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大疫情背景下的公安监所民警心理问题研究

2020-11-25蒋明杰

犯罪研究 2020年4期
关键词:勤务封闭式公安

秦 飞 蒋明杰

在新冠肺炎重大疫情发生的背景下,根据公安监所疫情防控标准要高于社会面防控标准的要求,公安监所采取了封闭式管理勤务模式。监所民警在承担高负荷、严要求、高标准的警务工作同时,还需要承受封闭式勤务所带来的工作与生活的巨大不便,容易对监所民警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开展重大疫情期间公安监所民警心理问题研究,有助深入了解监所民警的心理压力成因与表现形式,并有针对性地完善心理问题的应对机制。

一、重大疫情背景下的公安监所封闭式勤务模式

根据国家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乙类传染病、采取甲类防控措施”的要求,自2020年1月24日起,全国各地陆续宣布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机制。在重大疫情发生背景下,公安监所面临着人员流动带来的输入性风险、封闭环境下的快速传播风险、重症人员所外送医就诊风险与疫情传播下的强制措施变更风险。〔1〕秦飞:《重大疫情背景下的公安监所应对机制研究》,载《上海公安学院学报》2020年第2期。为防止公安监所内发生疫情传播,公安监所根据疫情防控要求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控措施,并实行全封闭式监所管理勤务模式。所有监所民警及相关工作人员按照ABC三班制勤务轮流驻所,执行不少于14天的执勤或备勤模式,即三分之一警力(A班)封闭式上岗执勤,三分之一警力(B班)封闭备勤,三分之一警力(C班)居家轮休。对于当地疫情较为严重的公安监所则采取ABC三班全部民警全封闭式勤务管理模式,直至疫情结束后解除。承担封闭式上岗执勤任务的A班民警在工作期间一律不得离开监区,如确实有不可抗拒原因离开监区的,则须要重新经过隔离期之后方能返回监区。而承担封闭式备勤任务的B班民警采取集中封闭式备勤,不得离开备勤区域,不得与非备勤人员接触。之后,全国公安监所根据湖北、山东、浙江3省的5个监狱发生罪犯感染新冠肺炎疫情教训,〔2〕《三省监狱连发聚集性疫情》,载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gn/2020/02-21/9100277.shtml,2020年2月25日访问。又进一步强化了封闭式管理勤务模式,再次明确凡进入监区工作的民警及工作人员必须先隔离14天以上,以防止发生疫情输入性风险。

不同于监所正常勤务模式,监所封闭式勤务模式是在重大疫情背景下的一种特殊勤务模式。封闭式勤务模式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特点:一是民警执勤模式的封闭性,凡进入监区工作的民警与工作人员在隔离期内一律不得离开监区或与外界接触,且不同监区之间的民警也应当处于相互间隔离的工作状态;二是隔离时间长,封闭式上岗执勤与封闭式备勤时间合计一般在28天以上,其工作与生活范围都只能限制在指定隔离范围内,在这段时间内民警及工作人员不得擅自离开限定范围,更不能回家或与家人接触;三是执行严格的封闭式勤务管理制度,凡因工作原因离开隔离区域的民警或工作人员,再次进入监区执勤前必须重新进行不少于14天的隔离,凡有违反规定的一律严肃处理。疫情期间的封闭式勤务模式,改变了监所民警的日常工作与生活规律,长期的执勤状态、全封闭的工作模式、高负荷的工作任务、高标准的工作要求,对监所民警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若不能及时得到有效缓解,既会影响到监所民警的身心健康,也会影响到监所管理工作的实际效果。

二、封闭式勤务模式影响下的公安监所民警心理问题调查

为深入了解疫情期间封闭式勤务模式影响下的公安监所民警实际心理状况,本文对上海地区142名参与监所封闭式勤务工作的民警开展问卷调查,以期为之后的监所民警心理问题成因分析提供相关依据。

(一)监所民警个人及家庭基本情况分析

在接受问卷调查的142名公安监所民警中,男性占71.13%,女性占28.87%。从年龄结构来看,30岁以下的民警占37.33%,31至40岁民警占29.58%,41至50岁民警占18.31%,51至60岁民警占14.78%。从婚姻情况看,已婚的占63.38%,未婚的占36.62%。从有无子女情况看,有子女的占55.63%,无子女的占44.37%。从身体情况看,16.9%的民警有高血压,7.04%的民警有高血糖,11.97%的民警有消化系统疾病。

