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课堂开展因材施教的探索
2020-11-25刘向辉
刘向辉
(湖南省醴陵市泗汾镇烟坪完全小学 湖南 醴陵 412200)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为了让全体学生都能够获得全面发展,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更加重视对受教育者核心素养的培养,通过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培养受教育者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1.实施因材施教教学原则的意义
首先.,无论是心理学还是遗传学,都指出学生的学习受遗传和环境的影响。有些人的资质与其遗传基因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人被我们称为所谓的“天才”。但是“天才”毕竟是少数的,大部分的人都是“凡人”,我们要想在某些方面取得成功,就必须要经过后天的努力。事实上,每个学生作为一个学习的个体,即使有相同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和学校教育,每个人的心理状态行为习惯,审美观等都有着很大的差异。所以如果我们的教学简单机械,不能灵活的根据学生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学生之间的差异只会越来越大。
其次,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社会分工也变得越来越细,社会对不同人才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多。利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还能够为社会培养尽可能多的专业人才。
最后,因材施教的实施不仅是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还是我国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重要途径,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充分尊重了学生个人的学习需求、愿望以及理想,充分挖掘了学生的学习潜能,因此能够更快的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成才。
2.在核心素养前提下对学生因材施教的策略
2.1 认真钻研,了解学生。老师要想对学生因材施教,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然后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个性特点来确定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学习方法指导等多方面的教学目标,才能在把握整体学生学习目标,与培养学生个性化发展目标相结合。其次,为了制定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目标,老师要充分了解并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合理的安排教学任务,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知识认知上的障碍;老师还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利用小组合作、班级授课、分组教学等手段,以学生的爱好和兴趣为出发点,根据学生学习反馈及时的调解教学策略,从小学的整体出发,积极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
2.2 合理进行任务分层。为了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发展,老师还可以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安排不同的语文基础训练内容,对于一些学习水平较低的学生,应该记忆和理解的训练为主,帮助学生巩固和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对于一些学习水平较高的学生,老师除了让他们进行一般项目的训练之外,还可以适当的提高训练项目的难度。
比如,在低年级学生学习古诗《咏柳》时,对大部分的学生来说,老师要让他们达到会认、会写本课的生字,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目标;对于语文学困生,老师则可以利用词卡、图片、模型等教学工具,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提问和个别指导,进一步培养学生领悟美、欣赏美的能力,有效的提高学困生的语文学科素养;而对于一些学习能力较高,相对较好的学生来说,老师则可以为他不知一些别的学习任务如,了解是人的生平,背诵几首同一诗人写的其他古诗。
2.3 作业内容与学生学习水平相吻合。为了实施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在布置作业的时候,老师就不能对学生们一刀切,而是要与教学的内容与教学目标相吻合,难度适宜,根据学生学习水平呈阶梯式确定作业难易度。比如,老师可以把习题作业分为不同的板块,如:必做题、选做题和课外拓展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巩固和强化基础知识的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阶段,对学生听、说、读、写技能的培训必不可少,而布置作业的目的也是为了促进学生综合技能的不断发展。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4项基本技能和学生的核心素养,老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也要因材施教。对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老师要加强对学生书、写技能的训练,通过布置抄写生字,布置背诵任务的作业,让学生打好自己的语文基本功;对于一些基础知识掌握较好的学生,老师除了要加强他们书、写技能的训练,更要适当加强对他们听、说技能的训练,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多参与一些诗歌比赛、朗诵大会,全面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
总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在核心素养的前提下有效开展学生实施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小学语文老师就必须要深入了解学生性格特点和学习习惯,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手段,与学生多沟通、多交流,才能够实现教学的目的,提高学生们的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