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初探
2020-11-25吴秀花蔺国康
吴秀花 蔺国康
(1.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高坝镇建设九年制学校,甘肃武威 733000;2.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洪洋镇陈家沟小学,甘肃武威 733000)
引 言
素质教育强调,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小学低年级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阶段,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当把握好这个关键时期,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基于此,笔者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入手,结合人教版低年级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一、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分析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并未有专门的标准规范提及,本文从新课程标准中提到的高中数学核心素养入手,对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内容进行分析。高中数学核心素养包括数学抽象、
逻辑推理、直观想象、数学建模、数学运算及数学分析六方面[1]。和高中数学相比,小学低年级数学属于基础内容。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小学教学大纲,小学阶段的数学核心素养需要将数学抽象、逻辑推理等高难内容进行简化,添加数感、符号意识等内容。具体而言,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包括数感、符号意识、数学运算、数学分析、空间思维、几何直观、逻辑思维及模型思想等内容,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观念,为后续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2]。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一)自主探究教学策略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培养其数学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进而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需要注意的是,小学数学教师需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入手,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参与自主学习。
以人教版二年级中《认识时间》一课为例,学生已经在一年级学习过《认识钟表》这一课程,掌握了钟面的基本知识,如钟面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和60个小格。《认识时间》的相关知识难度较低,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在该课程教学中应用自主探究策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以5分钟为单位来读取时间的方法,使他们明确1小时为60分。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小闹钟,要求学生利用小闹钟进行自主探究,进一步体会小时和分钟的关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时间。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学生自主探究中把小闹钟作为教具,引导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操作认识时间,可以培养学生的几何分析素养。
(二)小组合作教学策略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促进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有助于整组学生的共同进步。在应用小组合作教学策略时,教师需要遵循组间同质和组内异质原则,保障小组合作优势的发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能够对数学教学进行多元化评价,引导学生通过师生评价、组内评价和生生互评等评价方式,明确自身在学习中的不足,进而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核心素养。
以人教版一年级数学《6~10的认识和加减法》一课为例,教师可以按照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等要素,将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并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完成教学任务。例如,教师可以为各组提供十个苹果卡片,要求学生在小组中操作苹果卡片,在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教师要选拔组长组织探究活动的流程,选拔记录员进行小组交流探究内容的记录,选拔发言代表在课堂中汇报探究结果。在操作过程中,从组长开始,分别进行6~10个苹果的分配,使学生体会2+4=6、3+3=6等数学知识。在上述教学过程中,小组探究活动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数感、逻辑思维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算素养,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实践应用教学策略
传统小学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师过于注重理论教学的问题,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数学分析及数学运算等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善于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提升核心素养。
以人教版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一课为例,教师在课前导入环节组织学生开展“抱一抱”游戏,邀请10名学生站在讲台上绕圈走,在教师说出“几人一组”的指令后,学生按照指定人数组成一组,没有同伴的将被淘汰。在游戏完成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游戏结果进行分析,有的学生找到了同伴,有的学生则单独一个人,我们可以称之为“余数”。在探究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时,教师为各个小组的学生提供12根小棒,要求学生分析12根、11根、10根及9根小棒分别可以摆几个正方形。在小组探究结束后,询问学生余数是否可以为4或者5,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余数的概念,明确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实践,使学生通过亲自操作掌握数学知识的内涵,进而培养他们的数感、数学运算、几何直观及模型思想。
(四)数学情境教学策略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入手,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低年级的小学生活泼好动,喜欢玩游戏,对逻辑性强的数学知识难以产生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法,将数学知识融入各类情境中,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进而培养他们的数感,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以人教版一年级数学《认识人民币》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超市购物的图片和动画,引导学生思考在购物中需要用什么来换取商品,激发学生对人民币的探究兴趣;在讲解了全套人民币的面值后,教师可以创设“参观动物园”的教学情境,为各个学习小组发放各个面值的人民币样币,作为参观动物园的费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通过多媒体图片的展示,要求各小组根据动物园不同项目的收费数额,支付相应的费用,如在观看大象时,需要支付一元钱,有小组拿出两个五角,有小组拿出一元,有小组拿出十个一角。这样,学生就能逐步掌握人民币的换算知识。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选择学生熟悉的生活购物场景和动物园场景作为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伴随“参观动物园”的活动,完成数学知识的获得,有助于学生数感与数学运算素养的培养。
结 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核心素养要求学生具备数据运算、数据分析、数感与直观想象等素养。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通过自主探究教学策略、小组合作教学策略、实践应用教学策略、数学情境教学策略的合理应用,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全面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