一是从职业性别特点来看,一般从事警察职业的男性要远高于女性,通常情况下,警察院校招录女性学员不超过学员总数的10%,而公安监所基于羁押女性在押人员的执法工作需要,故女民警占比接近监所民警总数的三分之一,远高于从事侦查、治安、交通等其它警务工作的女民警比例。二是就年龄与家庭状况而言,30岁以上民警占62.67%,63.38%已婚率及55.36%有子女比例,说明大部分已婚或步入中年的民警所承担的抚养子女、照顾家庭成员等家庭义务要高于未婚青年民警,疫情期间公安监所执行的封闭式勤务模式,对这部分的民警家庭正常生活影响往往也会更大,由家庭压力引发的民警心理问题值得予以关注。三是从接受问卷调查民警的身体状况来看,有占35.91%的民警患有较为严重的基础性疾病,在疫情期间的封闭式勤务模式与高强度疫情防控工作中,这部分民警不仅要面对身体健康的问题,还要承受封闭式管理所带来的超常规心理压力。

(二)封闭式勤务对监所民警生理的影响

接受问卷调查的142名民警中,在封闭式勤务模式影响下,睡眠质量受到影响者达75.35%,有29.58%的民警出现失眠情况,有53.52%的民警出现不易入睡情况,有30.28%的民警出现多梦易醒情况,有50%的民警出现睡眠较浅的情况。另外,在问卷调查中同时也发现,民警饮食方面受到影响的人数比例达61.97%,有31.69%的民警反映食物种类单一,有45.77%的民警反映食欲下降,有33.8%的民警反映饮食不规律。

在封闭式勤务期间,监所民警需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离开家庭居住环境,在工作单位住宿,且生活起居及活动范围受到严格限制。枯燥的居住环境与有限的生活范围都会对民警心理产生相当大的影响。而封闭式勤务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监所民警的正常饮食选择范围,压抑的居住环境、枯燥的生活氛围又直接影响到民警的食欲,而食欲的下降或不规律,又会对监所民警的工作情绪与心理状态带来负面影响。

(三)监所民警对封闭式勤务模式的认知

在接受问卷调查的142名民警中,有83.8%的民警对工作岗位认同度较高,认同疫情期间采取封闭式勤务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而有16.2%的民警对封闭式勤务认同度不高,还有个别民警对此次公安监所采取封闭式勤务模式存有困惑或对工作安排不能理解,甚至存在一定抵触情绪。而在浙江、山东、武汉等多所监狱发生疫情传播事件之后,根据相关监狱疫情传播事件处置经验,进一步加强了公安监所对疫情的防控力度。这些都对监所民警带来了更多的心理压力,也是部分监所民警对封闭式勤务模式产生抵触情绪的重要因素之一。

公安监所民警在上岗前都经过一定时间的专业警务工作培训,具备从事监所管理工作所必须的职业技能与素养,对突如而来的疫情与封闭式管理勤务模式大都能够表示理解。当然也有部分民警对封闭式勤务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在认识上存在一定差异。但无论是否存在认知差异,所有监所民警都能严格遵守封闭式勤务规定,这也反映出监所民警具备的基本职业素养。但随着封闭式勤务模式时间的延长,对监所民警带来的心理压力也随之呈逐步上升趋势。

(四)封闭式勤务模式对监所民警情绪的影响

接受问卷调查的142名民警中,在焦虑程度自评项中,有72%的民警测评结果正常,整体情绪状态良好;有28%的民警存在一定焦虑情绪。另外问卷调查显示,民警过度关注疫情的占47.18%,每天洗手次数明显增多的占38.73%,其表现形式有即使未接触不洁物品经常会不由自主地去洗手等;因不明原因发火或者想发火的占23.94%,经常会(或者想)有莫名流泪现象的占8.45%。这些都反映出封闭式勤务模式在客观上确实对监所民警情绪的稳定性带来了相当大的负面影响。

总体而言,公安监所民警在疫情期间能够100%严格执行封闭式管理规定,反映出这支民警队伍具备相当高的纪律素养与执行力。但监所民警中所出现的焦虑、过度关注等心理问题,也反映出封闭式管理勤务模式对民警心理与情绪的影响随时间推移正在逐步显现。根据心理问题的动态发展规律,若不对监所民警心理问题加以有效干预,之后随着封闭式勤务时间的推移,出现抑郁、焦虑、过度关注等情绪不稳定表现的监所民警比例极有可能会呈上升趋势,甚至个别监所民警不排除会出现更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因此,疫情期间对监所民警队伍情绪的整体稳定性问题需予以重视。

