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好读书”走向将“书读好”——浅谈我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
2020-11-25安徽省巢湖市城北小学刘雪梅
安徽省巢湖市城北小学 刘雪梅
加强课外阅读是提高全民族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新课标将阅读性质定位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下面我将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入手,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状态下读书、感悟和积淀,以“悦读”促阅读,让学生的阅读目标水到渠成地提高。
一、营造宽松氛围,让学生“好读书”
对学生来说,兴趣是阅读最好的动力。孩子们渴望读自己喜欢的书,其出发点是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它最初是没有明确的目标的,不是为了完成某一个固定的任务而去读书。无目的的读书未必没有好处,儿童时期没有任何想法的读书,都能对人的性格、爱好甚至人生产生极大的影响。书读其中,得乎其外,在于读者本人的感悟。读书的功用主要在于获取生活信息,满足个人情趣,至于提升思想、积淀文化和提高写作则要在阅读的过程中潜移默化、日渐长进。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们,要想让孩子爱上课外阅读,必须先营造宽松的阅读氛围,淡化课外阅读目标的功利性,让学生自由地读书,快乐地读书,久而久之,才能让学生养成“好读书”的良好习惯。
二、推荐阅读内容,让学生多“读好书”
我们在推荐阅读内容的同时,还要努力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让学生主动读,并要在“导”上下功夫。在学生对课外阅读缺乏兴趣的今天,教师要抓住课堂教学中的有利契机,由课内阅读带动课外阅读,扩展学生课外阅读量。如在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可课前介绍三国的局势及主要人物的鲜明性格,课后补充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并发表自己的见解,适时地向爱好历史知识的男生们推荐阅读《三国演义》;在学完萧红的《祖父的园子》一课后,我变戏法般从身后拿出一本书——《呼兰河传》,并说:“谁想看?”顿时一双双小手不约而同地举了起来,我对他们说:“想看,学校的图书室里有好几本,大家可以轮流抽空去看哟!”有的学生性子急,索性让家长买来看并永久收藏。类似情况还有很多,当学完一位名家所写的文章,我经常向学生推荐这位作家所写的有关书籍,以达到加深认识、扩大阅读面的目的。
三、提供阅读方法,让学生将“书读好”
要进一步深化学生阅读的行为,必须采用灵活动多样的阅读方法,这样有助于引领学生自愿、自觉地跨进浩瀚的书海,促使学生真正地把书读好。但很多学生的课外阅读必须按照教师规定的方法去读,这是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时常出现的问题。有的教师指导学生课外读书,像组织阅读教学那样,规定学生用统一的方法,编印统一的读书表格让他们填,绝大部分学生一开始读书,就碰上这些枯燥无味又收获甚微的死板要求,自然而然地对书产生厌读情绪。如何避免这样的现象呢?个人觉得,读书并无定法,方法可以因人而异,可根据自己的喜好、习惯来选择,教师一般只推荐不限制,譬如:读书时可圈可画、可在一旁做批注写感悟、可制作读书卡、或精读或浏览、可摘抄可背诵等。读书靠的是积累消化、熏陶感悟,以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他们有着各自的家庭背景、兴趣爱好、智力差异、不同的价值观等,所以我们要尊重他们对读物选择的权利,鼓励他们创造性地去阅读,珍视他们阅读时产生的独特感受,让他们把书读好是我们最理想的宗旨。
四、淡化阅读评价,让学生意识到“读书好”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活动,课外阅读具有开放性、广泛性、灵活性的特点,我们不能强行对每一位学生统一要求、统一步调、统一内容,对阅读的评价标准也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法。东晋辞赋家陶渊明尚能好读书,但经常也不求甚解,何况我们小学生呢?所以我们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多采用模糊评价的方式,让每个学生真切体悟到“开卷有益”的道理,读好书能促进自身的健康发展就足够了。如果实在要求我们进行评价的话,那么我们可以采取过程性评价的手段,即收集能反映学生阅读过程和结果的资料;或采用以读代评的方法,如果学生能声情并茂地朗读作品,还有必要考核他对作品领悟到什么程度吗?或采用以讲代评的手段,让学生将自己阅读的故事讲给父母或学生听;或采用以演代评的方式,让学生将自己感兴趣的作品,编成小品剧本进行表演;或通过以赛代评的途径,让学生在班级开展阅读擂台赛;更可采用以辩代评的形式,让学生就有关话题在班级开展辩论会等。这样,学生会在丰富多样的评价中享受阅读的乐趣,感受“读书好”的真谛。
读书使人充实,读书使人深邃,读书使人明理。总之,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益处多多,只要我们教师多引领,多指导,多陪伴,孩子们一定会养成“好读书”的习惯,坚持做到“读好书”,并能将“书读好”,最终发出“读书好”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