务式语言教学通过以意义为中心的语言运用活动使学习者获取知识。课程思政理念下的公共大学英语任务式语言教学的目的除了掌握语言知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之外,就是让学习者去自主构建正确的思政意识。本文从课前、课中、课后三部分来探索设计能建构思政意识的学习任务。

课前任务要求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教师提供的相关教学资料,如英语教学视频、阅读材料、影视片段、歌曲等,解决基本语言问题,并能对这些语言素材进行思考分析,针对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来为完成任务做准备。之后,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探讨和合作,探讨的内容既包括学习难点,也包括任务完成的具体安排,若经探讨依旧无法解决,学生可以及时寻求教师帮助。合作则是小组成员就任务的完成进行明确分工、共同完成小组任务。以《综合教程1》的第一单元“追逐梦想”为例。根据课程思政的理念,教师布置的课前任务是:观看教师放在网络教学平台的电视剧《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第一部》里有关钱学森的视频剪辑及电影《史蒂夫·乔布斯》的有关片段,阅读从Wikipedia下载的关于他们的英文资料,小组讨论:(1)他们各自的梦想、追逐梦想中遇到的困难、梦想实现后的社会影响;(2)由他们分别代表的“中国梦”和“美国梦”来解释什么是“中国梦”和“美国梦”及两者之间的异同。各小组将上述内容准备成5分钟左右、有PPT辅助的课堂陈述(Presentation)。

课中任务既包括小组对任务完成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及采取的解决办法的陈述、任务完成结果的陈述,也包括小组互评、小组相互质疑的任务。教师的任务是组织课堂、针对学生仍有的疑问进行解惑,对学生任务的完成情况给予及时的反馈、对有关问题进行延伸讨论、使学生在师生讨论过程中明辨对错、查缺补漏,特别在相关思政意识的讨论中,通过思想碰撞使相关思政意识更通透,引领学生建构正确的思政意识。继续以上文的《综合教程1》的第一单元《追逐梦想》为例。通过学生自己的讨论及教师的引领,学生们自然地得出“中国梦”和“美国梦”的异同。美国梦,广义上指美国的平等、自由、民主;狭义上指一种相信在美国只要经过努力不懈的奋斗便能获得更好生活的理想,通常这代表了人们在经济上的成功或是企业家的精神。但美国不断扩大的贫富差距使越来越多的人感到“美国梦”十分虚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包括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三个层面,落脚点是“人民幸福”,全国各族人民是实现“中国梦”的主体力量,也是实现“中国梦”的直接受益者。

课后任务的设计旨在巩固课堂上获得的语言知识及思政意识、拓展语言运用能力。在课堂学习结束之后,教师将课堂上的问题及重、难点知识的总结借助“互联网+”向学生进一步反馈;同时布置相关主题的个人书面写作的任务。课后任务能促使学生根据教师的反馈,一方面巩固课堂上的学到的语言知识并反思自身的学习方式,构建更加完善的英语学习方式,进而更好地提升自身的英语运用能力,另一方面也能进一步强化课前课后隐性习得的思政意识。还以上文的《综合教程1》的第一单元《追逐梦想》为例。这一单元的课后任务是要求学生以“My Dream”或“My Dream Job/Life”等为题写一篇作文。大部分学生自然地把自己的人生梦想与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理想有机统一起来,希望在各自的专业领域有所作为,为国家、民族、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由此可见,公共大学英语教学中,在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下,设计合适的课前、课中、课后任务,能让学生通过课外自主语言学习和课内生生及师生互动的讨论反馈主动“构建”正确的思政意识,使语言知识的学习、语言能力的提高与思政意识的提升协同进行。这种课程思政理念下的任务式教学不但能够培养学生对于语言的终身自主学习能力,而且使学生能获得不断自我提升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能力。

四、结语

本研究以长沙理工大学2019级“公共大学英语(一)课程”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究如何在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下,在公共大学英语课程中润物无声式地融入思政意识。本文重在探索如何挖掘公共大学英语课程中的课程思政因素,及如何设计合适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及训练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自己去“构建”这些目标课程思政要素。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的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不仅拓宽了知识、了解世界文化,提高了自身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而且通过有引导的中英文化比较、价值比较、道德比较、信仰比较等坚定了“四个自信”,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正确看待外部世界,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形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自豪感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遍共识和价值认同。本文有助于建立公共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新模式,提升公共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育人效果,实现大学英语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产生协同效应。以后的研究一方面将进行更多更广的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实证对比研究,系统地对公共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效果进行客观的评价;另一方面将探索公共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如何从量、质、面上进行优化,如何将公共大学英语各课程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系统化,实现语言知识传授、语言技能培训和价值引领的系统结合。

猜你喜欢

润物无声英语课程要素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及实践路径
基于OBE理念的综合英语课程形成性评价机制研究
马则中
马启雄
刘作平
让思想政治教育起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Problems and Measures for English Teaching Assessment in Primary and Junior Middle School
2015年8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2015年6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