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将逐渐盘升
2020-11-25
新冠肺炎疫情使全球经济遭遇重创,人们担忧大萧条和金融危机的复归。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对全球经济的展望,全球经济衰退确实难以避免,仅亚洲的少数经济体或可避免衰退。但衰退程度是否能与大萧条相比,还取决于人类应对疫情的努力。
目前,是否已发生了类似于东亚和次贷危机的金融危机?东亚危机中出现了货币大幅贬值,次贷危机中出现了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倒闭,而欧债危机中则出现了主权债务违约的新面孔。相比之下,疫情至今发生在金融领域的风暴将其概括为金融动荡或更为准确,即目前尚未构成全球性金融危机。
中国民生、经济和金融也面临着疫情带来的挑战。2020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长为负6.8%,从投资到消费,从工业到服务业,从就业到通胀,都传递出疫情对中国的巨大冲击。但在接下来的三个季度也许会让人减少焦虑和不安。目前中国政府采取了松货币、宽财政的宏观应对,并在“六稳”的基础上加码提出了“六保”。我们也许正在逐渐渡过最艰难的一段时间。
就中国投资而言,制造业投资、房地产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是其中最重要的三项。基建投资的恢复节奏较快,随着重大项目的开复工和“新基建”的落地,基础设施投资不悲观;房地产投资初步出现了缓中趋稳趋升的迹象;在保产业链和供应链稳定的基调下,制造业投资触底回稳指日可待。
就中国消费而言,衣食住行等基础消费、医疗教育等服务消费,以及住房汽车等消费的重要性显而易见。目前,商品消费和服务消费已等量齐观,各地也陆续推出助力消费的消费券。消费从短期看,依赖净储蓄,从中长期看,则依赖就业和收入。在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的基调下,尽管消费的报复性反弹是奢望,但以基础消费复苏为主线的回升并不意外。
就中国外资外贸而言,受到疫情在全球蔓延的影响,全球增长和贸易都陡然失速。但目前人们已注意到欧美在二季度稍晚一些时候经济爬坡的可能性;另外,中国并未因疫情而放缓全方位、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步伐,金融领域的对外开放可圈可点。疫情对外资外贸的负面影响正在逐渐收敛。
就中国宏观调控政策而言,和西方经济体的强力刺激不同,中国货币、财税政策保持了适宜的逆周期调节力度,同时也保留了有回旋余地的政策储备空间,可以随着全球疫情和经济的变动而及时调整,达到“六稳”和“六保”的目标。
总之,随着中国疫情防控的常态化和复工复产的全面、有序推进,以及欧美疫情的逐渐消退和社会经济生活的恢复,中国经济增长有望在2020年逐季上行,并最终取得正增长。这对稳定对全球增长的信心大有裨益。
全球经济趋势和疫情应对密切相关。目前,欧美疫情逐渐受控,财政货币刺激力度渐强,一般预期会在5—6月份开始经济爬坡。但兼顾疫情防控和社会经济生活正常化殊非易事,欧美经济爬坡也许会一波三折。不过,人们信心未失、期望仍在。根据IMF的预测,2021年,全球经济将加速回稳,中国经济回到正常增长轨迹的可能性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