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教融合理念下建设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问题及对策

2020-11-25郝献泽河南理工大学体育学院

灌篮 2020年30期
关键词:体教竞技竞赛

郝献泽 河南理工大学体育学院

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是指学校体育工作成绩突出,学生体质水平高,可以有效开展素质教育,并且在两个以上运动项目中形成传统,经过体育、教育部门联合命名的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推进的新时期,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作为竞技体育融入学校教育的契合点,应当肩负起促进学生体质水平,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重要任务,在经历了几十年的不断实践,我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发展中确实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为许多优秀的竞技运动员打好基础,代表国家参加世界学生运动会,取得了优异的运动成绩,[1]这也表明了建设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意义,但是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地区差异、竞赛体系不全以及文化缺失等问题。[2]“体教融合”理念的出现,为这些问题的解决带来了契机,为提高学生运动员的培养水平,构建更加科学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网络,研究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建设意义重大。

一、体教融合理念的内涵

2020年4月27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中提出了,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明确提到了要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推动青少年学习和体育协调发展,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3]这给作为竞技体育切合点的传统学校带来了新的思路,在2020年8月体育总局提出的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中,更是将传统学校的发展落到了实处。查阅资料可以发现,体教融合理念和体教结合理念都是由体育部门所提出的,是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更高要求和期望,我们能感受到体教融合理念中蕴含着“以竞技体育为核心的体育部门期望更多地获得教育部门的体育资源与支持”的含义。[4]那么“体教融合”的内涵就是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融入教育培养体系当中,将竞技体育作为教育的一种方法,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它是建立在“体教结合”的基础上,是对其内涵的重大升级和补充。

二、体教融合理念下建设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思考

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是中小学学校,是基础教育阶段,是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初级阶段,特别是对小学阶段运动员的培养更是整个培育工作的根基[5],将“体教融合”的理念在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中贯彻落实,不仅体现在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中,更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自从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提出,期间从三级训练网的思想转变到体教结合,再发展到今天的体教融合理念,都是在不断的思考中前行。体育传统学校的发展中存在像学训矛盾、“金牌至上”思想以及传统学校间的输送等问题,以及数据资料也显示向体校输送的运动员明显减少,可以看出文化学习在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目前传统学校向体校输送人才已经不再是单一选项。那么在体教融合的理念下怎样让竞技体育真正融入教育中,打通中小学传统学校之间的输送渠道,对学生运动员培养如何导向,校园体育与传统竞赛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各级体校和传统学校怎么组成竞赛输送网络,这是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发展需要思考的问题。

三、目前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偏位,重视程度不够,建设定位不准

随着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数量的增多,传统学校出现对体育工作不够重视以及思想认识偏位问题。仅仅将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建设定位于少数学生的运动成绩,没有将体教融合理念融入体育传统学校建设,忽略了对自身特色运动项目打造、课余训练的参与度以及学校体育氛围的培养。由于学校体育工作的不重视,存在体育经费投入少,课余训练和竞赛补助短缺,器材补充和场地建设有待加强等问题,导致课余训练竞赛补助、体育教师服装费、运动成绩奖励等无保障,不能充分调动体育教师积极性。

(二)区域竞赛网络尚未形成,人才输送定位模糊

在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建设中出现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无法衔接的情况。市值传统学校建设较好,有些区县传统学校存在教练员师资不足,申报项目少等情况。[6]由于县区与市值间的项目布局不衔接,导致有些项目的竞赛交流机会较少,体育传统学校之间缺乏竞赛交流,县区普通基层学校能够参加的竞赛很少,需要搭建以体育传统学校带动,其他学校广泛参与的竞赛网络。在传统学校的学生运动员输送上,目前对人才输送的定位模糊,仅仅只是定位输送至体校或者省运动队,忽略了学生运动员通过自身专项考取初中、高中以及大学的情况,可能是由于传统学校之间的信息相互不流通,存在学生上学后发现自身专项和学校传统项目不一,或者在学生想以自身专项升学时没有相应的招生政策,从而导致运动员无法坚持多年系统训练[7]。

(三)课余训练不系统,学训矛盾仍然突出

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课余训练不系统,学生运动员档案管理较乱,缺乏专项教师和专项科学化训练的师资培训,许多学校出现教师兼任教练员的情况。由于缺乏相关专项教师管理,导致运动员信息档案管理较乱,会出现在运动员升学后没有相关信息,甚至运动成绩丢失导致不能报名升学特招考试等情况[8]。学训矛盾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它依旧是制约各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建设的重要因素,目前多数学校没有针对学生运动员的补课制度,运动员赛前集训以及外出比赛所耽误的课程没有老师补课,导致家长和学生参与课余训练的积极性不高,竞技体育可选后备人才减少,竞技水平降低。

四、体教融合理念下建设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对策

(一)提高思想认识,转变观念,体教融合形成合力

在我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建设中,各级体育部门、教育部门、传统学校以及体育教师等,应该统一认识,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融入学校教育中,资源互补,共同推动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建设,打造“一校一品”或“一校多品”的校园体育文化,搭建体育后备人才梯队建设网络,增进广大学生健康水平,提高学校体育工作成效[9]。明确各学校领导职责,细化专项拨付与学校配套的资金投入要求,落实体育教师课余训练竞赛待遇和服装费,明确器材场地等条件要求,将体育传统学校工作业绩,纳入学校、教师评优评先,以评促建,优化体育传统学校的资源配置,加大激励奖励措施。

(二)合理规划运动项目布局,构建多元化人才输送渠道

在传统项目学校规划布局方面,要以资源调配为导向,调节城乡布局不平衡和运动项目单一等问题,打造“纵向成线,横向成网”的竞赛网络。打通运动项目的纵向竞赛,建设小、初、高的整体竞赛网,增加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之间的竞赛与交流,吸引更多学校和广大青少年参与体育竞赛活动[10]。加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间的信息交流,重新定位人才输送范畴,各级运动学校和高校、重点中学都应视为体育后备人才输送的通道,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与,真正实现体教融合。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着力解决学训矛盾问题

由于教练员水平较低所导致的课余训练不系统,在未来的发展中应整合资源,定期举办体育教师的业务培训,根据各学校个性化需求,赴各学校进行针对性的辅导与指导,以提高体育教师科学化训练水平,保证学生运动员的课余训练系统性,同时加强对学生运动员的信息管理,方便与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间的沟通交流,保证运动员可以在升学后继续保持系统训练。要真正把体育融入教育中,在传统学校的建设中要根据各级学校特点,依据小、初、高等不同情况,制定相关配套政策,科学训练,提高训练效率,加强宣传引导、文化课补习、作业辅导等,排除学生和家长的后顾之忧。

猜你喜欢

体教竞技竞赛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第1-3届冬季青年奥运会竞技格局分析
体教融合与校园足球对接:方式、困境及策略
体教融合: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协同治理
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教融合的现实困境与发展诉求
地域特征视角下黑龙江省“体教融合”的政策指引与推进路径
创新思维竞赛(3)
创新思维竞赛(6)
花与竞技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