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运动技能教学的文化完整性

2020-11-24尚力沛程传银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技战术技能运动

尚力沛,程传银

(南京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210023)

1 问题的提出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课程内容是由球类运动项目、田径类运动项目、体操类运动项目等组成的[1]。体育课程实施中一般是通过运动技能教学来向学生传授课程内容,如传授篮球运动项目内容,体育课堂上就以学生掌握运球、单手肩上投篮、行进间运球、持球突破等运动技能而展开篮球项目教学,无论是开放式还是封闭式的运动项目都是以该逻辑展开运动技能教学。该逻辑在运动技能教学过程中,基于还原论对运动技能作以技术动作的分解成为体育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常态举措,即追求一种“部分-整体”的教学观,秉承效率和技术取向的教学思维以强化学生对技术动作的反复操练,以掌握运动技能,学生虽很大程度上掌握了运动技能,但未能在真实比赛中很好地运用运动技能,学生体育学习过程中很难体验到运动项目学习的意义和价值,难以感受到身体对抗、尊重规则、同伴合作和自我成就的运动意义,这也是传统体育教学的弊端与批判所指。

为克服传统体育教学的弊端以及应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对体育教学提出的要求,我们不禁需要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哪种理念下的运动技能教学能够兼具学生的学习需要和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要求?这种理念下的运动技能教学不单是学生在参与运动过程中体验到运动对自身生理机能的刺激和重复的技术动作练习,也包含学生在参与比赛和运用运动技能过程中能够尊重和理解运动规则、认识运动礼仪和传统习俗、区分运动行为表现好坏、内化积极的体育意志品质[2]。通俗而言,运动技能教学教给学生的不是几个和几套运动技术,而是在技能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在运用技能的基础上全面体验包括真实情境中的技战术对抗、竞赛中的角色安排、团队合作和目标追求、运动项目礼仪等在内的运动项目文化内涵,也就是说要以运动项目文化来统摄和开展运动技能教学,达到运动项目文化育人的目的。故此,研究提出要用一种整体性的运动项目文化来统摄运动技能教学,即运动技能教学要尊重和保持运动项目文化完整性的观点。

2 运动技能教学的反思:追求的是“运动技术”还是“运动项目”

2.1 追求“运动技术”的技能教学割裂了运动项目的整体性

运动技能教学是体育教学实践的本质体现,围绕由体育教师、学生、教材内容、环境所构成的开放式教学场域让学生掌握和运用技能,始终是体育课堂教学最为核心的育人追求,因为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习惯和兴趣的养成、身体机能的提高、体育意识的养成、关注自身健康的意识和行为的觉醒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情绪管理与对环境的适应,都是依附于学生对运动技能的学习和运用且在此过程中不断感知和体悟的结果。当我们追求一种好的运动技能教学图式时,不仅是在论及学生简单地能够完成某种规定的动作以及掌握了某种运动技能,而是真正实现运动技能教学对学生的育人价值。那么,对于当前的运动技能教学反思什么?反思的是我们的运动技能教学到底是要将“运动技术”教给学生还是把“运动项目”教给学生,二者是具有一定联系同时又有很大区别的两个概念。将“运动技术”教给学生是传统体育教学的范式,在规定时间内让学生作以反复的身体活动练习来掌握运动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完成运动技能教学目标和任务,比如,把运动项目的技能学习分解为局部的单个动作技术,如排球教学,遵循的是“部分-整体”的方式进行,先把排球技术分解为多个部分,解决各部分的动作技术,最后形成整体性动作练习[3],虽然如此教学操作可以最大教学效率上让学生掌握运动技术,但基于还原论的运动技能教学割裂了运动项目学习本应有的项目完整性,比如学生排球课上学到的是如何垫球、如何传球、如何发球等零碎的单个技术动作,至于传垫扣发在比赛中如何衔接、面对接发球队员间如何换位和配合等却没有得到训练。与此同时,过于注重单个动作的技术的练习和强调技术标准容易导致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下降,忽视学生运动项目学习过程中人的主体能动性,也失去了运动项目学习过程中对学生运动能力、体育品德、自尊自信、合作团结等内容的生成和塑造[4]。秉信“运动技术”取向教学范式最严重的弊端就是过于视运动技术为教学的核心,忽略了运动技能教学中所教项目这个整体中包含的其他元素,如运动技能教学过程中除了教授技术动作外,项目规则、战术运用、项目礼仪、角色扮演等部分也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也就是说这些东西与运动技术学习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都需要将其在体育教学中生成出来,而过度追求“运动技术”取向的体育教学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这方面的内容,割裂和肢解了作为整体的运动项目。

