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泛在学习的商务英语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

2020-11-25汪懿婷

现代英语 2020年10期
关键词:工作坊译本商务英语

汪懿婷

一、引言

商务翻译作为商务英语专业核心课程的重要地位毋庸置疑。随着社会对高质量商务翻译人才需求的日益上升,如何建立科学的翻译教学模式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鲍文和梁芸通过统计分析发现,我国近20年以来高职院校对商务英语翻译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关注得更多,而本科和研究生层次有关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的研究则少之又少。

2020年外语指导委员会发布的《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指南》对本科院校的教学条件提出明确要求,应“拥有覆盖学习及生活场所的网络系统,具备实施现代化教学的软件和硬件条件”;同时,在教学要求方面也指出,应“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专业教学的有效融合”。此外,该指南还在商务翻译的教学目标提到“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应做到能够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解决翻译实践问题,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由此可见,传统模式的翻译教学已无法满足新时代对高端商务人才的要求,现代信息技术支撑下的商务翻译教学改革与研究势在必行。

二、泛在学习的概念与特性

20世纪90年代,美国科学家Mark Weiser博士率先提出了泛在计算(Ubiquitous Computing)这个术语。泛在计算,简单说来就是一种“后桌面电脑时代”的全新人机交互方式,通过将信息处理嵌入到用户日常生活中做到“无处不在”。随后,野村综合研究所基于泛在计算这一理念提出了泛在网络(Ubiquitous Network)的概念,指将泛在计算模式应用到网络服务中,使人置身于无所不在的网络之中,实现人在任何时间、地点,使用任何网络与任何人与物信息交换的一种网络通信方式。

泛在学习(Ubiquitous Learning),指学习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这种无处不在的特性首先表现在学习的发生无处不在;其次,学习的需求无处不在;最后,学习资源无处不在。大多数学者认为,泛在学习是泛在计算的衍生,也是泛在网络环境下数字学习的延伸。随着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及其在教育领域的普及应用,使用泛在网络开展教学已经成为势不可挡的趋势,尤其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爆发期间,线下教育转为线上教学,学生学习的本质就是泛在学习。

三、开展基于泛在学习的商务英语翻译工作坊教学的意义

近年来,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越来越多教育者和研究者推崇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改革翻译教学,但是多数教师只是将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而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众所周知,翻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大量的翻译实践是翻译综合能力提高的先决条件。在以知识灌输为取向的教学模式下,学生被动接收知识,缺乏独立思考和实战翻译的机会,很难发挥主人翁精神,更别提点燃学习的激情。

工作坊(workshop)本质上是一种互动性很强的工作方式,是多人齐聚一堂,以相对轻松、愉快的方式实现某个或某些问题的探讨、解决。而翻译工作坊这一概念最早于1993年由美国翻译理论家Gentzler提出,他把翻译工作坊定义为“类似于某种翻译中心的论坛,在论坛中,多个译者聚集在一起从事翻译活动”。

李明、仲伟合认为它是“一群从事翻译活动的人们聚集在一起,并就某项具体翻译任务进行见仁见智的广泛而热烈的讨论,并通过不断协商,最终议定出该群体所有成员均可接受或认同的译文的一种活动”。基于泛在网络在本科院校开展翻译工作坊教学,能最大限度地改变传统翻译教学以教师为中心、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有助于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职业素养,增加本科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四、基于泛在学习的商务英语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

(一)教学环境

翻译工作坊首选多功能多媒体教室作为教学环境,应适配计算机、网络、职场翻译人员常用的翻译软件,以满足师生日常教学、语料库查询、资料搜集、使用自主学习平台的需要。翻译工作坊各小组模拟组建翻译公司,最好把教学环境布置成仿真的翻译工作环境,越贴近真实的职场环境越能调动学生工作的干劲。比如,每家公司都有自己的名称和logo,甚至企业文化口号。每名译员也有名片和头衔,并在专门的办公桌上展开工作。同时,教学环境不仅局限于课堂,还可延伸到QQ、微信、钉钉等网络平台。经费充足的院校还可以在校内建设翻译实训室,并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在校外设立翻译实训基地,选拔、输送一批有潜力的商务储备人才到企业实习,尽量让学生感受真实的职场生活。

(二)教学内容

虽然当前本科商务英语翻译教材推陈出新,也不乏“十二五”“十三五”国家级规划经典教材,但多数以“翻译理论加练习加参考译文”的形式编排,侧重于翻译基本理论知识的讲解,以微观技能训练为主,缺少语篇宏观的训练。一方面,商务英语翻译课程的教学内容远非几本翻译教材能够覆盖,而且当今商务世界瞬息万变,教材往往信息滞后,无法跟上时代的潮流。另一方面,艰深晦涩的理论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翻译的积极性,教师根据参考答案对学生译文进行的点评往往集中在语言层次上的错误,剥夺了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翻译活动全过程的机会,造成了学生对翻译认识的片面性。

在泛在网络环境中,商务翻译的教学内容可以大致划分为基本翻译理论讲授、翻译技能训练、网络工具技能培训。首先,教师可以自行录制微课,也可以利用相关国家精品课程先让学生了解一些最基本的翻译理论知识,如商务英语翻译的原则与标准,增译、减译、词义转换、视角转换等常见翻译方法。值得注意的是,教师除了基本理论的讲授,也必须关注翻译理论发展的最新动态。在理论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利用数字资源片段化的特点,自由把握进度和节奏,反复观看视频。其次,商务翻译的任课教师应组成团队,建立翻译网络素材库,提供包含商务信函、广告、说明书、信用证、合同等各种类型的平行译本供学生练习、参考,并且定期更新和优化双语素材库。这种做法丰富了教学内容,弥补了教科书的相对滞后性和教材篇幅的限定性。然后将具体的翻译项目引入工作坊,培养学生网络搜索、语料库查询、利用泛在网络学习平台向教师提问或与同学交流探讨的能力,甚至还可以视学生的水平开展翻译本地化的培训,比如教授Trados、MemoQ等常用翻译软件的基本操作技能。

