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三个精准对接”,引领乡村教师专业成长
2020-11-24杨静赵芳王恩惠河北省邢台市临西县教师发展中心
杨静 赵芳 王恩惠/河北省邢台市临西县教师发展中心
乡村初中语文教师培训现场
乡村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乡村教师的专业能力直接影响乡村教育的质量,关系乡村发展的未来。河北省邢台市临西县在实施国培计划培训项目中,立足县域乡村教育和教师专业现状,以“三个精准对接”为切入点,全方位构建乡村教师培训支持服务体系,满足不同层次教师的专业需求,努力把每一项培训做成乡村教师认同的“自己的培训”,有力促进了乡村教师专业发展。
精准对接“需求点”,让培训目标贴近学校与教师发展
实施每一项培训的目标都指向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实现这一目的必须从供给侧、需求侧和内驱动力这三个层面下足功夫。
1.满足教师专业需求点,优化培训供给侧。培训提供的课程内容、专家团队、活动形式等培训资源能否满足教师的专业需求直接影响着参训教师的积极性,决定着培训项目的成败。首先,让“专业需求”决定“培训课程”。这就要求我们在每个项目实施前,培训团队分组深入到乡村学校,通过诊断学科课堂、访谈学科教师、填写调查问卷等方式,开展学科培训的内容、形式、方法和安排等需求调研,重点指向满足专业现实需求、解决现实问题的培训课程架构。如在实施国培计划(2019) 小学数学送教下乡培训项目前期,我们走进所有研修基地学校征求参训教师意见,有的教师提出孩子的父母外出打工,爷爷奶奶负责孩子的生活,而爷爷奶奶只管孩子的吃喝冷暖,作业辅导不了,与他们沟通困难,令老师们困惑不已。还有教师提出,尽管乡村学校配备了多媒体,可老师们的操作运用能力低,不能发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等,因而在培训内容设计中针对性突出了家校共育、信息技术等内容。其次,在组建专家、名师团队上实行“双向选择”。参训教师可以提供自己喜欢、敬仰的专家、名师名单,县教师发展中心从中协调沟通,组建质量高、受欢迎的专家、名师培训团队。再次,即时评价,及时调整。每一场培训中,参训教师对授课专家进行训中、训后评价,专家根据意见、建议进行调整,满足教师需求。培训“供给侧”的优化和改善,实现了培训“资源供给”与乡村教师专业成长的“现实所需”的一致性和有效性。每位参训教师都感受到培训是为“我”而施,满“我”所需,与“我”相关,自觉地带着问题、有所期待地参与其中。
2.与校本研修融合,对接学校发展需求点。“千培万培,贵在校培”。正确处理好国培与校本研修的关系,是减轻教师负担,提升培训质量的关键所在。校本研修本身就是解决影响当下学校发展瓶颈问题,而国培是资源丰富、质量较高的研修平台,其价值应该体现在为解决学校发展、教师专业成长问题服务。因而,我们实施国培项目之前把国培与校本研修有机融合,而不是看作独立于校本研修之外的又一次培训。在确定国培主题时主动对接学校校本研修主题,凭借国培这一平台丰富、加深对校本研修的理解和认识,拓展校本研修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如,在开展高教社国培计划(2019)小学语文工作坊项目时,对参训学校的校本研修现状、存在问题等进行了剖析,以基于校本研修、服务校本研修、引领校本研修为原则,确立了“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作为研修主题,开发了结构多元、资源开放、内容丰富、形式灵活、预设与生成相结合的课程体系。200 名学员通过“线上专家引领”“坊主推课学习”“沙龙交流研讨”“研修问题呈现”“课堂教学诊断”等形式,对写作教学问题展开充分研讨,形成了《优秀教学设计集锦》《以坊为伴,一路成长》等系列文本、影像成果,为基层学校如何开展好校本研修提供了样式和范例。
3.激发乡村教师学习的内在动力。做好任何一件事情,内因是根本,在事物发展中起着决定作用。教师培训只有将教师的生命自觉唤醒并拥有感受幸福的能力,其培训效果才足以影响教师内在的发展。一是主动关注教师合理诉求。在专业需求上除做好顶层设计外还要关注参训教师的切身利益,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的适切利益和诉求,调动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如在举办说课、成果展示活动时,学员提出了希望在获奖证书上加盖县教育局公章的诉求,我们就积极沟通协调,回应和满足教师的小小心愿,大大调动了教师的参与热情并积极为活动出谋划策,培训更具开放、灵活、实效。二是打通从培训到能力的最后一公里。培训中获得知识与经验的消化、教学过程新问题的出现、教学观念方法的突破等,不可能在短期的培训中完全彻底得以解决,需要通过课堂上长时间地内化,训后平台不拆、团队不散、指导不停,通过跟踪指导、线上研讨、活动展示等形式促使每位教师“课堂反刍”,培训与教学紧密融合,保持专业活动的持续和深入,在反思和行动中感受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情意等方面的变化,在线上线下平台上与同伴分享,既是培训的受益者,也是培训的贡献者。
精准对接过程“管理点”,确保培训过程落地见效
为切实发挥好国培项目对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功能,必须精准管理过程的每一环节,实现项目全程组织管理。