2.2 追求“运动项目”的技能教学符合体育教学的育人目标

对追求“运动技术”教学取向的批判并不是完全否定,而是一种批判基础上的继承性发展。事物的发展需要用疑问式的态度去追问,如哲学家蒙田所言:“我们不去怀疑一些事物,是因为对这些事物的解释早已老生常谈,大家从不在根本上寻找错误和缺点。”[5]那么,从根本上对早已老生常谈的“运动技术”教学取向寻找什么呢?寻找的就是运动技能教学的根本目标。运动技能教学的根本目标在于让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运动项目,高中新体育课标中在课程性质与课程理念中均提出强调学生系统地学习1~3 个运动项目,学生运动项目学习是运动技能教学的追求。这不是说“运动技术”取向的技能教学不是在教授学生运动项目,而是说“运动技术”取向的技能教学并不能够完整地教授学生运动项目,需要从“运动项目”的整体出发来审视运动技能教学。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解答:运动技术、运动技能与运动项目间的关系,运动技能是完成一套规则性、程序性动作的行为能力,这里的规则和程序就是运动技术[6],运动技术借助身体的反复练习才有可能形成运动技能,运动技能的掌握与运用在于学习某个运动项目,有时也将运动技能教学称为运动项目技能教学。这就是说当追求“运动项目”教学取向时,也是离不开运动技术和运动技能的教授,也就是说运动技能教学过程中的“运动技术”与“运动项目”的教学取向并不是矛盾的,学生学习运动项目需要掌握和运用该项目运动技能,运动技能的学习需要习练该技能的某运动技术。但是,运动技能教学中的“运动项目”取向教给学生的仅是某运动技术吗?答案是否定的。运动项目有其自身本质特点和文化属性,就球类运动项目的内涵而言,它应该是感性与理性、肉体与精神高度融合的统一体[7],球类项目教学所传授的基本运动技能只是一种目标,更深度的目标在于通过球类技术动作的传授,促使学生领悟该运动项目文化,即是说运动技能教学应该让学生在技能学习过程中体验到该项目的对抗与冲突、胜利与失败、团结与合作、规则与礼仪、角色与能力等文化以及感受比赛中同伴的加油、同学的鼓励和为了追求胜利个体和团队做出的拼搏与努力,这才是符合运动项目文化的本质和运动技能教学所要追求的,也是符合学校体育教学的育人目标。因此,运动技能教学应是教给学生“运动项目”,将运动项目所含有的整体文化带给学生,这也是研究所秉持的观点。

3 反思中的再追问:运动技能教学的项目文化完整性是什么

3.1 运动项目文化完整性的内涵阐释

运动技能教学应该需要用运动项目文化的整体理念作为统领,而不是过度强调和注重运动技术的操练和运动技能的简单掌握。主张运动技能教学过程中保持和尊重运动项目文化的整体性,需要回归到运动项目文化本身来探讨运动技能教学。这里涉及到两个基本概念:文化和运动项目文化。文化概念最为经典的定义是英国人类学家Tylor 将文化定义为“包括知识、信念、艺术、道德、法律、风格以及作为社会成员所习得的所有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的整体”[8]。运动项目的划分一般分为球类运动项目、田径类运动项目、体操类运动项目、武术与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等,各类运动项目又分为具体的项目,球类如足球、篮球、排球等,田径类如跳高、跳远等,因此这里所言的运动项目文化指的是具体的某项运动项目文化,如足球运动项目文化、篮球运动项目文化。那么什么是运动项目文化?运动项目文化是该项目的运动形式、动作、规则、竞赛、角色、礼仪、能力、技战术、素质、训练、游戏、精神追求、荣誉等要素所构成的整体。以足球运动项目文化为例,足球运动项目是以身体、足球、场地和环境以及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和观众共同组成的运动文化,承载着人类的精神追求、身体需要、荣誉渴望和情感共鸣,是由动作、能力、素质、技术、战术、规则、竞赛、教学与训练共同组成的复杂的运动体系。因此,运动项目文化是一个关于该运动项目的综合整体。