(三)教学主体

工作坊采用的是小组工作的教学模式,而不是教师主导一切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工作的过程当中,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夯实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只有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积极参与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动和讨论,碰撞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不断优化初译本并形成最终译本,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挖掘他们的创造力,帮助他们积累相关领域的知识,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和学习,发挥译者的主体性,快速从学生译员向职业译员靠拢。工作坊小组各成员之间是平等、合作的关系,通过查询资料、组内探讨、课上汇报、反思修改,大家朝着共同目标迈进,为提供最佳译本而努力,实现资源共享,思维交流。各小组之间是友好竞争的关系,正如不同的翻译公司面临同行竞争,最终须以优质的翻译服务取胜。教师退居二线,扮演“导师”的角色,既是组织者,也是监督者,在需要时及时提供帮助,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交流合作,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升专业实践能力,形成综合竞争优势。

(四)教学方式与步骤

根植于泛在学习理念的工作坊教学模式应该将网络教学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

在第一个阶段,教师可以在课前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发布教学视频与其他相关资料,让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有所了解,并在线监督学生完成相对简单的模块训练。然后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以及留言反馈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在课堂上进行集中讲解,再次强调重难点,将宝贵的课堂时间用在刀刃上,而不是浪费在大篇幅的理论阐释上。

在第二个阶段,教师指示学生按照自愿原则组建翻译团队,每组约3-5人,创建团队QQ或钉钉群,各团队推选或指派一名负责人。教师至少提前一周发布具体的翻译项目,学生可以在学校的翻译素材库或者互联网上搜索平行译本作为参考,也可以适当运用翻译网站和翻译软件,实现文件拆分、术语查找、预翻译、校对等。在课堂上,各翻译团队由负责人主持开展对译本的探讨,教师观察各小组成员的表现并进行客观分析,帮助减少、消除团队中“搭便车”的现象,进行现场指导与答疑,梳理原文的翻译重难点。

第三个阶段,各小组成员整理材料,形成最终译本并推选小组代表在工作坊上进行展示,对所采用的翻译策略进行解释、说明。教师认真做记录,对各小组的工作进行点评,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并根据教师和小组互评的分数评选出最优译文。各小组之间取长补短,互相学习,总结经验。

除了采用网络与课堂小组讨论教学以外,翻译工作坊还应积极引入行业导师制,聘请翻译从业人士以课堂参与、在线讲座或远程指导的形式打破课堂与企业的壁垒,尽量为学生营造仿真工作生态环境。另外还可通过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构建实习的平台,提供难能可贵的实践机会,为学生的就业拓宽渠道。

(五)教学评价

以往的翻译教学模式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翻译的成果上,评价机制单一,对学生的评价大多以“一张期末试卷定终身”。这种教学模式忽略了翻译评价标准的不确定性,缺少对翻译的过程性评价。利用泛在网络的现代设备,教师可以随时查看学生的网络学习时长,不同教学模块练习的正确率,学生小组群的聊天记录,录制和研究学生课堂展示的视频,全面掌握学生课前、课中、课后三大阶段的学习情况,做到多元反馈,全程评价。同时,要求学生在小组展示时不仅呈现译本,而且要解释为何采用相应的翻译策略,也就是评注式翻译(Translation with Commentary),可以有效避免某些学生为应付任务过于依赖翻译软件,不加思考的情况。在小组展示时,教师根据译文质量、译文评注、团队配合度、语言表达等几个维度给各小组打分,同时也鼓励小组之间进行客观互评。

基于泛在学习的商务英语翻译期末综合评价考核由过程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共同构成:即在线学习(20%)+译本展示(30%)+期末闭卷考试(40%)+心得总结(10%),其中译本展示取数次工作坊课堂汇报的平均值,由教师评分(60%)和其他小组评分(40%)构成。

五、结语

随着世界跨入“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为改变翻译教学过于注重语言素养,对职业素养认识不足的现状,培养合格的新一代商务外语人才,本科院校利用信息技术鼓励学生开展泛在学习已是大势所趋。商务英语翻译工作坊秉承合作共赢的理念以及与时俱进的精神,最大限度地利用当前泛在网络的技术条件为学生提供高强度的线上加线下翻译训练,摆脱了课堂教学的桎梏,跳出了教材的局限,实现了教学环境、内容、主体、方式、步骤和评价几个方面的改革与创新,为刻板的教学模式注入活力,让学生无处不在地“从做中学”,为日后承接翻译任务打下坚实基础,实现就业的“零适应期”。

猜你喜欢

工作坊译本商务英语
“中日跨境文化研究工作坊”八年记
“任务型”商务英语教学法及应用
罗雪芳名师工作坊:携手共进,聚水成渊
基于SPOC的商务英语混合式教学改革研究
《佛说四人出现世间经》的西夏译本
第二届“新革命史工作坊”会议综述
翻译中的“信”与“不信”——以《飘》的两个中文译本为例
“第七届望道修辞学论坛暨‘修辞与语篇’学术前沿工作坊”述评
基于图式理论的商务英语写作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