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下应用型院校立德树人协同机制的优化路径

2020-11-24徐达陈豫岚

大学 2020年12期
关键词:根本任务院系树人

徐达,陈豫岚

(广州工商学院,广东 广州510850)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一定位是优化应用型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南针,各应用型院校需要在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础上,持续突破立德树人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阻碍,实现立德树人协同发展,促进立德树人效果的不断提升。

一、新时代下应用型院校立德树人的重要性

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主义新时代,立德树人是当前教育发展的根本任务。从古至今,我国的教育工作者都在强调德育的重要性,一个合格的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将德育和专业知识教育摆在相同重要的位置,强调对大学生进行“德”与“学”的教育,其目的就是通过“德学”修养的教育,使大学生能够在更为广阔的时空范围中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自己,树立远大的理想,不断地提升道德情操和精神境界。我们要将德育工作贯穿教育始终,并重点开展德学的教育工作[1]。立德树人旨在提升广大青年学生的思想品质、丰富他们的精神家园,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培养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新时代下应用型院校立德树人协同机制的优化困境

从目前的教育形式来看,新时代下应用型院校立德树人协同机制的优化还面临着诸多组织协同困境、内容协同困境以及方法协同困境,因而难以有效提升立德树人教育质量。

(一)组织协同困境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必须要完善立德树人的教育机制,要充分发挥党委领导与行政落实、“主渠道”与“主阵地”、应用型院校引导与院系推动之间的协同作用,构建起完善的教育机制,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发展的根本任务,以教育发展为己任,提高国民总体素质为目标,建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团结各方力量,形成强劲有效的合力,为实现全面育人而奋斗。然而,当前的教育形态下,各组织之间各行其职,并没有充分发挥它们之间的协同作用。党委领导和行政不能团结合作,未形成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股合力,两者的协同作用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2]。应用型院校和院系有着不同的职能和责任,但立德树人是两者的共同使命,应用型院校主导和院系主抓作用各行其是,缺乏有效沟通,导致未能充分发挥两者合力。

(二)内容协同困境

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教学内容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有理想信念和形式政策不协同、道德素质与法治思维不协同、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不协同三个方面的问题。部分教育主管部门未能将立德树人的相关内容融入教育政策中,也未能从立德树人的角度出发制定不同教学方案,导致立德树人教育效果大打折扣[3]。应用型院校没有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方向,教育方向不够明确。在这种大环境下要想培养出具有创新性、凝聚力、领导力的新时代青年具有一定难度。

(三)方法协同困境

社会在不断发展和进步,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立德树人教育需求,而很多应用型院校并没有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因而错过了建设良好的立德树人教学平台、提升立德树人教育质量的机会,导致教育主体和客体无法实现有效协同。

三、新时代下应用型院校立德树人协同机制的优化路径

(一)深化组织协同

第一,党委领导与行政落实协同。党委领导和行政应团结合作,形成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股合力,充分发挥两者的协同作用。应用型院校党委应当按照国家和党的要求执行领导任务,全力支持校长的工作。同时,由于党委和行政工作所涉及的范围较广,职责较重,高校需要构建起全面的“大思政”格局,形成强劲的育人力量。要在党委的坚强领导下扎实开展行政工作,贯彻落实党委的决策,抓住党委领导和行政落实的关键点。构建紧密有序的立德树人网格教育体系,让党委和行政履行各自的监督权、决策权和管理权,权与权之间相互关联又相互制衡。

第二,应用型院校主导与院系主抓协同。应用型院校和院系有着不同的职能和责任,但立德树人是两者的共同使命,所以,要将应用型院校主导和院系主抓协同起来。从工作内容上看,应用型院校主导,是指应用型院校要重点规划“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应用型院校要充分发挥其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的主导性和在规则管理上的决策性作用。院系主抓,是指在育人的过程中,院系能够更加直接地发挥其教育职能,具有积极有效的推动作用。院系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时,要结合应用型院校实际、应用型院校的历史文化、学生总体素质等,指定切实可行的教育路径。一方面,以“放管服”为抓手,激发院系活力。另一方面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分解开来,落实到不同的教育监管部门上,建立健全监督机制。

(二)深化内容协同

第一,理想信念和形势政策相协同。准确把握我国的基本国情,将立德树人融入到思想、文化、政治等各个领域,从立德树人的角度出发,根据青少年的差异性,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提升立德树人的实际效果。一方面,要从内容维度重点解决时效性问题,加强大学生的理论信念教育;另一方面,从方法维度重点解决吸引力问题。注重教育方法的创新,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新媒体技术,改进教学方法。最后,从效果角度重点解决转换性问题。结合大学生实际情况,制定教学方案,提升立德树人教育实效。

第二,道德素质与法治思维协同。道德素质与法制思维两者的协同,是德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四有”公民的必备条件。如何充分发挥道德素质和法制思维的协同作用,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方面,内容的一体化协同。内容和道德相结合,运用正确的教育方法,充分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内容。另一方面,方法的实践性协同。在充分学习理论知识后,将所学知识融入社会实践,将内心认识外化为行为。最后,创新道德法治教育。在教育过程中,以“仁爱”为基础,坚守内心的道德信仰,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

(三)深化方法协同

第一,线下督导和线上激活协同。网络为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提供了良好的教学平台,增强了思想品质教育的实际效果,使其具有一定的时代特性。一方面,在“线上”“线下”的教育体系下,要加强平台的创新。充分利用大数据计算,实现教育的精准化、便捷化、高效化。另一方面,加强管理层次的创新,为“立德树人”提供有效的管理方法和路径。

第二,主体自觉和师德引路协同。师者,不仅传道授业解惑,更是学生灵魂的建造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领路人。教师应当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创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创新育人体系,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增强育人实效。

(四)深化载体协同

第一,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协同。课程作为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主要途径,是提升教育事业实效性的重要载体,深化课程的载体作用对我们的教育事业具有实质性的意义。为了充分发挥载体的作用,教育工作者要着力于挖掘其内在价值。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要相结合,课程作为一个不可或缺的载体,思政课程又是课程的一部分,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面向全体学生,包含的学科范围之广,在培育学生方面发挥着积极导向作用。从育人课程的实现过程来看,不是单独地靠几个人来完成,需要遵循党章,成立领导小组,将任务分发下去,在无形中提升教学实效[4]。并且,无论在哪个阶段,我们都要始终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中国实际国情,阐明中国的文化精髓[5]。

第二,外部生态和校内革新协同。应用型院校要实现“立德树人”的宏伟目标,单单靠校内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进行资源上的统筹分配。一方面,要坚定不移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完善教育体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另一方面,要充分校内革新工作,充分发挥育人功能,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政府、社会、家庭等外部力量也应当发挥其协同作用,完善自身的运行机制之余,也要突破现有的运行模式,充分发挥外部生态和校内革新的协同作用。

猜你喜欢

根本任务院系树人
德育六义: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
又是开学季,再聊“树人班”
基于立德树人的办学思想凝练——以“启思明德,悟理达行”为例
浅谈SQL Server中Select语句的分组统计功能
Gwendolyn Brook
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机制研究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清华院系手机背景图
发挥基层一线党代表作用是关系执政党建设的根本性任务
提高院系办公室管理绩效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