1.把“协调联动”作为管理点。成立以教育局局长为组长、教育局相关科室、有关学校领导为成员的国培项目领导小组,下设项目办公室,具体负责实施前期调研、学 员遴选、方案策划、课程设置 、专家遴选、 基地确立、学员管理、后勤保障、绩效评估、反馈跟进等环节过程,部门、单位之间相互配合,协调联动,形成了高效、畅通、便捷的培训组织和管理组织,通过培训管理群、培训简报等形式加强对参训教师的督促。如对于学习滞后的学员,县级管理员可以将承办机构的学情通报反馈给坊主和学员所在学校,通过双线管理督促学员学习。
2.把“遴选学员”作为管理点。建立健全县域参训教师统一台帐,每年度按照培训级别螺旋上升兼顾学校均衡的原则选拔相应教师参加培训,杜绝了“培训专业户”,避免了低效、无效培训,保证了学员能在相应档次培训中获得最大收益,实现了国培项目的功能最优化,价值最大化。如,在近几年国培计划培训者培训项目中,参训条件规定是县级学科骨干教师以上的教师,由于严格把关,这些教师通过置换培训、影子研修、返岗实践、总结提升之后,名副其实地成为了乡村学校的“种子教师”。他们不仅胜任了送教下乡项目的送教工作,而且还能主持、引领学校日常的校本研修活动,增强了乡村学校自身的“造血”功能。
3.把“任务落实”作为管理点。培训方案中每项研修任务都是科学设置的,具有内在的逻辑性,培训之初就明确任 务、提出要求 ,抓好过程性、终结性任务的高质 量落实。如在承担国培计划(2019)小学数学送教下乡项目时,学员分五组在各自基地学校经历了与县域名师同课异构、单元备课、全员说课、上展示课、指导教师点评后,每组从上展示课的学员中推荐一名,进行为期一周的组内再研磨,这时,要求学员撰写本单元内任一课题的教学设计1.0。之后,组织全体学员齐聚临西县吕玉兰纪念馆开展赛课活动,五名学员代表本组登台竞技,此时又要求学员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对教学设计1.0 进行再修改、实践、完善,形成了教学设计2.0。最后,从集中展示的五名学员中推选一名学员,与外地名师开展同课异构活动,指导学员从中汲取经验,经过第三轮反思、调整、实践、完善,几经研磨,升级为教学设计3.0。在完成这一具有逻辑性、渐进性的研修任务过程中,每位教师充分经历了吸纳借鉴、深度体验、多维反思、行为跟进等环节,步步留痕,记录了他们思想交织、智慧碰撞、拔节成长的过程,激发了深度融入、广泛参与的主动性,增强了乡村教师的专业自信。
县域专家江慧老师上示范课
展示课活动现场
学校组织教师在南京建业路小学参观学习
教师在南京建业路小学观摩研讨
精准对接能力“提升点”,彰显培训的意义与价值
实施培训的终极目标就是提升乡村教师的专业能力,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善于把握好培训项目的目标定位,找准能力提升点,这既是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诉求,也是实施乡村教师培训的终极意义和价值。
1.对接“借鉴研修成果,形成个人知识”能力提升点。为避免“培训现场惊涛拍岸,走进教室涛声依旧”现象,引导教师研究、内化培训内容形成研修成果,形成个人知识。在促进教师个人知识的生成和演变中,一是追求研修成果中蕴含的他人经验与自身经历的思考有机融合,通过批判性反思进行澄清、理解和验证,达到了丰富、建构个人知识的目的。二是挖掘研修成果背后的理论假设,并在理念假设的观照下,组织教师回顾、梳理自己的教育理念、认知结构和行为习惯,加深理解个人自身教育特点的来龙去脉,在专家团队的指导下,通过“情境理解”“理论阅读”“研讨对话”,教师之间、教师与培训团队之间不断产生思维的碰撞,深度反思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教育教学视域不断融合、扩展,教师个人意识得到了加强,主体和主体性不断深化,个人知识得以生成。
2.对接“行动、反思、创新”能力提升点。行动、反思、创新是每位乡村教师应有的专业素养及内在的专业品质,也是专业得以持续提升所依赖的内源性动力。过去往往注重教师如何将一些好的教学方法应用于教学之中,忽视了教师的自身经验和教学情景,压抑了教师的创新热情,难以发挥教师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以形成富有思想个性的教学风格。为克服这一缺陷,最大程度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实施了“溯源、创新、提升”的策略。一是“办适合教师专业成长的培训”,就是瞄准“长板”,补齐“短板”,均衡提升。比如,在设计学法和教法专题活动中,要求每位教师不止步于他人“一技一法”的获取和模仿,主动对其追问 “理论之源”,从形而上的理论源头汲取不竭的创新的自由和力量,不断地实现突破,形成充满张力的教学思想,建构自己的教育理论,进而体验教育创造的幸福和价值。二是走进名校,现场体验。在近几年的国培计划实施过程中,我们先后组织参训教师走进北京、福州、南京、杭州等地名校课堂,外出学习拓宽教师的视野,“内心的顿悟和视界的敞亮”也更能深深触动自己守旧、固化的教育思想,从而激起教师站在高起点、前沿位置上质疑自我、解放自我的勇气和自觉。三是培育“人人为学”的培训文化。在组内展示、同课异构、集中展示等活动中,淡化选拔、评选功能,着重“引领、辐射、共享、提升”功能的实现,在“人人为师,人人为学,人人成长”的文化氛围中,让每位教师迸发出对研修活动的智慧和热情,引导教师从过分关注外部“培训任务的完成”聚焦到“教学的思考与创新”,从根本上改善教师的生活样态,促进教师可持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