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初中语文诗歌教学的“三大策略”
——读《蒋勋说唐诗》管见
2020-11-25杨宏安
杨宏安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铜罗中学,江苏苏州 215237)
引 言
笔者曾经有十年高中教学经历,之后投身初中教学,偶然间读了蒋勋有关唐诗和美学的书籍,对于之前和如今的唐诗教学又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课堂中的唐诗都“活”在了唐诗鉴赏辞典中,无不是文绉绉地介绍诗人,将诗文译成现代汉语,讲解每一句话或特殊字词的手法及艺术效果。唐诗成了一道道有用的题型,却失去了它本身的连贯性和优美性,成了一种孤独而寂寞的存在。
笔者认识到自己的教学不足,是在读了《蒋勋说唐诗》后。蒋勋先生以一篇压倒全唐之作的《春江花月夜》开篇,选取了六位从初唐到晚唐的优秀诗人逐一深入分析。笔者突然发现原来诗歌可以这么美:山水中自有它的生命状态;浪漫中有极致的繁华与落寞;人世间有不可解的离乱与忧愁;文学中有对生命无尽的关怀与深情;更有繁华之后探寻生命的荒凉本质。他探究深刻的问题,但文字简单、真实,运用自身在美术上的专业素养,做到诗中有画、情境结合。他边读诗边讲述音韵美,让人感受到诗的结构和层次感。蒋勋先生更强调每位诗人在诗中所展现的生命状态,并加入自己作为年长者的生命体验,以强调时代给予每个生命个体的影响,展现生命个体在时代情境中的心态[1]。
笔者经过深入阅读和课堂探究实践,通过公开课等的磨砺,加深了对唐诗教学的认识并积累了经验。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历,谈谈在诗歌教学中的领悟和做法。
一、注重朗读背诵
古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文的品读应该是读出来的,诗文情感的领悟也应该是读出来的。古诗的教学应以读品文,以读悟情。在蒋勋先生的音频中,经常会听他边读诗边品析。诗歌由于简短、凝练,跳跃性很强,句与句之间由于跳跃而有留白,有留白就会让人有想象,有想象,诗文中的物象就会附着情感,使读者在朗读过程中体悟情感,穿越千年、百年,与诗歌的作者感同身受,产生共鸣。
很多成功的课例,都离不开大量的诵读。通过诵读,学生才能真正地加深对诗歌的感悟。例如,笔者在讲授王维的《竹里馆》时,除了明确幽篁、长啸的含义外,发现这首诗没有深奥的句子,那么如何让学生充分感悟作者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境界和隐居生活美好的真谛?答案是反复诵读,即通过诵读从节奏、情感等方面把握王维创作时的体验。而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由于不同的节奏、不同的侧重,脑海中开始出现一幅幅画面。他们会告诉我:“王维身处大自然,忽然感觉到巨大的孤独,于是用弹琴和长啸来述志。”之后,笔者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进一步对诗歌画面进行想象:“当一个人在自然中放空自己的思想,就很容易与自然宇宙对话,那么是哪一种物象与他对话了呢?”学生很快就发现是诵读时节奏感特别强的“明月”一词。感悟能力特别强的学生回答:“忽然看到月华如水,涤荡胸怀,王维心中很是惬意,在惬意中感悟到了隐居生活的美好。”多么好的回答呀!读是为了感受氛围,而读后的悟才是真正的理性解析,这些与诵读是分不开的。
在课堂诵读中,笔者认为教师应重视范读,应不吝自身的范读,更不应依靠现代化的多媒体手段。教师的范读更能走入学生的心里,让他们做到“耳与心谋,思听结合”。当笔者教学完《竹里馆》时,将诗歌范读,发现课堂上的学生都沉浸其中。笔者想他们一定与王维有了一次亲密“接触”。
读与背是一家。背诵在诗文教学中必不可少,可能有很多人不能理解,这对感悟艰涩难懂的诗歌有何意义?但是,笔者在听《蒋勋说唐诗》的音频时,有深刻的感受。笔者在听不会背诵的诗歌时,要寻求文本的支持;但是在听会背的诗时,则会有更多样化的领悟。笔者想到,如果学生本身会背诵讲授的诗歌,那么在听讲时会不会和笔者一样会有深刻的感悟呢?所以,笔者鼓励学生把诗词佳句背诵下来。学生通过背诵,对诗歌内容有了更深的感悟,并在思想深处和诗歌蕴含的情感产生共鸣。
二、创设诗画情境
朗读背诵是从音韵美中感悟诗歌,但诗歌离不开它的画面感。图像情境是展示形象的一种手段。抽象的事物通过画面可以让人产生深刻的印象。
诗歌答题为什么会成为学生的禁忌?就算给予学生再多的解题技巧,不管是中考还是高考,学生的得分都一直不高。原因在于学生不会对诗歌进行感悟和审美,不能理解内容和情感,故而答非所问。提高感悟很重要的一点是进入诗歌的画面与情境,许多诗人都能做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教师可通过赏画吟诵、情境创设等方式,让学生对诗歌的赏析能力上升到审美的层次,从而有助于其对诗歌内容和情感的把握。
例如,在《蒋勋说唐诗》中,说到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的开篇,蒋勋说,他曾经与学生一起把这一段改编成电影的脚本,把每个画面都画出来,觉得完全可以拍成现代电影[2]。白居易没有对主客二人有特写,反而把镜头移开去,“拍”了江水上的“别时茫茫江浸月”。笔者以此为契机,在讲授《琵琶行》前布置了以这六句话为主题的画画任务。学生对于这项任务感觉很新奇,于是很用心地完成了作业。上课时,笔者分别展示了学生的优秀画作。很多学生在作画时,其实已经有所感悟:萧条落寞的秋日傍晚,两个友人在江上告别,没有音乐感到无比的孤寂,主客二人喝酒排遣愁绪,而月光不单单是月光,变成了一种情绪的延长。由画而感悟到的意境和情感,让学生很快进入文本的情境中,这堂课开展得很顺利。
三、拓展教学空间
我们说,审美情趣是存在于每位学生内部的文化心理结构,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只能靠学生自身实践活动才能养成。因此,拓展诗词学习的渠道和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诗词学习活动显得尤为重要。这为学生提供在具体环境中开展言语实践的机会,增强了他们个体生命的体验,更好地把握了诗人时代情境中的心态。这是蒋勋先生在“说唐诗”中给予笔者最大的启示。
所以,笔者在班级开设了比较丰富多彩的诗歌活动,如以剧本的形式修改《卖炭翁》并进行演绎。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积极性很高,为此专门设计了PPT 背景,准备了道具和服装,剧本也编纂得有模有样,设计好卖炭翁、黄衣使者和白衫儿的角色,分工明确,对话精细。其实,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对人物形象就有了精准的把握。在学生的眼中,写《卖炭翁》的白居易已经认识到文学不应该只是为贵族服务,更应该深入普通百姓中,成为他们的代言人。白居易这种身处高位却能为社会底层百姓服务的意识,是很令人钦佩的。文学中就应该有对生命的丰富关怀。
结 语
笔者认为,通过这样长期的积累,学生定会对诗歌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有了兴趣再学习诗词,肯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诗词鉴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