运动项目文化完整性具体表现在4 个主要方面:1)技战术实战化的综合运用。运动项目最为根本的表现形式就是双方技战术运用的对抗,以足球项目为例,足球运动项目实战中球员对技战术的运用从而达到进攻取胜的目的过程就是队员不断地与同伴与集体之间进行技战术配合、协调与调整的过程,这一过程既是个人传球、接球、铲球等技术动作的运用表现,也是球员与球员间、球员与球队间战术配合上综合运用的表现过程,进攻与防守球员、空间位置、项目规则、技术动作、战术形式等所构成的综合场,使得球员需要不断地依据场上的攻防转换来判断和调整个人与同伴、集体间的战术配合来达到进攻和取胜,这种技战术综合运用就是足球项目文化的本质。2)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足球运动项目在对抗与竞争的过程中的团队精神也是足球项目文化的体现,球员在集体中觅求自我的依靠和实现并追求着自我价值和团队集体目标,同时球队也秉持一定符号化和使命化的荣誉感,代表自己的国家或者所在城市出现在赛场上,这种具有内生动力的荣誉感更为激发球队之间的团结合作,竞技对抗的过程中也是球队团体精神展现和追求集体荣誉感的过程。3)运动项目的礼仪和规则。足球运动项目中的球员服饰、球员与球童携手入场、双方球员互相问好、球员对裁判员的尊重与礼貌行为、向赛场观众致意等都属于礼仪的范畴,运动项目的礼仪也是充分地展现项目文化的特色与规范着运动项目的发展。体育规则作为竞技体育的存在基础,规范着各竞技主体的权利和义务,竞技规则的存在引导着竞技主体间竞争的公平、正义和实现群体行动的秩序性,保证体育竞技在公平、公正的环境下对善良、正直、健康、积极向上等体育精神的实现,培养人的规则意识、信守契约、公平竞争等育人目的[9]。4)运动项目中的各种角色。裁判员、球员、教练员、观众等角色的存在共同构成运动项目存在的意义,各种角色所扮演的存在体现着不同的价值,赛场上观众对所支持球队和球员的呐喊与助威营造出的震慑力和向心力是重要的运动项目文化构成,可以说没有广大热情的观众,就没有第一流的运动员[10],以及球员积极拼抢的运动表现、裁判员的秉公执法、教练员的布局与战术安排等都是各角色自身所要承担的责任,也是运动项目文化的重要部分。

3.2 运动技能教学保持项目文化完整性的学理支撑

回归到运动技能教学的视野中,运动技能教学最为本质的追求就是将运动项目文化带给学生。由于运动项目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同时课堂教学中的运动技能教学也不可能像社会中该运动项目真实的比赛过程那样拥有该项目文化的全部意义,但是运动技能教学在课堂教学的场域中要带给学生最大程度上的项目文化体验。这一理念真正地让学生体验到运动项目文化的关键还在于课堂上以学生技术学习和运动技能运用为基础的教学,需要体育教师依据教材内容、设计和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与评价方式[11],通过课堂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的运用、多种情境的创设来营造出一种具有整体性的运动项目运行环境让学生感受运动参与的过程,在过程中让学生学习运动技术与掌握运动技能且能够体验到技战术综合运用、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尊重运动规则与感悟运动中的礼仪以及运动技能学习中扮演各种角色等运动项目文化意义。

