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体育对外援助的传承与弘扬

2020-11-24俞大伟王禹苹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援助大国外交

俞大伟,王禹苹

(1.湖州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浙江 湖州313000;2.吉林大学 哲学社会学院,吉林 长春130012)

十九大报告提出特色大国外交的总目标,意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与人类命运共同体,表达出中国政府更加关注国际社会的整体发展,体现出中华民族胸怀天下的豪迈气概,展现出华夏儿女早日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决心。中国体育对外援助走过了60年的光辉历程[1],在国际友好交流中散发出浓郁的芳香,传递着独具魅力的风范和光彩,以大无私的奉献精神为世界分担解忧,成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一道亮丽的景色。特色大国外交的指导地位得以正式确立,体育对外援助也应与时俱进地紧密配合,向国际社会传递真诚友好的独有特色。因此,要深刻总结处理国际关系体现的特色,传承中国体育对外援助的核心价值,还要全面思考实践过程展现的特色,弘扬中国体育对外援助的创新理念,与友好国家携手走在和平发展的新时代。

1 中国特色体育对外援助的传承

1.1 国际担当的特色呈现

1.1.1 具有统揽全局的国际视野 中国政府始终关心国际民生问题,无论居于何时或处于何种位置,都坚持走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体育资源,通过多年如一的实际行动助力奥林匹克发展,以大爱无疆的责任意识促进中外和平共处。1986年,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亲自来访,与大爱无疆的中华民族零距离接触,为作出杰出贡献的中国政府颁发奖杯[2],高度赞扬中国体育对外援助的大局意识。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扩大,体育总会官员和体育界知名人士积极担任国际体育组织的发展援助委员,将中国特色发展经验无私分享给世界,为国际交流增添了丰富多彩的中华元素。由此开始,无偿援助方式偏重于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有偿援助方式侧重于发达地区和富裕国家,推动了体育对外援助与全球合作的良好对接,形成了贯穿东西南北的互联互通。2020年5月19日,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先生呼吁各国政府将援助体育运动纳入国家经济恢复计划,以应对疫情的发展变化和健康危机,中国政府积极宣传并采取实际行动。基于走出去与请进来的双向结合,中国体育对外援助扩展了对外流通渠道,扩大了民间体育交往和精英人才互动,主次分明,互有侧重,推动着国际体育事业的持续发展,全面展现出统揽全局的广阔视野。

1.1.2 拥有别具一格的国际风范 中国体育对外援助如绿色橄榄枝,从不与政治经济等问题相互捆绑,以实际行动保持着国际公益的初心。2008年至2017年的6 届非洲杯上,代表着主办国文化特色的多座足球场拔地而起,流淌着中国体育援外专家的辛勤汗水,讲述着中非体育外交的动人故事,传递着“一带一路”共建共享的国际风范。虽然发展中国家自身的经济实力相对有限,但是中国政府在援助建设时,充分尊重受援国要求并结合工程规范,将这些大手笔的宏伟建筑交付使用。2017年,非洲杯足球赛的东道主是加蓬,共计16 只球队在4 座体育场比赛,其中有3 座是中国政府援建的[3],大型设施在提升受援国地缘政治身份的同时,也间接彰显出中国政府的大国风度。因此,在这些大型体育援建设施落成奠基仪式上,受援国的高级官员甚至总统本人都会亲临现场为中国体育援外专家颁奖,以示受援国人民的尊敬和爱护。坦桑尼亚总统约翰·马古富利表示:“中国是真正的朋友,对非洲人民无条件地提供帮助,相对于其他发展合作伙伴,我们就会被承担奇怪的条件。”[4]由于南南合作具有一定的连锁反应和广泛效应,中国专家全力以赴地支援发展中国家,已成为推进中外友好双边关系的典范,体育对外援助建设的大型工程项目,向世界人民深情传递着中华民族的国际风范。

