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中历史证据意识教学的实践
2020-11-25吴红伟
吴红伟
(江苏省梁丰高级中学,江苏张家港 215600)
引言
历史是一门求真、求实、求是的学科,历史中的各类观点及错综复杂的事件等都需要有力的“证据”来作证。为了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求真、求实、求是”态度,教师应让学生具备证据意识,用证据说话,以证据为引导来促进学生学习历史。毋庸置疑,“证据”是法律领域内经常见到的“名词”,它具有较强的真实性、严谨性,这与历史学科的“求实”精神不谋而合。由此可见,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证据意识十分必要。具体而言,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树立史证教育意识,继而感染和影响学生
教师是历史教学的主导者,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鉴于此,教师应树立史证教育的意识,继而感染与影响学生;应不断学习新课程标准及核心素养的相关内容,并以此为知识平台和教学导向,有计划地开展史证教育;要让学生明白何为证据、历史证据的重要性,以及历史证据的真实性、可依凭性,一旦离开了历史证据,历史的严谨性便会丧失[1]。
在课堂实践教学中,教师要懂得呈现“证据”,让学生理解“史由证来”。教师恰到好处、不间断地呈现历史证据,是其史证教育意识增强的表现。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对于历史课本上所提到的历史事件,以及各类参考书上提到的具有争议性的历史知识,教师只有通过呈现一定的“证据”,才能消除学生心中的疑惑,让学生理解“史由证来”。例如,在教学“发达的古代农业”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刀耕火种”这种原始农业的耕种方式,教师可用多媒体展示“云南独龙族人砍伐森林,准备火耕”的图片与文献《中国古史传说》(“烈山氏之子曰柱,为稷,自夏以上祀之”)。这两种资料分别再现了“刀耕火种”的耕种方式,特别是“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在古史文献中得到了更有力的印证。一张图片、一部古史文献,足以让学生对历史的原貌有更深刻的看法。毋庸赘言,看了史料之后,学生的证据意识会增强,学习效果也会更好。由此可见,在实践教学中,教师有计划地呈现出一些史料证据,能更好地感染学生,增强学生的证据意识。
二、善于利用历史教材,增强学生历史证据意识
高中历史教材的选编具有较高的严谨性与科学性,教材中所呈现的内容都是经过千挑万选的,体现了历史学科的严谨、科学、史证等特征[2]。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历史教材,充分借助教材中真实的历史人物、时间、事件、数据等来培养学生的历史证据意识。这也是学生养成历史证据意识的重要途径。历史教材在阐述某一历史事件时,总是会罗列出一定的图片、文字等史料,这些史料的真实性与权威性很强。但是,针对有些历史事件、人物,教材中并没有过多的史料呈现,因此,教师可通过其他途径来获取,并呈现给学生。
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史料,或者相应地呈现一些更有权威性的史料,同样是培养学生证据意识的一种有效手段[3]。关于教材中的史料呈现,教师可通过PPT 形式展示给学生,并罗列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在事件的旁边给出教材中提到的一些“证据”。例如,在“辛亥革命”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以表格的形式,按时间顺序展示兴中会成立、同盟会成立、“三民主义”提出、武昌起义等,并在旁边给出课本中所呈现的与各个事件相关的史料。如果一些历史事件在课本中鲜有提及,教师可通过网络收集一些真实、具有权威性的证据来补充。表格的形式更能让学生一目了然地理解与认识所学的内容,而且“历史事件—史料证据”的表格模式会让学生心中的“证据意识”得到增强。
三、创造条件鼓励甄别分析史料,促进学生发表个人观点
“不可再现”是历史知识最显著的特征。历史事件、人物、客观事物等都已成为过去,因而对于历史的研究则必须依据一些史料证据来进行[4]。对于历史的研究,由于研究者的侧重点不同,所选用的历史资料不同,其产生的观点往往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高中生针对某一历史事件,应具备根据史料发表自我观点、见解与看法的能力,树立一种实事求是的唯物史观。当然,教材中所呈现的历史观点繁杂多元,教师应鼓励学生认真辨别史料,形成自我观点。
学生所形成的观点不应是凭空臆想的,而是要有一定事实依据的,这就需要学生筛选、辨别、判断一些具有迷惑性的史料,从中得出具有较高价值、能证明自己观点的史料,然后分析、研究这些史料,对自己的观点进行适当的完善与创新,最后呈现出完整的自我观点。例如,在“辛亥革命”的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对“袁世凯”这一人物具有较大的争议,有些学生认为其“窃取革命成果”,是导致革命失败的罪魁祸首。这些学生所给出的史料也具有一定的说服力,如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复辟帝制的相关文献。但也有学生认为,“袁世凯并非一无是处,他是不容置疑的改革家”。同样的,他们也给出了相应的事实证据、图片证据、文献证据等,如袁世凯指导创建新式军队与培养新式军事人才、督导办工厂等。此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寻找能证明自己观点的史料,并进行甄别、分析与判断。通过分析、总结多种史料,学生的证据意识有所增强,自然便能辩证、唯物地看待这一人物。
四、开展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证据意识
探究性学习是新时期一种能促进学生广泛参与、发展学生思维、启迪学生智慧、培养学生素养的有效教学法。要想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教师则应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罗列证据、解读与分析证据、为探究提供依据,继而循序渐进地增强历史证据意识。在实际历史教学中,高中历史教师可依据学情及教学的主要内容,挑选一些具有探究价值与学习价值的主题任务,让学生在探究中完成任务,进而提高学习质量。
一般而言,教师可运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组织教学。首先,教师可以呈现一些史料,让学生结合史料内容与学习任务,在小组内进行积极的探究性学习。例如,在教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课时,教师可先用PPT 展示一些有关中央集权形成的相关文字史料(材料主要有三则),接着给出如下的探究性学习任务:“秦朝中央集权制度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形成的?秦始皇建立了一种从中央到地方较为完善的官制,分别有哪些制度?你认为这些制度在当时来说可行吗?请根据史料来说明。”这一探究性学习任务较为开放,学生可先在小组进行组内讨论,然后根据史料回答相关的问题。其次,教师还要鼓励学生根据课本内容及史料所呈现的内容,就是否“贴切”“可行”表达自己的观点。毋庸置疑,学生根据史料进行组内讨论,分析史料、学习史料、利用史料、评判史料、总结史料的过程,便是证据意识增强的过程。由此可见,教师适当组织小组合作讨论可增强学生的证据意识。
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迎合核心素养及新课程改革的相关要求,将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提上教学日程。同时,教师要在充分意识到证据意识重要性的前提下,循序渐进地对学生产生影响,使学生逐渐重视“证据”在历史学习中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教师要用好教材,不断创新自身的教学模式,多角度、多侧面、全方位地提升学生的历史证据意识,为学生历史综合素养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