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教育中家庭教育的几个关键点
2020-11-25陈桂玲
⦿陈桂玲
家庭是孩子踏入学校、踏入社会前的最早成长启蒙环境,家庭教育是孩子学校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不同的成长环境,培养出的孩子千差万别,“乖孩子”和“熊孩子”也因教而生,古人语: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家庭教育何其重要,也是其他教育无法取代和完成的。同时家庭教育更是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充分结合,才能更有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
一、身教胜于言教
父母是孩子最早的老师,每个孩子都是从模仿自己父母的行为开始,如果父母属于意志力薄弱、做事不果断、犹犹豫豫、自私自利,只索取不奉献等,在这种家庭氛围中长大的孩子,基本就是父母的翻版,也很容易长成为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坚毅品质、做事犹犹豫豫、缺乏爱心的人。如果父母长期争吵甚至冷战,这种不和睦的家庭氛围,会让儿童长期处于一种焦虑状态,进而养成一种孤僻不爱与人交往、冷漠、自私甚至同样喜欢用暴力解决事情等性格。爱读书学习、与人为善的父母,孩子大部分都把读书当成乐趣,让学习成为习惯,善良有爱心。所以父母的品德操守、个人性格以及做事的方式方法,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孩子产生根深蒂固的影响。
二、注重榜样的力量
父母的言行对子女的影响至深。因为孩子尚且年幼,懵懂无知,没有是非观念,没有对错的概念,他们也就更加倾向于从父母身上寻找自己的行为模式。父母去做事情,说的话,他们都认为应该是对的,是好的,有时候就刻意去模仿,去说,去做。虎父无犬子、母慈子孝等等都是因为孩子成长过程中有一个好的榜样。为了能够更好对孩子开展有效的品德教育,在家庭中父母需要树立良好的榜样。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孩子模仿的对象、学习的榜样,所以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尤其在孩子面前谨言慎行,切不可不论是非区直,恶语相向,甚至大打出手,这些都会在孩子幼小的心灵深处留下很深的印记,甚至产生终生的影响。
三、注意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叶圣陶曾经说过,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的养成是从生活点滴开始的,读书、吃饭、睡觉、走路、眨眼等等都能形成各自的习惯。所以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做一些不好的动作行为,大人就及时予以纠正,以免养成不良习惯。
(一)如何克服不良习惯 为了能够杜绝孩子从小养成不良的生活习惯,家长需要担负起自身的职责作用,在家庭教育中加强对小学生思想品德的管理和教育,从而更好的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
目前,很多家长没有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他们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教育工作应当由学校和教师进行,对于孩子的行为听之任之,从而形成各种不良习惯。有些家长不懂得欣赏孩子,导致孩子缺乏自信;有些家长脾气暴躁,导致孩子没有是非观念,丧失责任心;有些家长为孩子制定一系列规则,而自己却我行我素;有些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导致孩子好吃懒做,不能自理、自立;有些家长对孩子疏于管理,导致孩子缺乏关爱,体会不到生活的美好。这样不仅教育不好孩子,甚至有可能会适得其反,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
比如对待家庭作业的问题,家长不能仅仅关注对错,而是需要在家庭作业的完成中培养孩子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假如教师布置了做一期板报的作业,有的家长大包大揽,自己不会甚至找“高手”来替孩子完成作业,直接剥夺孩子动脑动手的机会;而有的家长给孩子提吃一些意见和建议,找来一些书籍供其参考,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养成了自主思考的良好习惯,也使得孩子对学习充满兴趣,避免了之后因为畏惧学习而出现的一系列消极思想倾向问题。另外,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还需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来适当的为他们确立规矩,如在玩好玩具之后应该将这些玩具放回到原来的位置上;在做完作业之后需要自己动手整理书包等。
(二)如何养成良好习惯 单纯的规范要求,训练习惯,可能适得其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想让孩子养成某种习惯,首先要让孩子对这些行为事物感兴趣,培养习惯先培养兴趣。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通常表现在生活的细枝末节中,如文明礼仪习惯,会使用礼貌用语,良好的卫生习惯,平时能勤剪指甲勤洗手,爱护环境卫生,不随地扔垃圾等。当孩子有了这行为举止的时候,要不吝溢美之词,大加表扬,让孩子对此行为予以肯定。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家长要有耐心、恒心,严格坚持下去。家长为孩子制定的习惯培养目标和规范要切合实际,切实可行,并且一定要全家全程参与,坚决执行。家长还必须持之以恒地对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进行强化训练和不断巩固,直到好习惯在孩子身上成为一种常态化行为。家长也要经常将孩子在家的行为表现反馈给老师,这样家校一致的教育能使孩子更快、更有效地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使孩子受益终身。
总之,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起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每一位家长只有自觉地做好家庭教育工作,尽好家长的责任与义务,率先垂范,家校配合,才能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栋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