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十音”之莆仙民间特色乐器调查
2020-11-24林溢男
林溢男
(泉州师范学院第二附属小学 福建 泉州 362000)
1.枕头琴是历史悠久弓弦乐器,因形状像枕头一般而得名,其最早是从轧筝发展而来的
在七、八十年代前,枕头琴是“文十音”中的主奏乐器,后来由黄文栋先生的改良发展为“文枕琴”,逐渐从乐队中脱离成为一个可以完成独奏、重奏、协奏的具有特色民族乐器。从图上可以看到枕头琴的琴头、琴尾、琴身、琴码、琴弦、琴弓;琴轴在琴头下方的木板上。
大致形态和筝类似,琴身是琴弦覆盖的地方,琴头和琴尾用来固定琴弦,琴码将琴弦分为两个部分,靠近琴头位置的琴弦是用琴弓来拉奏的,靠近琴尾位置的琴弦是用来按弦。琴整体呈现长方形的形态为86cm,琴头比琴尾窄一点,在琴头的下方固定有一块木板,用于安放琴轴,十一条琴弦分别从十一个琴轴上的小口穿过、缠绕,而后通过顺时针或逆时针地转动琴轴来,调整琴弦的松紧和音高。
琴弓在早期是用芦苇杆,但是用芦苇杆会有“吱吱吱”的噪音,所以后来人们改成了用二胡的弓来演奏,改善了演奏的效果。
枕头琴是按照中国传统的五声音阶来定弦的,其音色比较低沉。而由于地域的不同,所以“文十音”演奏方式也不同,就直接影响到了枕头琴的定弦和音高等。如哆头地区的“文十音”采用的是F调的定弦方式,塘头地区用的是G调的定弦方式。
枕头琴并不是转调乐器,所以在演奏不同乐曲时,如果两首曲目的调性不同,就必须对枕头琴重新调整音高,后才可以演奏,给演奏者带来不便。
枕头琴在“文十音”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在乐器不减的情况下,演奏枕头琴的人有时候也会充当演唱的角色。乐队在演奏“文十音”的时候如果有出现枕头琴,那么枕头琴一定是被摆放在最显眼的位置上。
莆田的大部分乐器都会雕刻上漂亮的形状,枕头琴与它们相比而言会现对于古典,朴素。枕头琴的面板上没有出音孔,而琴体里也没有琴柱来增加其的共鸣,只有背面的板上有两个小小的出音孔,所以声音沉闷,音量在与其他乐器合奏过程中容易被掩盖,这也是阻碍枕头琴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文十音中的曲子保存完好的仅有黄文栋先生1953至1956年在涵江三江口镇哆头拜师时,由师傅郑佬口传心授习唱的36首以及塘头遗存的8首。而莆田的特色乐器在其中通常都有使用到,例如枕头琴为主奏的《风送长江一叶帆》。
枕头琴的演奏技法有长弓、连弓和分弓三种演奏方式。长弓是指一弓之内不论推弓或者拉弓,演奏出多个小节的音符,则为长弓;连弓是指一弓内演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符,如选段中的有连音符号音符;分弓是指一弓拉奏一个音符,如选段中没有连音符号的音符。
单从谱面上看,可以看出该曲子是分弓和连弓交错进行的,而这几种技巧也很少会被单独使用。在实际演奏过程中,如果快速演奏枕头琴,很容易碰到其他琴弦而发错音,所以关于枕头琴的演奏谱中通常很少会有十六分音符或者是更快的附点音符的记法。由于枕头琴的演奏技法单一有难度,学习其的人越来越少,所以他的传承渐渐成为了一个难题。
在文革结束之后,枕头琴开始受到政府的关注,并与音乐工作者一同进行对枕头琴文化的复原与发展的工作。莆田当地的音乐工作者黄福安先生,对枕头琴的演奏技巧以及枕头琴的形制等方面进行了改良与创新,改良后的枕头琴被称为“文枕琴”,其音域变广,音量变得比原来的琴大三倍,更重要的是,其结合了古筝、二胡、琵琶的乐器的演奏技巧,成为了可弹可拉的表现力极为丰富的乐器。
2.八角琴是汉族最古老的乐器之一
最早的时候,八角琴只流行于十音八乐中,后来逐渐加入了莆仙戏的伴奏行列中。八角琴在十音八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为音箱呈八角形,故称为八角琴。
琴身是由木制成的,音箱周边的八个面,都雕刻有精致的山水人物雕像。《守望者的莆田》中有提到八角琴的制作口诀:“鲎扇尾,梅花绞,弦搏双孩儿古钱,还有一蜥蟠琴杆。”“鲎扇尾”的意思是八角琴的琴头应该像芭蕉扇一样,用鲎来比喻琴头的凹凸感(鲎是一种海生节肢动物)。“梅花绞”的意思是琴轴刻有老干梅花,寓意是思念故乡,泪水枯竭。“双孩儿古钱”指的是用木雕刻两个孩童各抱一个古钱,琴弦古钱中穿过绕到琴码上,再到琴轴。“蜥蟠琴杆”中的蜥蟠指的是龙,在琴杆上刻有龙,四抓紧扣琴杆,形象生动。
八角琴设有十二品,品与品之间的宽度上疏下密;弦两条,但一般只弹奏一条外弦,所以为单弦乐器,外弦的空弦为1=F中的5音,琴面上有一块系弦的木板,称为“海底”;弹奏方式与小三弦基本相同。八角琴的音箱大,共鸣强,音色柔润,在合奏中的音色融洽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