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百岁先生:潘懋元

2020-11-24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20年43期
关键词:厦大厦门大学导师

1.导师对学生在专业知识上的具体帮助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方向上的指引、方法上的点拨及人格上的影响。

2.许多成就,往往要靠一辈子的辛勤劳动與不懈探索才能取得。

厦门大学教授潘懋元今年整100岁了,他的字典里却没有“退休”二字。从年少时立志当老师到开创和深耕中国高等教育学科,潘懋元和教育教学一直“较着劲”。

1935年,15岁的潘懋元因代兄上课,走进了小学讲堂,投身到教育学习、实践和理论研究中,从小学、中学一直到厦门大学。回顾一生的教育研究工作,潘懋元说,要“敢于失败”“敢为人先”。20世纪80年代,看到中国高等教育研究仍处于空白,他在厦大开创了高等教育学科,在花甲之年“迎接人生的第二个青春”。

1978年,潘懋元在厦大创建了中国第一个高等教育研究机构:1984年,他组织编写了中国第一部高等教育学著作,并先后成为中国第一位高等教育学硕士生导师和博士生导师。20世纪80年代起,潘懋元同研究生建立了一种家庭访谈制,“邀请学生到家里来,从天下大事到个人生活,从学术争论到工作方法,清茶一杯,无所不谈。”潘懋元说,这样容易谈出许多真实想法,也密切了师生感情,“不仅学生能够有所收获,导师也可以得到许多有价值的知识”。30年来,学术沙龙成为厦门大学的传统,在其他老师的教学中也得到沿袭。

厦大开设高等教育学40年来,潘懋元直接和间接培养了326名博士研究生和759名硕士研究生。“教育学生最基本的一点是爱学生。”潘懋元说。每逢过年,潘懋元都要让人统计留校的学生,提前请吃年夜饭,给每个人发“压岁钱”,甚至邀请他们到家里过年。潘懋元对学生包容慈爱,但对课程要求极高,一门必修课要求每人完成5篇论文,这也意味着他要批改上百篇作业。收到连标点符号都逐字批改的“花脸稿”时,学生们敬佩惊叹之余,也不禁被深深触动。

耄耋之年,潘懋元仍然坚持做研究,上讲台,带研究生。他说:“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的人,可以退而不休,继续从事脑力劳动。”如今,他仍然每天坚持工作6到8小时甚至更长时间。

教书育人 孜孜不倦

“人不下鞍,马不停蹄”是潘懋元教授人生的真实写照。他在100岁高龄仍然孜孜不倦地耕耘在祖国的教育事业上,传承“嘉庚”精神,弘扬中华文化。无论是不是自己的门生,凡是来求教的,他都真诚地分享经验。他说:“如果再让我选择一次,我还会选择教师这个职业。我是‘播种者,又是‘收获者。学生的成长是我最大的收获。”

猜你喜欢

厦大厦门大学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国难期中学校应有的觉悟”——《厦大周刊》对九一八事变的反应
厦大硕士创业新一站 卖卤味
An interpretation of kisses in This Side of Paradise
执此长情
V eraW an g
“厦大”印象
导师榜
厦门大学老年大学校歌
Changeons l'indifférence des jeunes chino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