对于本研究所主张的运动技能教学要保持和尊重整体性的运动项目文化,借用哪一种教学理论能够解释和支撑将运动项目文化渗入技能教学过程中?答案是整体主义取向的教学理论。整体主义认为事物间是互相联结和依存的,依托于整体主义产生的整体教育的理想是期待课程实施者即教师在教学中能够用整体的思维去理解学科内容和结合学生学习实际组织教学。整体教学以知识的相互关联性、整体性与学习者的参与性为原则,注重“知识的整体性和学习的整体性”,强调知识在学科内部以及跨学科间的整合和关联,反对片面地对教学系统各个方面进行具体考察,而是强调超越部分与个体对教学系统进行整体关照和把握[12]。整体主义教学理论是对运动技能教学尊重运动项目文化完整性的支撑,运动项目文化的整体本身就包含学生要进行运动技术的这一操作性知识的学习、技战术配合和演练、团体协作、角色扮演、参与竞赛、尊重规则和礼仪等内容,而不是简单地就运动项目而学习运动技术和掌握运动技能,学习运动技术和掌握运动技能只是学生运动项目学习过程中的部分,而非整体,忽视了运动项目文化的整体性来教授技能就会失去运动项目教学的本质,同时离开了运动技术学习和运动技能的掌握这一部分,运动项目的整体性也将陷入虚无。运动技能教学需要在运动项目文化所包含要素的整体框架下来把握,二者是相互联系和不可分割的。因此,运动技能教学的文化完整性主要是指运动技能教学要保持和尊重运动项目文化的整体性,将运动项目文化中的技战术综合运用、团队精神与集体荣誉、运动中的礼仪和规则、运动中各种角色作为一种整体性的教学理念为引领来统摄运动技能教学,以此最大程度上带给学生运动技能学习过程中的项目体验,学生学到和体验到的是一个完整性的运动项目,这就是运动技能教学尊重和保持项目文化完整性的目标和宗旨。

4 运动技能教学保持项目文化完整性的内在要求

4.1 主张整体主义的运动技能教学取向

整体主义思想的核心在于强调并宣称“整体不能归结于它的组成部分”,整体不是简单地对组成部分作以相加求和,对于事物各部分认识总和不等于认识事物的全部[13],批判了唯科学主义所强调的机械决定论、还原主义思维和追求线性和确定性的思想模式,推崇系统的整体性和各部分间的关联性以及事物发展的动态生成性,正如波普尔所言:“社会集团,不仅仅是其成员的总和,也不仅仅是在任何时刻在其任何成员之间存在着的个人关系的总和。”[14]主张整体主义教学论注重对教学系统整体“通观”把握与对局部教学系统“具观”认识相结合的观点,即强调整体的功能与作用,注重整体与部分的融合,教学中首要做的是让学生对学习对象有整体性的认识和了解再去具体考察各组成部分,最后再去认识完整的整体。对于掌握某运动项目的整体内容,首先要让学生从整体上来认识和了解该运动项目的完整框架,在学生体验、学习和参与具有整体性的运动项目时再对具体的各组成部分作以具体学习和分析,从而再回到整体性的运动项目中,遵循的是一种“整体—部分—整体”的运动技能教学取向,让学生在技术和战术学习的初级阶段体验所学项目的特征,将学生运动技术的学习和运动技能的掌握充分融入在整体性运动项目中,包括学生能够了解该运动项目的比赛规则、礼仪文化、比赛的基本构成、专业的技术动作要求、运动技能的实战运用等。体育教师教学的初级阶段学生技能运用和技术掌握还不是那么规范与熟练,体育教师也不要过分苛求细节,而是在整体主义运动技能教学的引领下,用比赛来建立学生对某运动项目的整体概念且在比赛中让学生先初步掌握简单的和成套的技术动作为主,并尽快让学生投入技战术的实战对抗练习中。笔者曾经访谈过一位外国留学生在国内上体育课的感受:“我不知道为什么一直让我练习,体育课为什么不让我玩。”的确,传统教学范式所遵循的“部分—整体”的运动技能教学取向对技术动作的精细要求和讲究层层递进地运动技术掌握,使得学生很难融入到该运动项目的真实体验中,以运动项目为教学取向的技能教学不是说第一节课练习这个技术、第二节课练习那个技术、最后一节课组织学生比赛感受一下就结束,也不是说部分和局部的技术动作练习不重要,而是要尽早建立运动技能教学的项目文化整体观,让学生尽快参与到该项目文化所具有的技战术对抗中和分组比赛中,对于产生的局部问题在过程中去解决和处理,从而再次投入到整体性的运动项目学习中。