三、重大疫情背景下的公安监所民警心理问题与成因

在重大疫情发生后,监所采取封闭式勤务模式。公安监所民警在承担疫情所带来的额外疫情防控工作任务同时,还需要承受封闭式勤务所带来的工作与生活巨大不便,由此容易产生情感压抑、焦虑症状、抗压能力下降、情绪波动变大等心理问题。

(一)长期封闭式工作环境下的情感压抑

长期的封闭式工作环境限制了民警的活动区域,打破了民警正常上下班制度。一方面,虽然民警在执勤或备勤期间也会得到一定的休息时间的保障,但这种限定活动范围的保障使民警只能够得到身体上的适度调整,而在心理上民警却始终处于工作状态。根据监所封闭式勤务工作要求,凡在执勤或备勤的监所民警都必须要随时准备处置各类突发情况。民警基本处于“睁眼上班,闭眼睡觉”的工作状态,机械、单调的生活和工作模式让民警身心俱疲。另一方面,在封闭式勤务期间,民警所能够直接接触到的人员只有工作对象(在押人员)与部分同事(民警或工作人员),交流范围与交流内容非常有限,个人情感缺乏表达与宣泄途径,精神状况又得不到正常调适,长期的封闭式工作环境很容易导致监所民警情绪低落、情感压抑的心理问题出现。

随着重大疫情期间监所封闭式管理勤务模式的时间推移,ABC三班反复的交替与轮换,长期封闭式环境下民警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压抑问题将会愈加明显。如果不及时对监所民警这一心理问题进行干预,极有可能会影响到之后的民警工作积极性与工作效率。

(二)高标准疫情防控压力下的焦虑症状

公安监所属于封闭式管理与人员密集区域,一旦发生疫情输入,快速传播的风险相当大。为防止疫情在监所内的传播,监所采取了更高标准、更严格的疫情防控措施。然而,公安监所封闭式勤务模式下的外来疫情输入性风险仍然存在。对比监狱所能够采取的停止全部服刑人员流动的全封闭式管理模式,公安监所只能采取暂停监管场所内不同监室之间在押人员互相流动的相对封闭式管理模式。由于许多传染病具有一定的潜伏性,存在一定的潜伏期,通过收押时的健康检查,仍不能完全排除监所内发生传染性疾病的可能性。〔3〕秦飞:《重大疫情背景下的公安监所应对机制研究》,载《上海公安学院学报》2020年第2期。监所封闭式勤务模式只是从民警及工作人员方向降低了外来输入性风险,并不能完全消除由监所新收在押人员方向带来的输入性风险。对此,也会有部分民警对封闭式勤务有效性的认知产生偏差,进而造成一定的焦虑。

此外,监所疫情防控高标准、严要求也会对民警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监区反复的消毒、通风、风险排摸等专项疫情防控措施,会对民警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部分民警会因过度聚焦于疫情防控而产生焦虑症状。监所民警中出现的焦虑症状,又会影响到其工作期间的精神状态。如工作期间注意力不集中、过度紧张等问题的出现,甚至还会影响到民警食欲与睡眠质量。

(三)免疫力降低导致心理抗压能力下降

在接受问卷调查的民警中,睡眠质量受到影响者高达75.35%,睡眠、休息质量的下降,进而又会导致监所民警食欲下降。工作压力加大,监所民警的心理压力超负荷,往往会通过大脑皮层刺激皮层下神经,从而影响内脏器官活动的正常运行,引起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功能紊乱。如果这种影响随着封闭式勤务模式的事件推移,会进一步加重民警心理与生理负担,从而出现病理变化成为疾病,常见的如高血压病、冠心病、心肌梗塞、糖尿病、消化性溃疡、支气管哮喘甚至癌症等。有关医学研究表明,心理状态和情绪变化容易引起身体免疫力下降。

通常民警在招录前,均接受过相关心理测试,招录后又接受过一定的专业培训,具备从事警务工作所应具备的一定心理素质与抗压能力。但长期处于高强度工作与压力状态下,仍会对民警生理和心理造成相当大的负面影响。疫情期间,在封闭式勤务影响下有部分民警出现不同程度的免疫力下降。当然,监所民警免疫力下降程度也与是否患有基础性疾病、民警个性或心理素质差异等诸多因素都有密切关联。但是,需要予以重视的是,部分监所民警免疫力的下降还会导致其抗压能力的下降。疫情期间公安监所民警除面对疫情防控压力外,还经常会面对在押人员挑衅、违规、抗管抗教等行为。民警身体状况与抗压能力的下降,会导致处置监所突发情况反应能力的降低,这对监所安全管理与疫情防控工作的持续、有效推进都会造成一定负面影响。

