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切入点 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2020-11-25郭健
郭 健
(江苏省无锡市隆亭实验小学,江苏无锡 214101)
引 言
2014年4月,我国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设置为课程改革的方向和课堂教学的目标,小学数学课堂同样也不例外。在以往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只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和综合素养,导致学生出现“高分低能”的状况,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1]。因此,数学教师应改变这样的做法,遵循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将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落到实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形成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
一、善于挖掘,培养数学意识
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教师首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从以往一味地注重知识和技能的模式,转向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品质,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和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意识,为数学学习做好铺垫。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数学,从而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实现高效学习。
例如,在讲授“混合运算”时,教师运用多媒体,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体育用品店,展示了两款运动服,A款运动服的价格是69元,B款运动服的价格是55元;还有两款不同的运动鞋,甲款运动鞋的价格是30元,乙款运动鞋的价格是22元。爸爸准备为小明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付了100元,最多能找回多少元?最少呢?学生在生活中一般都有购物经验,这样的问题会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但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认识。要找回的钱最多,购买的运动服和鞋子必定是最便宜的——B款运动服、乙款运动鞋;要找回的钱最少,购买的运动服和鞋子必定是最贵的——A款运动服、甲款运动鞋。基于这样的认识,学生立即投入问题的解决中。
上述案例中,教师没有直接讲解运算顺序,而是从实际生活入手,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思考问题,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二、改变方式,促进数学思考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直接将数学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缺乏内化、吸收的过程,无法深刻理解所学的知识,长此以往,学生渐渐地遗忘所学的知识,无法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应注重优化教学策略,倡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变“灌输讲解”为“自主探索”,让学生学会用数学思考,提升学习效果。
在讲授“长方形的面积”时,教师在课前为学生准备了很多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在新课开始阶段,教师让学生拿出这些小正方形,然后动手拼一个长方形。这样的动手活动中,学生易于操作,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使学生迅速进入操作状态。不一会儿,学生便拼出了长方形,教师趁势抛出了这样的问题:“观察所拼的长方形,一行摆了几个?摆了几排?一共用了多少个小正方形?”学生观察后进行了汇报:一行摆了5个,摆了2排,一共用了10个小正方形;一行摆了4个,摆了3排,一共用了12个小正方形;一行摆了7个,摆了4排,一共用了28个小正方形……教师继续提问:“所拼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长是几厘米?宽是几厘米?”此时,得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就顺理成章了,学生理解起来也容易得多。
上述案例中,教师没有简化公式的推导过程,也没有照本宣科,而是为学生巧妙地设计了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学会用数学思考,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类比迁移,实现数学推理
类比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也是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有效途径。小学数学课本中的很多知识具有很强的关联性、相似性,引入类比,有助于学生在比较中实现迁移,从而使学生更好地进行数学推理,推断出新的数学结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在理解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用类比迁移法,将新知识和与之有联系的旧知识进行比较,使学生将头脑中的知识和技能系统迁移到新知识中。
在讲授“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教师在黑板上用粉笔写了这样一道除法算式:1÷2,然后微笑着对学生说:“你们能根据商不变规律,再写几道商和它相等的除法算式吗?”这样的问题,学生们回答起来很轻松,争着说出答案:2÷4、4÷8、8÷16、16÷32……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依据除法与分数的联系将上面算式的商写成分数形式:因为这些算式的商是相等的,所以这些分数可以用等号来连接,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观察等式,并思考问题:从左往右看,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而大小不变的?从右往左看,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又是怎样变化,而大小不变的?学生根据商不变规律、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得出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上述案例中,教师根据所学新知识为学生搭建联系新旧知识的桥梁,让学生运用头脑中已经掌握的新知识,进行类比,实现迁移,完成了新知识的内化,增强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四、激活思维,渗透数学思想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以往的“双基”改成了“四基”,可见数学思想在学生发展的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改变以往“重知识技能,轻数学思想”的观念,从多个角度、多种途径引导学生挖掘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不断发展他们的核心素养。
在讲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后,教师为学生设计了这样的题目:“一块长方形铁板,长10米,宽8米,从中截取一个最大的正方形钢板,剩下钢板的面积和周长分别是多少?”学生很快投入计算中,学生大体是这样计算的:剩下图形的面积为10×8-8×8=16(平方米);剩下图形的周长为(10+8)×2=36(米),8×4=32(米),36-32=4(米)。显然,学生用长方形的面积减去正方形的面积,长方形的周长减去正方形的周长,学生的思维陷入了定式。此时,教师引导学生画图,为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让学生观察图形,寻找解题方法。学生很快发现,剩下图形的周长是错误的,因为剩下钢板的长是8米,宽是2米,学生根据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很快得出了正确的结果。
上述案例中,教师没有指明学生思路的错误,而是渗透数形结合思想,让学生在画图的过程中,找到错误的根源,探寻出正确的解题方法,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结 语
总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课程改革的深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了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因此,广大数学教师应优化教学策略,落实核心素养培养,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用数学思考,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