1.1.3 怀有命运共同体的国际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心系天下苍生,情系国际社会的未来走向,极具科学性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5]。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源于中国而属于世界,是中国与世界的交响协奏曲。在这饱含东方智慧与天下情怀的理念感召下,国际社会同声相应、携手而行,为命运与共的人类未来谱写壮美乐章。中国体育对外援助随势而动,在中非合作论坛的定期召开背景下,不断扩大对非洲国家的援助规模,适时推出中非发展基金合作项目,促进了体育公共服务设施的开发与完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需要先进的思想启迪世界,更需要行动的力量改变世界。国际社会热议着中国绘制的美好蓝图,也关注以怎样的姿态将理念付诸实践。2019年湖南理工学院先后派出编导组和教练团队,前往萨摩亚支援第16 届太平洋运动会,为赛会打造绿色环保主题和异域风情文化,为开幕式提供全方位的体育技术服务[6]。同时,中国政府加大了人文交流的双向通道,既“走出去”各种类型的专家与精英,也“请进来”多元需求的官员和学生,加快了东西方文化的积极传播与交流,促进了中外民众的深入接触和了解。2019 至2020年乌拉圭先后派出10 个运动队来华受训,每次接受援助时间3 个月左右,湖南作为体育强省提供了全面的支援[7]。中国政府勇于担当、无私奉献,将中华民族的命运置于人类共同命运之中,以独具特色的体育对外援助来铺路搭桥,推动着“一带一路”建设的全球联通,充分体现出中国共产党胸怀宽广的国际意识。

1.2 大国责任的特色彰显

1.2.1 传递胸怀天下的大国思想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8],这句流传了几千年的至理名言成为炎黄子孙友善与好客的真实写照。中华民族敞开大门欢迎四方来客,也走向世界与国际社会广交朋友,积极承担具有全球性的大国责任。在兄弟国家急需得到外部援助的情况下,中华民族从不吝啬,慷慨解囊,以无偿“输血”方式和有偿“造血”合作给予鼎力支持[9],这种境界只有胸怀和平思想的大国方可做到。即便在经济十分困难的条件下,也会尽自己所能去帮助受援国家,提供“济困解危、绝渡逢舟”的人道主义援助,经常上演广为传颂的动人故事。突尼斯芒扎青年体育文化中心落成于1990年,是一座多功能的综合性体育设施,包括游泳池、剧场、教室、运动场等。基于年久失修等多方面原因,中国政府于2016年10月进行升级改造,让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场所焕然一新,展现出不离不弃的大爱之情。纵观世界地域分布与经济格局,不同国家的发展水平和综合能力有所差异,表明了援助的各方主体即便在相同目标下,理应根据自身实力来承担有区别的责任。但中国政府从不计较片面利益与自身得失,在外交战略中坚决承诺和平发展主张,在内政建设中坚持和谐社会的稳步推进,以提升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并使其有机结合,全面践行天下太平的理想目标,突显出具有引领国际关系走向的大国思想。

1.2.2 传送体育良治的大国方案 中国有很多边境城市和跨界民族,由于地理位置与气候条件的相似性,在体育对外援助运行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东南亚国家将一些有潜质的青少年运动员送到南方临近省市训练,利用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资源优势,为本国青少年人才提供优质训练环境。云南海埂训练基地、广西柳州篮球训练基地、湖南对外体育技术培训基地,为来自缅甸、老挝等国家的运动员在体育理论知识和竞技技术水平方面给予科学性指导以及专业性支援。这些运动员取得了长足进步,代表本国在区域性及洲际性比赛上快速崭露头角并取得优异成绩[10],推动了体育对外援助的多形态及多渠道发展,为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友好交流创造了天然条件。这种独具东方民族风格的特点,推动了场馆设施与器材装备以及人力资本与技术资源的软硬件建设,提供了全方位和多层次的友情支援,自然而然形成了独有的中国特色方案。伴随综合经济实力的持续增长、生活物质保障和精神文化水平的稳步提高,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也渐渐接受现实,深入学习和模仿中国特色发展模式。中国政府毫无保留地将成功经验结合特色制度与国际社会无私分享,受到国际奥委会等权威体育组织的赞许和认同。当下,中国领导人在多个世界舞台上发表演讲,不断传送中国治理方案的智慧与主张,全面呼吁对发展中国家援助的时效性,倡议南南合作及南北合作的深化及转型,以身作则、亲力亲为,用实际行动为国际体育发展作出表率。