4.2 创设具有结构化的技战术学习情境

学生运动项目学习是对运动技术的掌握和运用,体育操作性知识,即运动技术[15]。唯科学主义和本质主义将知识视为对外在世界的本质、实体的映现,知识成为一种预设性、客观性与静态性的实体,使得知识的情境性、理解性与生成性得到遮蔽,基于这种知识观在教学理论中使得学校教育以按照模块和知识点向学生传授确定性的知识,体育教学中的表现就是强化学生对运动技术的操练以掌握该知识而达成既定目标,学生学到的仅仅是远离自我世界的“碎片化”知识,未能够与自我、他人、外在环境进行知识的生成。提倡运动技能教学的项目文化完整性,最为重要的取向就是尊重运动项目的本质,即技战术运用,比如篮球运动的技战术运用就是在赛场上双方队员技战术对抗与展现的过程,这是由篮球项目文化所决定的。每一个运动项目都是由相互联系的知识和技能组成的,一两个运动技术的孤立学习和掌握是不可能学好一个运动项目的,学好一项运动需要多种技术的组合学练和整体运用[16]。因此,运动技能教学中要打破学生静止和孤立状态的运动技术学习,要增强知识点与动作技术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掌握的是结构化的运动知识,就需要立足于学生运动技能和运动技术的学习,让学生在真实技战术运用情境和比赛情境中去把握学习的本质,学生在情境中的生命在场而进行知识和学习的自我意义建构并不断地编织自我和重塑自我[17]。这种结构化的情境既包括简单技术组合练习的情境,也包括复杂运动技术组合的情境。前者比如改变学生双方原地练习脚内侧传接球的运动技术,改为双方学生各配一个进行逼抢,看是否还能够成功传接地滚球,这就是一种实战化的具有结构化的学生学习情境;后者比如创设三对三的篮球比赛,检验学生的持球突破、传球、变向、三步上篮等技术运用。当学生进入到一种情境中,能够体验到和感悟到运动技术学习间的联系和技战术运用过程中技术动作应有的展现状态,就能够逐渐在空间、时间、本体感觉以及视觉上建立起对运动的认知,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演练和参与技战术对抗以提高学生自身对运动技能的运用程度,从而发展学生的运动能力。所以,借助比赛或者游戏等多种途径创设各种具有结构化的学生学习情境十分重要,既是对运动项目文化的尊重,也能够让学生建立起对技术动作学习的整体认知。