(四)民警家庭困难造成的情绪波动表现

在封闭式勤务期间,监所民警至少有28天甚至更长时间不能回家,对家人的担心和牵挂成为民警心理压力的重要来源之一。在接受问卷调查的142名民警中,男民警占71.13%,他们大多是家庭的顶梁柱,其中有妻子怀孕的、有亲人突然查出患重大疾病的,遭遇这些情况都会增加民警心理负担。而在接受问卷调查的142名民警中,女民警占28.87%,其中家中子女年幼的占到一半以上,疫情期间因学校停课孩子基本都留守家中,加上其中部分家庭存在双警家庭、警医家庭等情况,子女无人照顾的情况比较突出。上述情况都是造成监所民警在疫情期间情绪波动变大的重要原因。

公安监所对在押人员的管理工作,需要监所民警具备良好、稳定的心理素质,在面对涉及在押人员的突发情况时具备良好的处置能力。疫情发生后,由于监所开展的封闭式管理模式,诸如在押人员家属物品接济与流转、已决在押人员家属会见等监所日常管理工作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这些都是在押人员情绪产生波动的不利因素。而监所民警在执勤时的情绪波动表现,也会直接或者间接影响到监所管理的在押人员情绪。因此,解决封闭式管理期间监所民警情绪波动过大问题,也是疫情期间确保监所安全、稳定监区秩序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

四、重大疫情背景下的公安监所民警心理问题应对机制

在重大疫情发生背景下,为更好解决封闭式勤务模式期间监所民警心理问题,进而提升工作效率,实现疫情防控与监所管理安全工作目标,有必要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监所民警心理问题应对机制。

(一)重大疫情背景下的监所民警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心理危机是指个体在遇到了突发事件或面临重大的挫折和困难时,当事人自己既不能回避,又无法用自己的资源和应激方式来解决时所出现的心理反应。在监所管理工作中,监所民警与在押人员之间经常会因立场差异、认知差异、个性差异和诉求差异发生各类形式不同的管理冲突。〔4〕秦飞、李焰、孙蓓:《风险与规则——警务视角下的看守所突发事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74页。在重大疫情期间的封闭式管理勤务模式下,监所民警缺乏正常的心理宣泄途径,长期的工作压力更容易导致心理危机的出现。完善监所民警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有助于减少民警心理压力导致的严重心理问题,也有利于监所安全与文明管理。

一般而言,监所民警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大致可分为心理疏导、心理问题剖析与心理危机干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心理疏导阶段,在监所内建立心理辅导室,通过专职或兼职心理辅导人员以视频或电话方式与监所民警开展交流,对交流中发现的民警早期、轻微焦虑、心理波动等现象开展疏导。第二阶段是心理问题剖析阶段,专职或兼职心理辅导人员对交流中发现的监所民警普遍性问题,或者个别民警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发现潜在心理危机问题,并提出风险提示与解决建议。第三阶段是对严重心理问题的干预阶段,针对有可能会由心理问题导致的冲动、易怒、抑郁等严重影响监所管理工作的民警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延缓或减轻其因心理问题产生的相应表现症状,使民警能够在完成情绪调适后正常开展工作。当然,在重大疫情背景下,监所民警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并不能完全、彻底解决心理问题,还需要在其他机制配合下才能更好地达到化解民警心理问题的效果。

(二)智慧警务支持下的监所封闭式勤务优化机制

为防止疫情在公安监所的输入与传播,监所采取了异常严格的封闭式管理与疫情防控措施。凡涉及监所内人员的流动,即包括民警、工作人员与在押人员,都必须经过严格的检查、隔离、消毒与观察等工作措施,这些防疫工作措施增加了监所工作量与相应工作负担。而在公安监所中,看守所承担着保障刑事诉讼的重要职责,收押犯罪嫌疑人与被告人、律师会见、提审与开庭等日常工作中产生的人员流动情况,远多于拘留所、强制戒毒所等其他行政羁押场所。在同样封闭式勤务模式下,看守所民警的工作压力与心理压力也高于其他行政羁押场所民警。

在当前公安机关开展的智慧警务建设支持下,通过改革警务流程与工作模式,可起到减轻监所民警工作负担,缓解因高强度工作对民警带来的心理压力的作用。一是通过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的应用,提升监所安防与技防的应用水平,加强风险预警与安全管控,通过技术手段降低突发情况带来的安全管理压力;二是通过视频会见、视频提审、视频开庭等方式减少监所内外的人员流动与疫情输入性风险,同时也能够为监所民警减少相应疫情防控工作量;三是采取民警直接管理与智能设备应用相结合,采用送饭机器人、送药机器人等无人设备,在民警操控下完成日常监所保障任务,降低监所内的人员流动频率,也为监所民警日常保障工作减负。在智慧警务支持下,实现封闭式勤务模式的增效减负同时,也有助于缓解民警因工作紧张而造成的心理压力。