1.2.3 传播助人为乐的大国故事 中国政府在运行体育对外援助时,并不进行广泛宣传和深入报道,往往是采用十分低调的实际行动,来帮扶受援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和提升。正因如此,雪中送炭、救人于危难的中华经典故事在国外民众生活中得以广泛流传。事实上,一个国家是否愿意和积极承担责任,并不取决于外界的新闻报道和媒介舆论,应客观审视这个民族的历史走势与文化精髓,以及这个国家的战略目标和外交实践。19世纪英国首相帕麦斯顿的一句话,“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成为西方国家外交理念的真实写照。而中国在疫情面前勇于承担责任,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外国公民、联合国秘书长的高度评价,称赞“中国人民正在为全人类作出贡献”。历史与现实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国际奥委会召开体育发展援助会议中,一些高层官员多次强调中国作出的巨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作为大国,意味着对地区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更大责任,而不是对地区和国际事务的更大垄断。”[11]可见,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底蕴和内涵,造就了中国体育对外援助的浓厚特色,并通过中外体育文化的互动与交流,全面传递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让世界人民共同讲述助人为乐的中国故事。当前,中国虽然有相关责任去承担国际义务,但绝不能盲目地做不切合实际的行动,一定要清晰和明确自身责任范围,在新时代进程中发扬建设性的引领风范。

1.3 灵活多样的特色实践

1.3.1“走出去与请进来”的双向结合 中国政府绝不基于传统思维的局限,在开启体育对外援助运行工作初期,即将走出去与请进来两种流动方向在结合运用基础上进行互为促进的实践。1957年首次对外派出体育教练后[12],于1958年开始接收发展中国家的体育人才[13],进行各种体育专项的短期技术训练与长期访问指导。北京体育大学和上海体育学院等知名学府有效配合国家体育外交工作大局,积极提供优惠政策为留学生提供舒适的学习环境。这些留学生在中国接受良好的高等教育,通过上课期间的学习和课余时间的生活,对中华民族文化与风土人情有了全面了解,对中国共产党的英明决策与亲民政策有了深入认识,往往会被博大精深的东方文明所吸引。有的受援留学生拿到高学历后回国任教,有的受援留学生走上教练岗位并取得辉煌成绩,有的受援留学生在国际体育组织担任要职,甚至有的受援留学生在中国成家立业。在体育资源由内向外流动上,中国政府采取体育教练的对外派出、体育场馆设施的对外援建、体育器材装备的对外捐赠等形式,对受援国提供无私的帮助与支持,表达了中华民族“万里尚为邻”的真诚与友爱。同时,在体育资源由外向内流动上,中国政府采取接收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接收友好国家体育后备力量来华受训、接收非洲国家体育官员来华培训等形式,为受援国体育人才提供指导平台和机会,表达了中华民族“海纳百川”的好客与胸怀。

1.3.2“大型援助与小型援助”的全面结合 外交工作强调要见人见物,大型体育对外援助突出表现在树碑工程,小型体育对外援助重点蕴含文化形象建设,能够让受援国民众见物思人,会促进两国政府在政治上的认同和互信,让国际社会亲眼目睹中华民族的体育援外成果。直至今日,这些具有受援国文化特征和地域特色的大小项目遍布在亚非拉地区的各大城市之中,见证着特色的中国责任与国际担当,讲述着中国援外专家舍己为人的难忘故事。在改革开放与文化交流带动下,高层次人才互动及横向联络跨越全球,软件类型体育资源的传播和共享有所加快,小型对外援助的人数和频率不断增多。在外交实践中,太平洋及印度洋上的一些小岛国,逐渐认识到中国在体育领域的重要作用,纷纷邀请中国优秀体育教练员前去执教。中国派往瓦努阿图的乒乓球教练刘民忠,通过一次特别意义的“乒乓外交”有效瓦解了台独势力的国际蔓延[14]。基于这些小岛国的领土和规模限制,派出的体育援外教练人员相对较少,但是发挥的重要外交作用却无可替代。在北京奥运会“无与伦比”的呈现后,寻求与中国加强体育援外合作的国家日益增多,特别是即将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的发展中国家,十分渴望在体育赛事运营方面提供支援。中国政府积极采取多元合作方式,通过大型援助与小型援助的全面配合,拉近了中华民族与世界民众的距离,拓展了全球外交伙伴关系的深入发展,成为中外互利合作的亮点和体育交流的典范。

