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青少年田径训练中的“规范化”问题探讨
2020-11-25李红贵襄汾县业余少体校
李红贵 襄汾县业余少体校
在青少年田径训练中“规范化”问题上,其中“规范化”是指在科学标准范围之内,结合青少年自身的身体状况和学习能力,教练员对青少年的田径训练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并且教学计划中的教学内容要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及年龄认知。开展青少年田径训练的目的是为了国家更精准的选择优秀的田径运动员[1],因为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孩子内在潜力无限且充满活力,所以在这一黄金时期是激发运动员潜能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对青少年进行田径训练是十分有意义的,因此教练员必须重视,根据规范化的制度达到田径训练的预期目标。
一、青少年田径训练的意义
田径训练是大多数运动员基础训练的一部分,很多青少年从小就开始田径训练,就是为了给以后的运动生涯打好底子。青少年正处于成长期,身体机能都还不成熟,是打造身体、增强体能的最佳时期。田径运动是一项全身运动,可以有效地锻炼青少年的体能,促进身体更好的发育成长,既能强身健体,还能打好运动基础。与此同时,青少年在这一时期的学习能力是非常强的,他们的身心都有很强的接受能力,正是学习运动技术的最佳时期。青少年容易注意力不集中,而田径训练可以帮助其更好的集中注意力,提升青少年对于运动的兴趣,进而使其可以积极主动地投身到田径训练中[2]。
二、青少年田径训练中存在的问题
(一)运动量过大
青少年在进行田径训练的过程中,教练员会一点一点地增加他们的运动量,而且是针对所有人同时增量,以此来锻炼青少年的身体机能,使其更好的发展。但是,每个人的身体强度是不一样的,这样就会导致有的青少年因为身体强度的问题而接受不了增量,而教练员这种统一目标的训练方式会导致个别青少年在运动时身体出现负荷,极易造成身体受损等伤害。
(二)将训练当成比赛
很多教练员为了检验青少年的田径训练成果,都会选用比赛的形式,通过比赛成绩来评定其训练效果。对于运动来讲,虽然说比赛是唯一检验成绩的途径,但是训练不是比赛,训练的主要目的是为运动而铺垫。教练员如果过分的用比赛来检验青少年训练效果的话,很容易影响到青少年的心智,使其在训练过程中就有了好胜心理,进而急于求成,甚至对待训练就像对待比赛一样。如果有的青少年训练成绩不理想,很容易导致其产生消极态度,甚至影响到身心健康。
(三)不重视文化课
青少年的田径训练属于业余性质,不像成人田径训练那么专业。而教练员往往只想着怎样使青少年田径训练变得越来越专业,而忽视了对于文化课的教学。青少年的身体成长、人生发展都离不开学习文化,所以青少年即使是为了将来运动做铺垫才进行的田径训练,但也不能忽视学习文化课程。这一时期,正是学习能力最强的时期,只有将文化课学好了才能使自己更有内涵,变得越来越优秀。而且,将文化运用到田径训练上,能使训练更加科学有效,还能提升自己的综合成绩。
三、青少年田径训练中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树立“规范化”教学训练指导思想
教练员在对青少年进行“规范化”田径训练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结合实际教学情况为青少年的田径训练制定“规范化”的指导思想,才能有效提高训练质量及训练效率。但是我国现阶段的青少年田径训练中,很多方面都缺乏相关的“规范化”要求,例如在实际训练过程中,教练员单纯地从提升技术训练的次数进行训练,忽视了技术训练的质量与“规范化”要求,导致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大多来自于教练员传统的训练思路及滞后的训练经验,因为数量的要求相较于质量要求、“规范化”要求要简单得多,所以导致青少年田径训练的质量不高。实际上,科学训练是没有捷径的,只能按照“规范化”要求,脚踏实地的进行,教练员也需要改变自身传统的教学理念,认识到青少年时就应该奠定“规范化”训练基础的重要性[3],这也是促进运动员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式。青少年时期的运动员学习能力强,可塑性佳,是进行“规范化”教学训练及改进技术的重要阶段。例如,在我国跳水集体操项目训练过程中,一般都是在运动员14岁左右就要求其掌握先进的高难度技术动作,并达到世界级水准,但是在此过程中,不对其进行“规范化”的教学训练是很难达到这一目标的。所以,在青少年田径训练时,教练员必须要摆正训练心态,树立“规范化”的训练指导思想,这是促进运动员进行“规范化”训练,解决训练“规范化”问题的前提。
(二)促进训练负荷“规范化”
