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路清晰,脉络分明

2020-11-24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20年43期
关键词:鲍叔鲍叔牙胸襟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病文展示

鲍叔牙的眼光与胸襟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齐桓公,一个流亡的公子,最终登上了权力的巅峰,成为春秋时期中原第一位霸主;管仲,以自身实力诠释了何为“治大国若烹小鲜”,成为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底气”。不过我最叹服的,还是为这两位提供推力、甘为人梯的鲍叔牙。没有鲍叔牙,历史上不会有公子小白“逆袭”的神话,不会有管仲青史留名的佳话——管仲甚至可能为自己先前的行为付出生命的代价;如果没有了管仲,公子小白恐怕也不会成为一代霸主。

我们似乎会有这样的错觉:鲍叔牙只是国家的一枚小小的棋子,偶然之间盘活了一个棋局,棋子本身不值一提。果真如此么?恐怕未必。管仲虽有天纵之才,但毕竟是戴罪之身,被擒获后,保全性命都成了一种奢望,是鲍叔牙将他推到了历史舞台前。鲍叔牙用坦荡的胸襟,为管仲搭建了一个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

公子小白虽有坚忍不拔之志和随机应变之智,但他毕竟是普通人,面对差一点把自己杀掉的仇家,他恨不能手刃管仲,生啖其肉,是鲍叔牙的一番话让他冷静了下来:先前,管仲在敌方阵营,臣子各为其主;当下,局面掌控在自己手中——那么,放下仇恨,不计前嫌,是一个智慧的君主所应该做的。倘若鲍叔牙未能洞察公子小白志在天下,且懂得取舍,他又如何敢冒险游说?是鲍叔牙洞明的眼光,让未来的齐桓公与一代贤相管仲碰撞出历史的火花。

毋庸置疑,鲍叔牙是一个心怀天下的人,是一个知己知彼的人。这样的人,在人生战局中不单成就他人,也最终成就了自己——“独木难成林”,他甘居管仲之下,看似退让,实则彰显了气度,于是“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索伦·克尔凯郭尔说过:“想理解人生只能追溯过去,但要度过人生则应向前展望。”对于管仲,我们可能会赞叹其机遇与才华,但对于成全了齐桓公、管仲,最终也成就了自己的鲍叔牙,则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如果自己不能做时代的掌舵人,那么就不要吝惜于给掌舵人助力,让他带领整船人驶向成功的彼岸!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病文诊断

作文主题鲜明,观点正确,要言不烦,是一篇不错的考场作文。但细究起来,本文还存在着这几个方面的不足:一是在文体上未能凸显读书会上发言稿的特色,更像一篇史论;二是作文主体部分对鲍叔牙的分析较为散乱,未能做到条分缕析,层次分明;语言叙述不够规范,略显混乱,致使作文思路不够清晰,过渡不够自然;三是整篇作文就事论事,缺少与考生自身和现实的联系,使读史乃至读书的意义得不到彰显。以上三个方面需要作适当修正和补充。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题目要求考生围绕“对哪个人物感触最深”来谈,可以说立意显豁,没有太大的审题难度,但是究竟选择谁来评议,怎样才能写出深度与新意,需要考生认真思考与权衡。考生不仅要了解齐桓公、管仲、鲍叔三人的特点,还要认清三人之间的关系:是因为鲍叔的无私举荐和齐桓公的知人善用,管仲的才华才得以凸显,而这一切的基础又是管仲自身的能力与才干,这是管仲成功、齐国强盛最重要的砝码。考生要在仔细分析三人优点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认知进行写作。考生可以以其中一个人物为写作重点,以另外两人作为比照与陪衬。写齐桓公,强调“欲成大业,必须大度”;写管仲,强调“强国必先树人”;写鲍叔,强调“甘居人下,赢得生前身后名”。在文体上,要体现出读书报告和发言稿的特点,要凸显读书的意义,语言要简洁明快,有互动性。

升格佳作

鲍叔牙的眼光与胸襟

一考生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很荣幸有机会在今天的读书会上,与大家分享我的读书感悟。培根有言:“读史使人明智。”我在最近的阅读中对此深有体会,从许许多多古人身上我领悟到了深刻的道理,譬如春秋时期的鲍叔牙——他的眼光、胸襟和品格,都令我肃然起敬。

齐桓公,一个流亡的公子,最终登上了权力的巅峰,成为春秋时期中原第一位霸主;管仲,以自身实力诠释了何为“治大国若烹小鲜”,成为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底气”。不过我最叹服的,还是为这两位提供推力、甘为人梯的鲍叔牙。没有鲍叔牙,历史上就不会有公子小白逆袭的“神话”,不会有管仲青史留名的佳话——管仲甚至可能为自己先前的行为付出生命的代价;而没有管仲,公子小白恐怕也不会成为一代霸主。

也许有人有这样的错觉——鲍叔牙只是一枚小小的棋子,他存在的意义只在于点缀了一盘好棋,其自身价值不值一提。其实不然,管仲虽有天纵之才,但毕竟是戴罪之身,被擒获后,保全性命都成了一种奢望,是鲍叔牙将他推到了历史舞台前。鲍叔牙用坦荡的胸襟,为管仲搭建了一个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

公子小白在流亡之时,虽有坚忍不拔之志,亦有随机应变之智,但他毕竟是普通人,面对差一点把自己杀掉的仇家,刚渡过生死劫的他,内心深处也许恨不能手刃管仲,生啖其肉——目光敏锐的鲍叔牙不可能看不到这一点,但他更明白公子小白振兴齐国、称霸天下的决心,所以他挺身而出,劝说公子小白放下仇恨,不计前嫌,而这也是一个智慧的君主所应该做的。倘若鲍叔牙未能洞察公子小白志在天下,且懂得取舍,他又如何敢冒险游说?是鲍叔牙洞明的眼光,让未来的齐桓公与一代贤相管仲碰撞出历史的火花。

更重要的是,鲍叔牙是一个心怀天下、胸襟博大的人,这样的人,懂得什么是天下大局,什么是个人利益,懂得二者孰轻孰重。在国家需要人才、君王需要辅弼的关键时刻,向齐桓公举荐怀才不遇的管仲,自己却甘居其下,从而使齐国主明相贤、国运日昌。鲍叔牙的这一退让,使齐国实现了“多赢”的局面,正如司马迁所言:“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再看历朝历代,很多时候不是缺少管仲这样的人才,而是缺乏识别人才、甘居人下的鲍叔牙!丹麦哲学家索伦·克尔凯郭尔曾说:“想理解人生只能追溯过去,但要度过人生则应向前展望。”对管仲,我们会赞叹其机遇与才华,但对于成全了齊桓公、管仲,最终也成就了自己的鲍叔牙,则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启示:如果自己不能做时代的掌舵人,那么就不要吝惜于给掌舵人助力,让他带领整船人驶向成功的彼岸!

这是“管鲍之交”这个故事给我的最大收获,我将它分享给各位,希望我们一起学习,共同成长!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升格点评

升格之后的作文,文体特征鲜明,思路清晰,条理分明。作文开头引用了培根的话,说明“读史”对人成长的重要性,言简意赅,一语中的。另外,作文对部分语句进行了修饰和补充,对层次进行了梳理,使表达更精准,更清晰。

猜你喜欢

鲍叔鲍叔牙胸襟
管仲不荐鲍叔牙
新的开始
2020年高考全国卷Ⅰ作文选评
真诚交往,知人善荐
与人相处,不累最舒服
管鲍之交
管鲍之交
书画家要有胸襟气度与人生境界
鲍叔牙与管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