1.3.3“政府援助与非政府援助”的官民结合 新中国自成立之日起,就积极与建立外交关系的友好国家全面发展双边交流与多元沟通,对未建立外交关系甚至受到敌视的国家,积极通过民间渠道促进交往与互动。有鉴于此,周恩来总理坚信“国之交在于民之亲”[15],提出了人民外交的全新理念。在体育对外援助实践中,政府部门根据多年的宝贵工作经验,推出了官方色彩鲜明的体育援外形式,丰富了具有民间发展内涵的体育援外形式。其中,在优惠贷款支持下的体育对外援建项目是一种以政府为主导的体育对外援助行为,减轻了发展中国家投入体育基础设施的财政负担。在中国青年积极参与下的体育援外志愿者服务[16],是一种非政府渠道的体育对外援助实践,以深入民间基层和百姓生活的亲切帮扶,促进了贫困地区体育教育事业的有效开展。由此可见,体育对外援助蕴含着鲜明的官民二重性,既表达出政府官方身份的帮扶和支援,也体现出人民群众意愿的真实反映。随着出国审批制度的放宽与简化,很多参与援外的教练员自行联系出国任教,也有通过移民和留学等方式的优秀运动员,代表他国登上国际体育舞台和知名赛事,打开了民间体育援外渠道的空间及前景。当前,中国体育对外援助形成了多样化的内外流通渠道,各种形态的交叉运行和创新方式日益丰富,在政府援助与非政府援助的有机结合下,全面推进了中外友好关系的合作共赢。

2 中国特色体育对外援助的弘扬

2.1 积极促进特色“朋友身份”的有效构建

由于历史文化差异、冷战思维延续、国际战略导向等,诸多客观原因和综合因素的影响,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及其控制的主流媒体并不支持中国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更加不希望中华民族的和平发展与经济提升。因此,中国政府通过体育对外援助等外交平台,向外国友人积极传递和谐友好的心声,与社会各界共同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愿以和平方式的快速发展惠及世界。真心诚意为全球体育事业发展作出无私奉献,展现出中国政府希望国际社会能够真正接受中国是命运共同体中的重要成员,为人类的进步与发展承担更多重任。国际关系主要流派中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国际政治的社会性结构影响着个体行为,更为重要的是建构行为体的身份和利益。亚历山大·温特是建构主义的代表性人物,他在《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17]中强调了主权国家之间对身份认同的重要性,提出身份决定利益取向进而推动具体行为。在国际社会被看作“无政府状态”的客观条件下,施动者与结构是互相建构的关系,当国家与国家确定为朋友身份时,双边关系才会达成信任并产生合作。因此,中国政府作为体育对外援助的施动者,在对受援国进行体育资源供给的友好互动中,要有效提升外国民众对中国政策的了解与接受,逐渐加深受援国政府与各族人民的心理认同,推动国际政治经济合作向更加宽阔的领域发展。