4.3 强调运动技能教学中师生的角色扮演

运动项目开展过程中各种角色的扮演以及角色所承担的责任与义务构成项目文化的重要内容,教练员负责安排运动员的战术打法、运动员技能运用与同伴间的配合、观赏者的呐喊与助威以及裁判员的场上执法、记分员的比分记录等都是运动项目文化中各类型角色的存在。传统体育教学中教师处于严格管理型的角色地位并对运动技术的被接受群体学生施加影响,学生所扮演的接受者的角色使得学生的主体性以及主动性难以得到展现,这种强调规范、统一以及接受的技术学习体育课成了“军事课”。运动技能教学是关于某项运动项目的技能教学,为什么不能在技能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赋予角色以促进学生学习?一方面由于传统体育教学的惯性使然,另一方面可能是体育教师对于课堂上师生间的关系、运动技能教学以及学生课堂上的主体性认识不足。运动技能教学要最大程度上保持运动项目文化的整体性,强调教师在运动技能教学中赋予学生以角色是其基本观点。学生是课堂上最为重要的角色,有理论认为,同辈群体活动的目的容易成为学生个体的活动指向,其规范也容易成为学生个体的言行准则,学生往往容易心甘情愿地接受同辈群体的影响[18]。这也就是说,当运动技能教学过程中把学生的主体地位突显出来且把课堂变为由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学生与同伴间存有的平等、友善、自由的关系更为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在运动技能教学过程中可赋予学生角色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让学生体验到运动项目文化中的角色特性,在运动项目的技战术演练和对抗的情境中或者班级间的比赛和年级内的比赛中,体育教师可以将学生分别赋予队员、裁判员、教练员等形式的角色,当学生承担相应的角色就需要具有相对应的能力,裁判员要具有懂规则和执行规则的能力、队员要具备技战术运用的能力、教练员要具有技战术布局与协调能力等,这就会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也会让学生更为积极地参与到运动项目中和体验到运动技术学习和技能运用的意义;再就是体育教师要基于学生角色成为学生的“重要他人”,当体育教师与学生建立起平等的师生关系且成为相互倾听的对象,学生在参与运动技能过程中的想法、遇到的问题都可以及时与教师沟通,教师成为学生的“重要他人”,是以一种“伙伴”“朋友”的身份介入到学生体育学习中并对学生所承担的角色给予肯定,教师也可以是队员和裁判员或者教练员,师生双方的角色扮演和互动也会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到完整的运动项目学习。

4.4 注重技能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意义的生成

教育是建构人的精神世界的实践活动,教学不仅限于知识的传授,而应该充满强烈的人本意识和生命意识[19],要关注学生对学习意义的反思和感悟与促进学生学习过程中人格的整体生成。尊重运动项目文化完整性的重要部分还在于对运动过程中个人与同伴、个人与集体、团队与团队间互动而衍生出的隐性品质和品格的关注。学生在参与技术动作学习和运用技能的过程中,虽然表象上呈现出来的是学生的外在身体活动,更为深刻的是身体活动中各种心理活动、内心感受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合作,犹如一座漂浮的“冰山”,因此,运动技能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学习意义的生成是学生运动项目学习的重要部分。生成是将教学理解为一个不确定非线性发展过程,师生、生生以及课程资源和教学环境间的交流活动本质上是不断变化的,课堂上的运动技能教学在未实施之前只是停留在教案文本上,至于实践的过程中可能还会遇到各种不确定性的问题,教学中强调生成体现在师生在教学情境中的交互作用以及在师生对话和互动中,不断产生新的、甚至是预先未想到的目标、内容与经验[20]。注重技能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意义的生成表现在:一是学生在比赛过程中的意义生成。学生在比赛中的对抗与竞争、团队与合作、尊重规则以及集体目标的实现就是一种学习的意义,体育教师需要在比赛的过程中不断强调学生团队配合、尊重规则的重要性,对于学生的表现要及时给予肯定,不断强化学生的学习感受,也可以通过在赛前介绍项目比赛应有的项目礼仪来加强学生对参赛对手的互相尊重。二是对运动技能教学过程中的偶然事件作以意义生成。冲突是运动项目比赛过程中常有的存在,课堂教学中的比赛以及技战术对抗中学生间以及团队间难免会出现语言以及肢体上的冲突,这些都属于反社会行为的因素,体育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自身教学智慧对消极的冲突作以积极的转化,比如学生分组比赛时队员的不合作、不配合出现言语冲突,教师需要对学生强调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帮助学生认识到团队的意义,及时转化学生的不良情绪以让学生能够尊重同伴以及认同比赛中合作的重要性。三是引导学生对自我学习的反思。通过课堂上的集体反思和个别对话的方式,引导学生对自身在运动技能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作以反省,哪里表现得好、哪里有待于改进、课堂收获是什么、课堂上哪件小事对自我影响深刻等,需要做到的是积极肯定学生的学习以及对学生存在的不足提出建议,反思就是学生对自我学习意义不断强化与感受的过程。

