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挖掘文本素材 拓展写作视野—部编教材三年级上第一单元作文仿写实践研究

2020-11-25

名师在线 2020年1期
关键词:笔者教材课文

王 艳

(山东农业大学附属学校,山东泰安 271000)

引 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3~4年级的习作教学应能够使学生“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我们强调博览群书对学生写作水平提高的重要性:“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但对于阅读基础薄弱的三年级学生来说,形象思维占据主导地位,如果教师单纯地布置题目让学生去写,学生就会感到很茫然,无法自如、准确地表达。在教学中,笔者注意到,即使一些有了初步阅读积累的学生,在写作中也常常不知如何下笔。仔细分析根源,主要是学生无法将所读文章和自己的实际应用结合起来,不会自觉地从文中汲取和总结表达方式和方法。余映潮老师曾在《小学语文教学艺术30讲》中将学会运用教材分为四个层面,其中第四个层面也是最重要的层面,即“教师如何利用课文设计形态多样而又富有训练力度的学生课堂实践活动”,他从十二个角度阐释这种运用,引导学生在课堂实践活动中学习语言、锻炼能力。

一、结合文本中的语言表达训练要求,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仿写

朱熹说:“古人作文写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仿写是学生习作的起始,是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重要方法。古人不乏利用模仿创作出千古名句的例子,如果没有王勃的模仿,便不会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杜甫借鉴《诗经》写出了“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叶圣陶先生曾说:“艺术的事情大都始于模仿,终于独创。”著名学者周谷城先生也说:“模仿不是创作,但创作不能不有模仿。”经过扎实的训练和实践,笔者发现,仿写既增强了学生对所读材料的理解,又非常有利于学生对写作技巧的学习和掌握。整体而言,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独立创造富有文采的语言样式的能力比较弱,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平时积累优美的词句,或仿照其句式、语言风格另写句子,或选取适当时机,恰当地运用到作文中去。学生应先习得语言,再“依样画葫芦”操练语言,以求熟能生巧,举一反三,转化成能力[1]。

以部编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第一课是《大青树下的小学》,这是一篇思想内容深厚、文笔优美的文章。在学生学习新课程之前,笔者要求他们认真完成一项作业:注意观察我们学校的各个场所及同学们的各种活动,如教室、操场、花坛、校园里的大树下、宣传栏、同学们的上课、课间活动等。布置了作业后,笔者时常会问学生有什么新发现,有时笔者会看到有的学生拿着小本,在操场的一侧记录着什么。

在讲授《大青树下的小学》这篇课文时,笔者引领学生边读文边体会,想象置身在这优美的环境中有什么感受,通过对课文词句的品读,感受校园生活的美好快乐。学完课文后,笔者进行了写作指导及训练,即将课后第三题的一个场景描述拓展为整篇训练。在对课文表达方式的分析和理解中,有的学生对“从……从……从……”这个句式感到新鲜,有的学生非常喜欢“向……向……向……”的表达方法,还有的学生认为写小动物的这一段很有趣,“我们学校里没有小动物呀!”“有的,我们有漂亮的花坛,花坛里常常有可爱的小麻雀,还有嗡嗡飞来的小蜜蜂呢!”“我没有看到蝴蝶,但我也想把它写到作文里,蝴蝶穿着花衣服!”“也可以写美丽的月季花在听我们读书上课。”“我想把小蚂蚁也写到作文里。”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教室里的学习气氛浓郁、热烈。

学生的作文交上来了,异彩纷呈、生动可爱,他们在作文中不但写出了校园的美,还写出了校园生活的快乐。有的学生模仿课文的成文结构,从早上入校写起,把排比和拟人运用得恰当、贴切;喜欢文中描述上课情景的学生创造出了更多生动有趣的场景;有的学生学会了在文末恰当地使用省略号,让文章变得韵味悠长……

