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写作的积累
2020-11-25浙江省浦江县郑宅镇中心小学张小兰
浙江省浦江县郑宅镇中心小学 张小兰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小学作文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于进入这个岗位不到三年的我来说也是一大挑战。现在我将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和学习体会,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重视文本语言的积累
写作要从积累开始。聚沙成塔,没有词汇的积累何来优美的文章?在平时的写作教学中,我发现孩子们的作文普遍词汇匮乏。形容天气晴朗是“今天天气很好”,形容眼睛是“水汪汪的大眼睛”,形容心情是“我很激动”或者“我很高兴”如此等等。写作是一种创作,怎么能用如此直白简单的语言呢?一篇好的作文必须要有词汇的积累,词汇就是语言的建筑材料。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一直重视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却忽视了文本语言的积累。比如苏教版课文《九寨沟》的第三段“一座座雪峰插入云霄”的“插入云霄”这个词往往会被我们忽视掉,而去讲下面的比喻。因此,尽管学习了这个词,可是孩子们在写作时还是只会写“高高的大楼”“高高的山峰”,而不是“一幢幢大楼插入云霄”“一座座山峰插入云霄”。又如这样的一段文本“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花瓣儿全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在教学中我们关注的往往是“有的……有的……有的……”但其实学生在写作中想不出来的却是“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和“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这两句。
二、重视课外语言的积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写作语言的积累光靠一本语文教材是完全不够的,还要多进行课外阅读,并用摘抄本摘录好词好句好段进行背诵。
有经验的语文老师都非常重视课外阅读,重视“大语文观”。课外阅读不是一类书而是广而杂的阅读,文学类、科教类、杂志、报刊等都是孩子们获取知识的途径。课外阅读也是一种阅读的经验积累。在阅读中,学生能够逐渐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表达技能,看多了,学生也能够了解什么样的开头是好的,结尾应该怎么写。
三、重视语感的培养
模仿是儿童学习的主要手段。他说不出比喻句,但是他会写比喻句,他说不出主谓宾,但知道这句话应该怎样写。这是因为他在平时的学习中有着很强的语感,说不出为什么,但知道应该这样写。这样的语感不单单是老师讲出来的,还是学生自己锻炼出来的。
每当开始写作时,我都会对孩子们说写作的时候语言要优美,多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结构要合理,可以总分总、分总或者总分,可是写上来的作文还是不如人意。开始我认为是学生的态度不认真,一节课加一个读报写字课,为什么两页作文本都只能勉勉强强地写满呢?有的是流水账,有的有内容可是结构不合理,语言平实且结构混乱,进步不大。后来我终于明白,不是孩子们态度不认真,是我在平时上课时讲抽象的内容太多,而忽视了对具体的文本语言的讲解。小学生的思维是很直观的,他知道老师讲的比喻拟人也知道总分结构,但这些太抽象内容对提高小学生的语言建构能力的帮助不大。这就需要老师在平时的课堂当中,对学生积累的语言进行讲解,将学生内在的消极语言转化为积极语言。
四、重视熟读成诵
清代陆世仪在《论小学》中说:“凡人有记性,有悟性。自十五以前,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则多记性,少悟性。十五以后,知识既开,物欲渐染,则多悟性,少记性。故凡有所当读之书,皆当自十五以前使之读熟。”小学生正处于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这一时期的记忆力最好,是涨词汇的黄金时段。写作教学就应该顺应儿童的学习规律,扬长避短,在文本教学中让学生多读,读熟、读透。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如果一个学生站起来读课文结结巴巴、磕磕绊绊,那么他的作文也不会好,可能还会有很多病句。那是因为他写作时就按照内心的大白话去写,没有运用规范的语言。因为文本的语言与他内在的语言不一致,所以读课文时老是磕磕绊绊。只有熟读成诵,才能渐渐掌握语感。
病句是作文教学中老师最头疼的一个问题,如何让孩子减少病句?主要方法还是熟读成诵,让学生读熟、读透、烂熟于心后出口成章。在写作教学课中最常见的模式就是老师站在讲台上投影一本学生的作文,然后当着全班的面批改。刚开始时我的作文点评课也是这样,但后来我发现这种方法不是最好的,因为每个孩子个性不一样,犯语病也不一样,一劳永逸的方法还是背诵。通过背诵,学生才会知道什么样的语言是规范的语言,并学会将自己的语言转化为规范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