5 关于运动技能教学保持项目文化完整性的思考

5.1 单元教学贯穿运动项目文化的整体性逻辑

单元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体育教学实践中基本上是以各项运动项目来划分单元的,单元的顺序主要是按照运动技术的传授顺序来设计的[21],比如篮球单元教学设计,一般是在课程目标框架下确定单元教学目标并确定教学时数,再确定课时教学目标与任务并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最后确定单元的考核与评价方法,这是当前体育教学单元设计共识。将某运动项目的技能教学分解到单元这一整体的构成中即课时,这种基于“课时主义”强调知识点的教学在实施单元教学任务时就已割裂运动技能教学的完整性,教师过于注重对“具观”课时教学中学生运动技术学习和相关问题的处理,使得运动项目文化意义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与课时教学间出现了关系破裂,虽然一定程度上也是在传授运动项目,但也只是运动项目文化中仅有一部分,而非整体。那么,作为技能教学的一个最为基本的单元设计该如何保持项目文化的整体性逻辑?最重要的是将单元视为一个整体,需要在基于单元目标确定课时目标的基础上,重视单元内各知识点间的联系以及课时与单元整体间的联系,遵循一种“整体—部分—整体”的技能教学取向,围绕该运动项目的发展、教材内容、学生运动技能掌握现实以及教学目标来实施课堂教学和理解单元。这里的“整体”指的是在实施单元教学的初始课中教师将单元的运动项目整体内容,比如比赛、学生分组、学生角色安排等介绍给学生,使得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作以宏观认知;“部分”不仅指学生对某一运动基本技术的学习,也包括在具体的情境下学生对运动项目规则的掌握和运用、具体技战术的运用等;最后的“整体”指的是学生在“部分”阶段强化了所要掌握的体育知识,再次回归到由项目文化所决定的真实场域中,即有规则、技战术对抗、角色安排以及团队对抗等组成的比赛“整体”中,“整体—部分—整体”的技能教学取向既是一种单元设计的和实施的思维,也是一节具体课时教学的取向。同时,研究者也提出将运动教育模式作为单元设计的思维引领,以赛季的形式来整体规划内容,通过划分小组并借助运动项目的规则、传统、仪式、比赛让学生真正体验到项目文化的真实样态[22]。

5.2 体育教师教学思维的转变和教学能力的提升

一种充分体现运动项目文化的技能教学范式得以实现,首要取决于体育教师教学思维的转变,若教师不能够将原有的基于还原主义来看待运动技术传授的思维“连根拔起”,无论是多么先进的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理念,也必将陷入以往的教学惯习。在走向体育教师尊重项目文化的技能教学过程中,需要树立“松绑式”的教学思维,即是说体育教师在运动技能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突破一味地强调控制、约束的权威管理式的教学,需要对学生参与运动技能学习的过程给予“松绑”,作为合作者与辅助者出现在课堂上,比如课堂上学生整体热身以及参与比赛的过程显得混乱,体育教师不必要通过“呵斥”来保持课堂的整齐性,而应该以一种倾听、尊重以及追求一种不确定的教学思维介入到学生的学习中,将课堂最大限度上还给学生,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并解决学生遇到的相关问题。运动技能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开放性的活动场,是教师、学生以及学科知识的互动。运动技术作为一种操作性知识并不是固定的和确定的,而是在一定的运动学习情境中经由学生主体建构起来的,学生基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对每一门学科建构自己的理解、思想和体验[23]。因此,体育教师对学生运动技术知识的学习不能将其视域仅限于“就运动技术而论运动技术”,而是需要引导学生体验到运动技术知识学习背后的思维、逻辑、体验、方法和价值,学生体验到技能学习过程中技战术运用产生的竞赛价值、角色所承担的义务和权利、与同伴和团队之间合作的价值以及在追求团队目标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其次,就是对体育教师能力的要求,学生要体验到运动项目的文化,一方面需要体育教师能够具有教学创新能力,能够将成熟的教学模式和理念运用到课堂教学和单元设计中,例如以竞赛、赛季和节日庆典为核心的运动教育模式来统摄运动技能教学;另一方面就是需要体育教师情境创设的能力,通过设计具有组合型和成套的技术动作练习来让学生体验到知识与知识间的联系,将学生的学习置于真实的项目比赛中以克服学生单纯学习技术和掌握技能的弊端。