朋友身份与盟友身份有着很大区别,是新时代主题下的一种国际关系形态。盟友身份突出表现在军事领域之中,较多展现出主权国家的硬实力元素,朋友身份侧重表现在公共外交之中,较多展现出主权国家的软实力要素。可见,朋友身份意味着国家双边关系的稳定性,会良性推动援助者与受援方的深化合作,向着可持续发展的互利共赢坚定前行。中国政府非常关注国际政治与经济动态,将命运共同体理念充分贯彻于外交实践,以特色体育对外援助搭建中外互动之桥,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均作出了重要贡献,促进国际体育事业的均衡发展与整体进步。未来,一定要保持国际担当的特色呈现,灵活运用丰富多彩的体育对外援助形式,深化有偿体育对外援助方式的开发和利用,积极与发达国家进行优势互补的有偿援助合作,建构与发达国家年轻朋友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同时,有序增加非政府组织外派的青年志愿者,深入到受援国体育教学和训练的第一线,与当地百姓同甘共苦地零距离生活,夯实与亚非拉国家之间的老朋友关系。这样,快速行驶的东方列车将会搭乘世界各国民众在“一带一路”[18]的全球轨道上携手同行,在中国特色体育对外援助光辉指引下,以真诚无私、亲密无间的国际友人身份,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与人民健康提升,共同建设繁荣昌盛的和谐地球村。

2.2 全面推进特色“伙伴关系”的深化合作

中国自身的综合经济实力相对有限,却心系体育发展落后地区和贫困民众,通过政府行为与非政府力量的协调配合,推动体育资源实现跨越性国际转移。基于外交伙伴关系与数量的日益增多,新时期要将这种双边关系真正落到实处,加强中国与国际社会实现多领域的深化合作。伙伴关系与朋友关系的内涵不尽相同,朋友关系强调情感且能够产生信任,伙伴关系强调合作并希望达成双赢。所以,不互相信任的两个国家无法成为朋友,不实现双赢的共同目标无法长久相伴。新自由制度主义的最大成果就是合作,强调国家之间可以通过合作来稳定世界格局,进而降低战争爆发的概率与可能。中国政府的外交理念遵循国际关系理论,建立外交伙伴关系的初衷显而易见,旨在加强与诸多领域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建立良好的长期发展合作关系,进而促进整个世界范围的和平与进步。目前,与中国建立外交伙伴关系的国家之中,囊括了经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要有针对性地加强体育对外援助的政策导向,对经济实力落后的国家主要采取无偿援助,对经济实力发达的国家主要采取有偿援助。有机结合客观条件与现实环境,灵活运用走出去与请进来的流通渠道,对外传播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不断创新与开发多种多样的特色形式,携手外交伙伴共创国际合作的新气象,为国际政治经济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目前,中国与传统大国、区域强国、周边友邻等几十个国家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外交伙伴关系,表达出愿与国际社会结伴而行的真心实意。这些国家的地理位置、综合实力、战略支点等意义深远,中国政府希望不断巩固和深化双边关系,推动全球体育合作更上一层楼。国际政治风云瞬息万变,世界经济发展深刻复杂,各种外交伙伴关系并不稳定。虽然中国援助理念与具体实践积极主动,但有些伙伴国家却仅仅考虑眼前得失,以本国利益优先的狭隘思想而设置壁垒,不顾长远发展而单边挑起贸易竞争[19]。可见,某些伙伴关系的存在有名无实,旨在深化双边合作的理念并未有效达成。究其原因是多个方面综合因素的结果,全面解决并非能一蹴而就,如何良好治理成为特色大国外交的现实任务。政府在运行体育对外援助过程中,逐渐沉淀并彰显出大国责任的全新特色,意在通过准确定位和实际行动,成为引领国际体育事业多元发展的新风尚。当前,要坚定特色大国外交的建设与发展,充分发挥体育对外援助的特色与作用,加强各种伙伴关系的政治互信与经济合作,带动国际社会向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迈进。由此,已经结成的外交伙伴关系将会更加牢固,在世界各地勾画出互为交织的联系网络,形成以点带面的多维度立体空间,将各方利益纳入命运共同体并促进整体提升。

