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认知风格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
2020-11-25汤金燕
汤金燕
(江苏省南京市小行小学,江苏南京 210012)
引言
在学习活动中,不同学生因自身的成长环境、思维模式等的不同呈现出较大的学习差异。例如,有些学生更喜欢听教师讲解;有些学生独立思考意识较强,更喜欢独自琢磨;有些学生喜欢通过同伴之间的热烈讨论来获取知识;有些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浓厚,喜欢动手实验;有些学生偏爱社会科学,人文意识浓厚。这些差异可归纳为学生认知风格的差异。集体性、同步调的教学无法做到“适性课程发展每一个人”。转变教学方式、走向活动化教学是关照差异的方法。
一、识别学生的认知风格
教师心中要有认知风格的概念,提高认知风格意识,通过有意识的观察,从每个学生学习的细节,如课前预习、课堂表现、课堂笔记、完成作业等环节以及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思维方式等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分析他们的认知风格特点;根据学生对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不同学习方式的兴趣、态度、接受度等,来分析学生的反思型和冲动型、整体型和系列型、内倾型和外向型、场依存型和场独立型等特征。此外,教师还可通过认知风格的问卷来辅助诊断学生的认知风格。通过对学生认知风格的识别,引导学生关注自身认知风格,有针对性地开发自身的认知潜能。
二、引导学生关注自身的认知风格
教师不仅仅自己要分析把握学生的认知风格,而且要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认知风格,了解如何运用自身认知风格的优势,将其转化为适合自己学习的策略来改善学习。
例如,面对新接手的班级,我布置学生写了一篇短文,简单地介绍一次收获最大的学习经历,引导他们回顾并思考自己获得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时采取的具体行动,挖掘哪种形式适合自己,收获最多,最有成效。
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互相采访各自的学习过程,可以通过以下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自己的认知风格:你是如何进行预习的?对教师的提问,如何找到思考问题的切入点?又是如何进行复习的?如何准备考试的?如何描述课堂学习?哪些因素对学习新课最有用?学习行为中,哪些因素产生的成效最少?在上述基础工作完成后,教师再有针对性地选择“匹配”型教学策略和“失配”型教学策略。
三、“匹配”型教学策略
“匹配”型教学策略是指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手段、课堂任务、课后练习以及学习活动等教学策略与学生的认知风格相匹配,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1]。
(一)多样化的教学环境
教师要营造开放的教学环境,要先在班级中建立规则、约定以及明确奖惩制度,要在除正常桌椅之外的地方建立学习中心,设置合作区或独立区。独立区不是孤立区,是为内向型、场独立型的学生准备的学习空间。此外,教师要依照多元智能设置展示区,因为对于同一信息,不同认知风格的学生可以用演讲、动手操作活动等不同的形式展现。
(二)细致化的课前摸底
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前置性学习进行教学前测评,了解学生的基础和期望,从而调整自己的拓展性、延伸性、补救性教学设计。例如,在教学《麋鹿》一课时,笔者在“探究单”上设计了题目:“选择最值得交流的词语进行理解。”这不仅要求学生通过预习写出词语的意思,还要写出是通过什么方法理解的。有的学生查阅词典,有的学生联系上下文凭直觉感受来理解。据此,笔者判断学生是反思型还是冲动型。在之后的课堂教学中,笔者会有针对性地让反思型的学生完成分解式的题目,让冲动型的学生完成整体式的题目。
(三)革新化的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用一段时间,针对课堂上的某个环节,进行革新化的课堂教学。例如,笔者在课堂教学中,会专门用10 分钟针对课文的一个重难点问题进行深度的头脑风暴。围绕这个问题,学生可以进行小组讨论,也可以进行独立静思;问题反馈时,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进行不同形式的展现;可以脱离全体,到独立区开展更深更广的学习。对于这部分优势学生,教师要有所关照。
(四)高效化的分层分类课
教师可以尝试分化性教学,即借鉴复式班教学的方式,为学生提供适应性的提高和补习教学。笔者称之为“自选课堂”。在自选课堂上,学生的认知风格比较接近,对教学内容的类型、组织、呈现等具有相似喜好度,容易形成学习共同体。例如,视觉型学生的自选课堂上,教师要注意运用投影、实物演示、多媒体展示等教学手段;听觉型学生的自选课堂上,教师要注意运用言语描述、录音等教学手段。
(五)多元化的可选作业
对于不同认知风格的学生,需要设计不同的作业类型、形式,才能有效地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激发其学习潜能,使其主动学习,主动探究。
例如,设计作业时,对于场独立型的学生,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需要他们完成的练习,如续编故事、用思维导图做读书笔记等。而对于场依存型的学生,则设计团队性作业,如开展社会调查、设计课本剧表演等,他们喜欢作为团队里的一员共同参加活动。此外,还可以让学生给自己布置作业,以此替换一位教师布置的作业,尊重学生的认知风格的偏好,充分挖掘其学习能力。
四、“失配”型教学策略
与“匹配”型教学策略相对应,“失配”型教学策略是指教师通过分析学生认知风格方面的不足,有意识地采取与学生的认知风格“失配”的教学策略,通过“失配”来弥补学生认知特点的弱势,补足短板,使学生的综合认知能力得到有效锻炼和提高。
例如,角色扮演是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对学习过程参与性的有效手段。通常教师会使角色分工与学生的认知风格相匹配,从而发挥学生的个性优势,但也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扮演的角色与自身的认知风格“失配”,来激发其隐性的能力。
对于内向型的学生,应多鼓励并提供机会让其担当小组的领导者角色,多锻炼他与人交流、相处的能力,弥补他在这个方面的不足。笔者在设计每课的“探究单”时,都会设计这样一题:“预习课文后,笔者发现了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想和同学一起交流。”之后再让学生写下自己的疑问。课堂上,笔者会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相机出示学生的疑问,然后有意识地让场独立型的学生来主持这个问题的探讨,让他学会接纳别人的意见和看法。
结语
总之,了解学生的认知风格,在教学设计中立足学习者的认知风格差异,通过“匹配”型教学策略和“失配”型教学策略,优化教学实践,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的关键。让我们都来做一名见“风”使舵的教师,让学生如一艘艘小船乘风破浪、勇往直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