训练负荷主要包含生理负荷及心理负荷两个方面,其中对于生理负荷来说,负荷的对象年龄、可承担性及生理能力都有着十分紧密地联系,年龄是给教练员一种成长阶段的思量,运动员自身的生理能力,才是确定训练负荷的重要依据。在青少年田径训练过程中,判断负荷的主要依据是青少年的心脏功能,因为教练员无法准确地掌握每天每个运动员的负荷,但是教练员可以根据不同运动员的心理及生理反应情况,科学的调整训练负荷,避免运动员因为训练而产生疲劳感,不管在哪一方面,过度的训练造成过量的负荷对于青少年田径运动员都会产生许多不利的影响。最有效准确确定训练负荷的方式及接受负荷能力的客观指标是在规定的时间内测量运动员的脉搏数,教练员对于运动员在进行田径训练时的脉搏数要有清晰的认知,这样才能更合理准确的安排运动员的负荷。
具体来讲,在对运动员进行脉搏数测量时,首先要在进行田径训练前10s内进行脉搏数测量[4];其次,在田径训练后第一个1min内记录一个10s的脉搏数;再次,同时测定田径训练后恢复到训练前或22-23次/10s脉搏所需要的时间;最后,测量运动员清晨刚醒来时的安静脉搏数量。基于这四种测量的数据,教练员就能够掌握每一名运动员的负荷,进而科学合理地安排负荷之间的间隔时间,科学提高负荷训练的要求。例如,在对田径训练提升强度时,训练后即刻脉搏达到180次/min以上,30次/10min以上;在中强度的田径训练中,训练后即刻脉搏达到160次/min以上,25次/10min以上;在进行低强度的田径训练中,训练后即刻脉搏达到140次/min以上,24次/10min以上。在进行少量田径训练时,在训练后的5-10min之内,脉搏数恢复至训练前的水平;在进行中等强度田径训练时,在训练后的5-10min之内,脉搏数增加至训练前2-5次/10s;在进行高等强度田径训练时,在训练后的5-10min之内,脉搏数增加至训练前6-9次/10s。经过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不难看出,通过脉搏的数据可以明确训练强度的等级,还能够判断训练量的大小及运动员在田径训练中机能情况和思想情绪情况,这是有效对运动员增减负荷的依据,所以在青少年田径训练过程中,教练员要时刻关注运动员的脉搏数,并建立脉搏“数据库”,进而提升运动员的训练质量[5]。
四、促进教法“规范化”
(一)教法“规范化”
运用规范化的教学方法可以使运动员少有弯路,获得事半功倍的成效。举例来说,短跑运动是一项高办法的运动,每一个动作都会影响运动员的速度,比如起跑姿势、手臂摆动、抬腿、奔跑姿势等,教练员会将规范的动作教给运动员,运动员也懂得规范动作的重要性,但是一旦跑起来就会不自觉地加入一些自己的习惯动作,极易影响到比赛成绩,这就证明了一点,教练员对规范化教学落实的不到位且没有对策措施,运动员也就体会不到规范动作所带来的好处。教练员可以围绕规范化教学适当的调整教学方法,进行分解和过渡性教学,比如进行后踢腿的折叠跑,规范化的折叠跑是利用跨部来带动大腿,再由大腿的力量来折叠小腿,在进行前摆迈步时,运动员要同时体会折叠后的动作,与此同时,要求折叠前的摆腿高度要在膝关节处,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张开步子。对于规范化教法的过程是从原地体会动作开始,先练会各种规范动作,然后逐步走,最后跑,这种方式教学既能让运动员打好规范动作的基础,还能增加运动员跑步的连贯性,提升跑步速度。与此同时,还可以让学员观看世界顶级运动员的跑步视频,抓拍他们奔跑中的动作,然后分析他们各自的优势和技术特点,取长补短,长期的坚持练习,最终自然而然就能形成规范的奔跑动作。少年时期是其学习成长的重要时期,这时一定要及时地纠正动作上的错误,因为如果在少年时期就养成错误动作的习惯,成年以后就会很难纠正。所以,规范化教学对于运动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规范的技术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二)教法规范化的基本要求
首先,教练员自己一定要懂得规范的技术并且会做。目前限制学员规范化训练的最主要原因就是体校教学中缺少规范化的规定。所以,作为教练员一定要加上学习,掌握规范化技术,而且在教学上也要严格要求。其次,合理分配训练时间。运动员在训练各项内容时如果分配的训练时间不合理,就会影响其掌握规范化技术。所以,要想掌握正确的动作,就一定要合理地分配好训练时间。最后,检查督促规范教学。作为教练和主管教学的部门一定要尽快解决影响规范化教学的难题,保证有效落实基本技术规范教学。定期组织优秀学员进行特训,进行综合评比分析,促进教练员的训练向规范化方向发展。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青少年的田径训练过程中,教练员必须要提升对青少年田径训练中“规范化”问题的重视,结合运动员的实际学习情况及身体素质,正确分析和规划问题,树立青少年田径训练的目标,从“规范化”教学训练指导思想、训练负荷“规范化”等方面入手,制定详细且科学的训练手段,将理论与实践并重,从整体上提升青少年田径训练的质量和效率,为国家的体育事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