5.3 运动技能教学中赋予学生自我发展的权利

运动项目文化各要素在运动技能教学中的体现是开放的、活泼的与动态的,学生需要的是在体育教师创设的各种教学情境中去感受、体验、理解与建构起自身对项目文化的各种认知,这种认知确切讲应该是一种学生的自主行为而非他主行为,即是说学生是自身主动地在参与运动技能学习和竞赛以及在与同伴和团体间的互动中而建构起各种学习意义,并非是体育教师直接告诉或者外在强化的结果,也就是说当教学被当作一种简单的知识传递时,它便不能引发学习,甚至还会阻碍学习[24],运动技能教学也是如此。运动技能教学最重要的追求就是将其文化传送给学生,传统技能教学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以及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也不利于学生对运动项目文化的体验,若要将项目文化完整传递给学生,就需要在运动技能教学中充分地赋予学生自我发展的权利,即是说真正将学生作为体育知识学习的主动建构者和运动项目学习的参与者出现在课堂上。因此,在运动项目的技能教学中需要赋予学生3 种自主发展的权利:自行组织活动的权利、参与制定教学目标的权利、课堂上学生选择的权利。运动技能教学中要让学生体验到项目文化,除了教师对技能教学的总体设计与对学生学习的引导外,需要将许多具体的学生学习任务部分地放手让给学生来组织。如课堂上教师安排比赛任务后,由已经分组的学生组长来协商如何来进行体育比赛、如何安排组员上场比赛问题以及赛制问题,学生间平等的交流与沟通是最为平等与真实的;又如在体育教师进行单元教学设计中,可以给予学生参与制定教学目标的权利,让学生参与讨论如何教学分组、学生需要承担哪些角色以及需要掌握哪些体育知识和规则等,有利于让学生建立起对该项目的整体概念。除上述两点,尤为重要的是尊重学生课堂上的选择权利,如对学习伙伴的选择、对比赛过程中角色的选择、对学习难度的选择、对学习方式的选择等,体育教师所实施的教学操作程序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方法方式,但未必适合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选择的权利能够使得学生更积极地投入到技能学习中,如选择承担裁判员的角色能够使得学生自身更为积极地学习和掌握该项目的发展历史和文化,选择难度低一点的技术动作能够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等。所以,运动技能教学对于项目文化的追求以及在教学中的实现必须把握好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学习现实。

6 结语

每一种运动项目都具有自身独特的文化,运动技能教学需要结合运动项目的文化内涵与学生技能学习的要求,突破以往的注重对学生运动技术的传授,强调让学生作为积极参与的运动者充分融入到运动项目学习中,通过运动项目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和塑造,使得学生逐渐养成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较好地运用运动技能且形成积极的有利于个体发展和社会需要的情意品质,这是运动技能教学尊重和保持运动项目文化完整性的教育旨趣,也是强调用运动项目文化来统筹运动技能教学的终极旨归。诚然,研究的缺陷在于并未能够具体地从操作层面来论述“一节体育课中的运动技能教学呈现出什么样态才能够展现其运动项目文化以及项目文化的完整性”,作为体育教育研究者若想从上述理念中找到具体细致的教学操作方法和程序也势必会“心情低落”。因为研究提出的是一种理念、一种思维、一种格局、一种取向,更是一种研究者对运动技能教学的应然期待。至于实践,需要体育教师在对理念的理解与把握的基础上去转化。

猜你喜欢

技战术技能运动
基于熵值法与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的羽毛球技战术综合评价分析
破解电动车火灾扑救关键技战术的几点思考
东京奥运会谌龙与安塞龙决赛技战术特征对比研究
对女子花剑近距离交锋技战术运用特征的探究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不正经运动范
拼技能,享丰收
画唇技能轻松
小鲜肉不可不知的生存技能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