二、通过拓展阅读和方法剖析,激发学生仿写兴趣

部编语文教材主张以读书为主,增加阅读量,读书为要。温儒敏先生在《关于语文教学的24条建议》中提出:“所谓‘1+X’的办法,即讲一篇课文,附加若干篇泛读或者课外阅读的文章,让学生自己读,读不懂也没关系,慢慢就弄懂了。”第二课是泰戈尔的作品《花的学校》,当笔者告诉学生泰戈尔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亚洲人时,有些了解诺贝尔奖的学生发出了啧啧的赞叹,笔者趁机向他们推荐了泰戈尔的《飞鸟集》和《新月集》,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阅读,之后重点指导了《金色花》和《职业》两篇短文。因为《职业》的片段在教材《语文园地一》中出现了,有的学生对此产生了兴趣,因此笔者把握住这个时机,引导学生逐段品读,准备进行仿写。考虑到一些学生惧怕作文的心理,笔者和学生一起研究了每段的叙述内容和表达方法,学生发现,三部分的结构相似,先写什么时间,“我”做什么事情,再写“我”观察到的主人公,接下来描述主人公的活动场景,最后叙述“我”的心理活动。经过点拨,学生豁然开朗,愉快地接受了写作任务。之后,笔者嘱咐学生不要拘泥于这样的表达方式,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思路越开阔越好。于是,从学生的笔端涌出了一段段精彩的文字。

【片段一】

清晨,钟表刚指向七点,我从容地背上书包向学校走去。

过马路时,我看见那位辛勤工作的交警叔叔。他站在红绿灯的下面,面对来来往往的车辆和人群,一会儿转身,一会儿挥动起手臂。在他的指挥下,车辆和行人井然有序,没有横穿马路的,也没有违章开车的。

我愿我是一名交警,用自己微薄的力量换来大家的安全。

【片段二】

早晨,我背着书包走在上学的路上,又看见了那位环卫工人,在这条熟悉的道路上,每天我都会看见他。他拿着大扫把,认真地扫地上的落叶,仿佛在那画着什么,他想怎么画就怎么画,无论怎么画,都是美丽的。

我愿我是一个环卫工人,在地上画美丽的图画。

【片段三】

晚上,弯弯的月亮高高地挂在空中,星星眨着眼睛,像一颗颗宝石。

我和妈妈在路边散步,看到公交车行驶在马路上,司机把每一位乘客安全送到目的地。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付出,为我们换来出行的方便和舒适。

我愿我是一名公交司机,不管刮风下雨,都把乘客安全送达。

学生的思路之广令人欣喜,教师、超市的售货员,甚至传达室的爷爷,都成为他们笔下的主人公。精彩的文字,从学生的笔下自然流露,几位一开始认为无从下笔的学生也试着模仿文中的词句,表达自己见到或想到的,从模仿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三、教会学生“用脑”的仿写

语文教学必须在语言学习上下功夫,引导学生欣赏语言,指导学生品味语言的基本方法,着力培养他们对语言的感悟力,不断提高他们的语言鉴赏水平,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会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这应该作为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2]。近几年,从小学到高考,仿写已成为语文试题中常见的题型,仿写是否精妙,体现了学生的观察、分析、模仿和创造能力的强弱。三年级是学生作文的起步阶段,直接创作很难让学生形成有效的思路,而模仿符合这个年龄段学生的特点。胡适先生说:“凡富于创造性的人必敏于模仿,凡不善于模仿的人决不能创造。”鲁迅先生也说:“会模仿又加以创造,不是更好吗?”《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三年级学生“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语文教材中也有了对日记的指导和训练要求。模仿是提高学生写作兴趣,培养独立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具体的实施中,教师要注意把握适合学生仿写的素材,并通过对课文的延伸和拓展,有意识地挖掘课内外有价值的仿写材料,扩大学生的训练面,同时做好仿写指导。温儒敏先生在《关于语文教学的24条建议》中提出:“写作教学不能停留于教给一些技巧方法,还要教‘用脑’”。教师要教会学生用脑,提升学生对阅读材料的领悟和写作方法的反思,真正使学生将作文技巧内化为自己的表达方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用脑”的仿写,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必要途径,学生虽以这些范文为模板,考虑的却是自己的选材和思想内容,体现的是自己的“用脑”过程。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例文中的写作技巧会自然而然地融入学生以后的表达中,进而拓宽学生的写作视野,成为学生创新的基石。

结 语

综上所述,三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在写作学习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常常无法灵活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因此,教师可尝试在写作训练中采取仿写策略,充分挖掘写作素材,指导和训练学生的表达技巧,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开阔学生的写作思路。

猜你喜欢

笔者教材课文
教材精读
重视教材探究,多法破解圆锥曲线点线距
题在书外 根在书中——圆锥曲线第三定义在教材和高考中的渗透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性能相差达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