(三)封闭式勤务模式下的监所工作环境优化机制

在非疫情期间的正常勤务模式情况下,监所作为羁押场所,监所民警在所内以羁押管理、安全防范等工作为重点,一般不会考虑在监所内为民警设置过多的放松环境与娱乐设施。而在监所封闭式勤务管理期间,民警除去执勤工作以外,正常休息与放松时间均在监所内指定地点度过,时间跨度也比一般值班、备勤时间要长很多。而通过建立健全监所环境优化机制,改善监所工作环境,增加文化娱乐活动等措施,能够起到转移民警注意力,缓解民警紧张、焦虑心情的作用。

一方面,通过增加绿植、建立文化墙等方式,改造监所工作环境,利用工作环境变化吸引民警注意力,起到适度舒缓紧张、焦躁的心情的作用。另一方面,在监所采取封闭式勤务模式管理期间,在监所内设置专门的文化娱乐场所,鼓励民警适度开展体育锻炼、棋牌、读书等文化娱乐活动,在帮助监所民警释放内心情感、培养良好情操、锻炼身体的同时,还能够达到缓解过度关注疫情的焦虑情绪,舒缓压力,稳定情绪的效果。

(四)重大疫情背景下的监所民警职业素养培育机制

警察作为一种职业,必须具备符合警察这一职业特点要求的态度和技能,警察职业素养的培育并非一朝一夕,通常而言,根据警察职业素养培育阶段可分为职前(学历教育)与在职(工作期间)两个阶段,〔5〕秦飞:《英美警察职业素养教育特点与启示》,载《甘肃警察职业学院学报》2015年第3期。而在职阶段又可分为日常培育与战时培育两种情况。具备良好的警察职业素养是从事专门警务工作的基本素质要求,尤其是在面对重大疫情等突发事件时,更是对警察职业素养养成情况的考验。

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的封闭式勤务模式期间,许多公安监所及其上级业务指导部门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一系列的业务与职业素养培训。在确保民警完成执勤与备勤任务的前提下,通过培训提升民警防疫工作能力,以及强化民警职业素养的养成。也有部分地区的监所更将民警疫情期间开展的职业能力提升培训与警衔晋升、职级晋升相挂钩。让监所民警在备勤期间通过培训得到能力与素养提升同时,实现个人职业能力提升,这有助于监所民警增强获得感,并提升心理抗压能力。在重大疫情期间,通过封闭式集中管理的勤务模式,形成一套完整的提升监所民警职业素养的培训机制,既是对防疫工作的有力支持,也是提升监所民警抗压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五)重大疫情背景下的监所民警实时激励机制

在重大疫情发生的背景下,国家对从事一线防疫工作的相关工作人员给予一定的津贴或补助,各地也根据相关国家政策对防疫工作中表现积极的工作人员采取一定的激励性措施。例如,在2020年1月下旬,财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了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有关经费保障政策的通知,通知明确对参加防治工作的医务人员和防疫工作者给予临时性工作补助。〔6〕《财政部、国家卫健委:一线疫情防控人员中央补助每人每天300元》,载网易网,https://3g.163.com/all/article/F44UV0GQ0514D3UH.html?from=history-back-list,2020年5月27日访问。虽然公安监所并不属于通知中所列疫情防控工作的第一线,但是由于监所环境封闭、人员高度密集且在押人员身份特殊,一旦发生疫情传播,治疗与隔离难度更大,为确保监所封闭式管理模式执行效果,故监所采用了封闭式勤务模式。

在封闭式勤务模式执行期间,监所民警在岗时间远超过正常勤务时间,工作量也随着疫情防控工作要求大幅度上升,民警家庭正常生活规律也被打破。所以,是否可以酌情对监所民警予以实时激励,这样一方面,疫情期间对参与监所封闭式勤务模式的民警给予一定的津贴补助,会使民警在心理上感受到得到价值认同与关心;另一方面,采取实时激励机制,有助于在疫情期间选树典型,在工作中形成良性互动,推动监所民警职业价值观的培育。

猜你喜欢

勤务封闭式公安
博物馆:上海公安史图片展
博物馆:上海公安史图片展
关于消防救援队伍拓展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勤务的思考
开放式与封闭式社群的运营比较分析
探析智慧交通在交管“情指勤督一体化”勤务改革中的应用
市公安采风咏
未来人马丁
街区制小区物业管理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