2.3 加快建设特色“体育强国”的相互支持

中国政府开启此项工作的初心保持不变,实施的重点始终为亚非拉经济落后地区,就是要以极具针对性的无私奉献为发展中国家注入不断前行的动力。同时,推动受援方体育领域的全面提高并不是以牺牲自身的发展为前提,在促进受援方由弱变强的援助中,国际社会也要通过友好的实际行动支持中国政府提出的体育强国建设目标。中国基于人口数量与现实状况,将自身定位于发展中大国是准确的,2019年人均GDP 虽超过1 万美元,却与世界强国的整体水平相差甚远[20]。中国从体量上虽然属于大国范畴,但经济综合实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要与他国共同承担人类发展的重任,一定要依据自然发展规律和市场变化规则。因此,在秉承平等互利、量力而行等原则下,中国通过灵活多样的特色外交实践,无私承担着大国理应肩负的国际责任。在硬件类型的体育对外援助领域,发展中国家的体育基础设施逐渐完善,各种体育项目的器材装备日益增加,很多国家已经具备举办大型国际赛事的能力。在软件类型的体育对外援助领域[21],发展中国家体育人才梯队建设逐步成型,体育人力资源的中外流动持续扩大,很多接受援助的运动员在国际赛场上争金夺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体育对外援助呈现出来的特色实践充分证明了大国外交取得的优异成绩,将继续为中国特色体育强国建设提供支撑。

体育强国的建设既不能一蹴而就,也无法永远保持长盛不衰而永恒不变,如若不能发挥引领时代进步的责任,就会受到各领域综合因素的全方位打压,发展中国家想早日达成体育强国的建设目标,必须要得到国际社会多元力量的大力支持。由此可见,建设体育强国重要的是获得朋友及伙伴的互相支持,关键是要在国际社会中弘扬新时代引领作用。特色大国外交在新时期的目标,正是要加强中国与国际社会的紧密联系,充分体现出中国领导人敏锐的外交智慧,以及对世界政治与国际关系的良好把握。因此,中国体育对外援助必须在传承中发展,在保持原有特色基础上不断跨越和创新,量体裁衣为发达国家提供时效性援助,与时俱进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持续性援助。同时,政府在推动特色大国外交建设道路中,在大力弘扬特色体育对外援助运行中,全面打开改革开放的友谊之门,恭迎各国政府、跨国组织、国际资本来华交流,为敢于担当和甘于奉献的中华民族提供助力,推进特色体育强国建设目标早日实现。国家领导心系世界发展而登高望远,人民政府以身作则来引领时代新潮,中华民族坚持重义轻利去援助弱者。可以预期,发展中国家将会步入快速发展轨道,发达国家的体育对外援助将会有序扩展,中国与世界的合作将会实现互利共赢,向构建特色大国外交的正确目标坚定前行。

3 结语

新时代我国推进特色大国外交之路坚定不移,弘扬特色体育对外援助坚持创新,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持之以恒。在秉承大国外交的理论创新前提下,要全面实现管理机制与运行体系的制度创新,提升体育对外援助的实践创新,有效推动援助与受援多方主体的合作共赢。大国外交要有大智慧,应在体育对外援助发展中融入新思想,摒弃传统观念与冷战思维的束缚,充分发挥国际担当的中国特色,力争在国际社会争取更多的好朋友。大国外交还要有大格局,应在体育对外援助发展中设定新战略,促进国际体育事业的深化改革与治理,积极行使大国责任的外交特色,努力在国际社会构建更多的外交伙伴关系。大国外交更要有大作为,应在体育对外援助发展中提炼新特色,弘扬优秀体育精神而带动人民身心健康,主动提升多元优化的体育特色,早日在国际社会支持下实现体育强国建设。新时期,除把握中国特色、紧握大国外交、掌握体育援外,还要有机结合国际政治与国家关系的综合因素,全面推进“一带一路”的硬件建设与软件服务,让中华民族快速发展的经验与方案惠及全球。

猜你喜欢

援助大国外交
冬奥外交促进团结,一起向未来
中国对外援助的那些第一次
多想记住你的脸
令人惊叹的发明大国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大国气象
扁亲信为“外交案”出庭
第十届创富会员援助大行动第1批受援助名单
第九届创富会员援助大行动第6批受援助名单
周边大国的海上挑战